张雪丹
【摘要】目的 分析与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瘢痕子宫妊娠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腹部超声检查)与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诊断方法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诊断的符合率。
【关键词】优质护理;小儿扁桃体炎;再次妊娠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2..01
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有效处理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关键。在我国现阶段,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诊断主要依靠经阴道超声检查和经腹腔超声检查,这两种异位妊娠的检查方式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经阴道超声诊断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效果更好。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价值,对该研究中的25例瘢痕子宫妊娠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瘢痕子宫妊娠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经检查均已处于妊娠状态,且具有剖宫产史,剖宫产均为子宫下端横切口。同时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无其他严重手术病史、恶性肿瘤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病史。年龄16~39岁,平均年龄(22.14±3.65)岁,发病孕周(31.8±2.5)周。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经腹部彩超进行检查与诊断:经腹部彩超的探头频率要合理控制在3.5 MHz之内。患者在进行检查之前,要确保膀胱处于充盈的状态,并采用仰卧位,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腹部实施全方位的检查,包括横切、纵切、斜切的多方位扫描,通过超声成像来认真观察患者子宫的体积、子宫回声情况以及孕囊的位置和状态,其中也包括孕囊附近的血流状况[1]。
给予对照组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探头频率要合理控制在5.0~7.5 MHz之内。患者在进行检查之前,要确保膀胱处于空置状态,取截石位进行检查,把无菌避孕套套在探头表面,并缓慢的推入到患者的阴道侧壁或者是后穹窿,以此来判断患者瘢痕位置处是否有妊娠囊和包块,同时也要观察患者妊娠囊内有无胎心搏动和卵黄囊,同时也要对周围血流的情况、妊娠囊大小、形态以及所在位置进行进行观察;并侧重观察子宫峡部是否有异常回声[2]。
1.3 观察指标
觀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诊断符合情况主要分为疑似、明确诊断和漏诊,总诊断符合率=疑似率+明确诊断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对两组瘢痕子宫妊娠患者的总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传统的腹部超声诊断虽然可以在超声成像的辅助与指导作用下确定患者子宫瘢痕的具体位置,充分的显示出患者子宫中孕囊于瘢痕位置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应用的过程中,传统的经腹部超声检查依旧存在误诊与漏诊的情况,并且患者对于诊断的符合率也不是很满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进步,越来越多的诊断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就是一种较为科学与先进的诊断技术,可以弥补腹部超声检查技术的不足[3]。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显示,经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通过探头实现与患者子宫宫腔更近距离的探测,以此来提高超声成像结果的清晰度以及分辨率。这不仅有利于医护人员全面的观察患者的子宫,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的确认子宫瘢痕与孕囊之间的位置关系,清晰的观察到患者子宫瘢痕周围的血流情况。另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实施经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前要叮嘱患者确保
处于膀胱充盈状态,以此来提高检查诊断的准确率[4]。
总而言之,通过试验数据可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观察组患者,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采用经腹部彩超进行诊断的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诊断的符合率。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欧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价值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2):861-862.
[2] 李晓东,陈 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安徽医学,2014,(5):619-622,623.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