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顾春晖
由于近年来电网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投运后故障率较高,广州供电局加大了设备材料质量检验力度。
随着广州电网的建设规模的扩大,对设备检测的需求和相应工作量越来越大。在人员零增长情况下每年检测工作量不断加大,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效率、提升质量检验的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需求和意义。
2016年广州供电局共完成了34类1187台设备材料的到货抽检,同比增长19%。共发现缺陷196台,缺陷率为17%,其中重要缺陷104台,重要缺陷率9%。月度到货抽检、整改验收、供应商评估数量呈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原有的出具检测报告、缺陷单和缺陷统计等过度依赖人工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广州供电局开展了质量检验智能管理平台的研发和建设。
首先,质量检验工作涉及多种设备类型,检测过程繁琐重复且很大程度上依赖检验人员技术水平。检测时需抄录每台设备的铭牌信息、填写作业表单、记录试验数据和计算试验结果等,出具试验报告时需要打印、盖章、签字等环节。由于设备类型多样性、检测项目繁琐复杂、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检验效率相对较低。
其次,检测工作常常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目前的管理水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广州供电局2012~2016年抽检工作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送样检测、数据统计、缺陷分析等不断增加。过于依赖人工统计、管理的低效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质量检验大数据、时效性的需求。
广州供电局到货抽检涉及物资品类较广,涵盖10~500千伏塔材、开关类、线圈类、线缆类、配电自动化终端类设备等二十多种设备类型,管理的外委检测机构的数量较多。对检测机构的管理和抽检计划安排,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协调检测时间安排和报告、发票等事宜,技术含量低、沟通成本高。
广州供电局配网质检中心拥有246台检测设备仪器、仪表等,需要每年定期分批送检校验。由于涉及的仪器、仪表数量种类众多,设备台账信息登记管理较为复杂困难,且容易出现遗漏、混淆等问题。如何科学管理仪器台账及合理安排送检周期,是传统设备管理方式的痛点之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广州供电局搭建了南网首个质量检验智能管理平台,质量检验效率显著提升,比常规管理模式效率提高40%。该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抽检计划管理、电子化作业表单、报告自动生成、流程自动运转、器材检验信息库、设备台账管理、到货出入库管理、人员工器具管理、外委检测机构管理等,具有“统一管理、智能高效、自动流转”的特点。
质量检验智能管理平台可进行月度抽检计划的下达和分配,实现了作业表单和检验报告的电子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按委托要求生成电子化作业表单,在现场使用手持pad端录入试验数据后,系统自动出具检测报告和缺陷通知单。不同检验环节的人员拥有不同权限,检测报告的填报、审核、批准在系统中实现自动流转,极大了提高了检测报告审批效率。
在以上自主检验管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外委检测机构管理功能,实现了对外委检测机构的任务下达、报告审核、缺陷统计、费用管理等功能。通过平台自动生成二维码,实现了对设备仪器和到货样品(接收、出入库)管理。对需要定期校验的仪器设备按照设备类型及送检日期,自动编制送检计划并提醒管理人员按时送检。
首次彻底实现了“无纸化”管理,包括电子作业表单填写、检测报告出具、审批流转等,显著提升质量检验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比常规管理方式提升效率40%。
实现了“物联网”的创新性,检测仪器仪表、到货样品出入库可通过二维码扫描后平台统一管理,实现了时间节点的精细化管理,检验任务状态可随时掌握。
首次实现外委检测机构的电子化管理,对任务布置、报告存档、审核单填写及费用管理等自动流转管理,极大提升了沟通效率。
广州供电局品控技术中心2015年完成389台设备自主检验,2016年通过应用质量检验智能管理平台,品控中心在人员零增长、业务扩张下完成472台设备自主检验,比2015年设备检测数量增加21.3%,并节省了60万元的检测费用。通过建设质量检验智能管理平台,可以大幅提升质量检测效率和管理水平。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他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数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专网、和/或互联网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