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水霞张佳佳冯纪年
(1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145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采摘期长、适于设施栽培等特点,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王玉坤 等,2003)。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是草莓的常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花蕾等,造成叶片腐烂、枯死,果实脱落等症状,传播迅速,危害严重,一般可使草莓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王凌宇 等,2015;曹婷婷 等,2016)。灰霉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属,具有遗传变异大、繁殖速率快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孟飞 等,2006),并且其侵染方式多样化,寄主多样化,可以利用菌丝体、分生孢子或者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这些特点均为灰霉病的防治带来困难(邱莉萍 等,2018)。
由于尚未发现对灰霉病有高抗性的草莓品种,草莓灰霉病防治主要以化学杀菌剂为主。在生产中常用的杀菌剂包括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百菌清、戊唑醇和嘧菌环胺等(肖长坤 等,2012;王凌宇 等,2015)。灰霉病菌遗传变异较大,长期大量单一施用某种药剂,极易使之产生抗药性。据报道,目前灰霉病已对多菌灵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朱虹 等,2006)。但是在具体的化学药剂选用上,种植者普遍存在用药单一的问题,使得草莓灰霉病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制约了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土壤、植物根围、叶围及种子球茎表面的一种真菌(朱虹 等,2006)。1932年,Windling首 次 发 现 木 素 木 霉(Trichoderma lignorum)可寄生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并对利用木霉菌防治土传病害开展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木霉菌作为重要生物防治资源得到了广泛关注(孟祥东 等,2003)。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已经从分子和代谢水平对木霉菌的生防机制进行了研究,而且国外已经有商品化的木霉制剂问世,如美国的哈茨木霉T22、以色列的哈茨木霉T39等。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发现木霉与灰霉病菌有着极强的拮抗作用,哈茨木霉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0%,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混合施用防治效果高达96%(Elad et al.,1992);绿色木霉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4.2%(赵蕾和杨合同,1999);采用木霉T5菌株孢子悬浮液对草莓果实和枝叶灰霉病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在80%以上(田连生 等,2000)。但是由于生防菌本身是活体,受温度、湿度及光照等环境因子影响较大,防治效果具有不稳定性。
本试验通过测定盆栽和大田试验中单独施用木霉菌、腐霉利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混合配制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旨在探究化学杀菌剂对生防菌防效的影响,为田间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和生防菌制剂提供科学依据,以期延缓化学杀菌剂的抗药性产生,提高木霉防治效果的稳定性。
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颜,由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十里铺草莓种植基地提供。供试药剂为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含孢子2亿个·g-1,山东泰诺药业有限公司)。
1.2.1 盆栽防效测定 2016年10月12日在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区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将配制好的基质(草炭∶蛭石=1 V∶1 V)放入直径为20 cm的营养钵中,选取生长健壮、长势一致的3片真叶草莓幼苗,每盆定植1株。待幼苗缓苗生长出2片新叶后进行药剂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各药剂配比如表1所示,采用1 000倍稀释液喷雾施药法,将药剂均匀喷洒于草莓叶片上。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5株草莓幼苗,每株喷洒药液1 mL,以清水作为对照。待药剂自然晾干后采用孢子液喷雾法接种,用血球计数板调配灰霉病菌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6个·mL-1,用微量接菌器均匀喷洒于叶表面,每株喷1 mL。草莓幼苗接种后放入温室常规管理,待对照幼苗发病后开始调查各处理叶片灰霉病发病情况。
表1 杀菌剂与生防菌的配比及施用剂量
1.2.2 田间防效测定 2017年3月10日在中牟县官渡镇十里铺村进行田间试验。草莓种植密度约为7 200株·(667 m2)-1,土壤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中等。6种药剂的施用剂量及稀释倍数和盆栽试验相同,以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4 m2,各小区草莓植株长势基本一致,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选择灰霉病自然发病的结果期草莓进行试验,于发病中期进行第1次施药,采用手动喷雾器对叶片及植株均匀喷雾施药,每个处理喷施药液3 L,连续喷洒2次,每次间隔7 d。在第2次喷药7 d后调查叶片和果实的灰霉病发病情况。
1.2.3 调查与统计方法 叶片病情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3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病果率调查:每个小区随机调查50个果实。调查各处理区草莓叶片是否有药斑以及发黄、植物矮化等药害现象。
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叶片病情分级标准:0级,叶片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效。
其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观察各处理对草莓叶片和果实有无药害作用。药害分级标准:-,无药害;+,轻度药害,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明显药害,可复原,不会造成作物减产;+++,高度药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对作物产量和品质都造成一定损失;++++,严重药害,作物生长受阻,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2004)。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整理数据,并用SPSS 17.0软件进行防效差异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按照P≤0.05标准检验差异显著性。
由表2可知,盆栽试验中,经喷雾法微量接种病原菌孢子之后,所有处理均发病,各药剂处理的草莓叶片病情指数远低于清水对照。6个处理对草莓灰霉病的盆栽防治效果有所差异。单独施用腐霉利(T6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低,为64.13%,施用腐霉利和木霉菌混合药剂的防治效果均有所提高,其中木霉菌与腐霉利以8∶1的质量比混配时(T2处理)防治效果最高,达88.32%,其次为单独施用木霉菌(T1处理),防效为81.40%。
表2 不同处理对草莓灰霉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T2处理对草莓叶片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最好,高达87.3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T3和T1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79.91%和79.67%。单独施用腐霉利(T6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低,显著低于T1、T2、T3处理。
由表4可知,6个处理对草莓灰霉病病果的防治效果在65%~85%之间,防治效果较高的为T2和T3处理,分别为83.87%和82.1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防治效果最低的为T6处理,仅为67.30%。
与喷施清水的对照相比,6个处理的草莓叶片、果实未出现药斑以及发黄的症状,植株未出现矮化等药害症状(表3、4)。因此本试验设置的杀菌剂浓度对草莓安全,无药害作用。
表3 不同处理对草莓叶片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表4 不同处理对草莓果实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本试验结果表明,6个处理在盆栽试验或大田应用中,均能有效防止草莓灰霉病在叶片及果实上的发展,并且对草莓生长无药害作用。单独施用木霉菌的盆栽防效为81.40%,田间防效在80%左右,当木霉菌与腐霉利以质量比8∶1或3∶1混配时,田间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有所提高,其中木霉菌与腐霉利以8∶1混配时对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7.30%。二者以其他比例混配时,相比于单独施用木霉菌的防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单独施用腐霉利。故在生产中以8∶1的质量比混合施用木霉菌与腐霉利这两种药剂,可以提高生防菌防效的稳定性,同时延缓因单独施用化学杀菌剂而使病原菌产生的抗药性。
由于灰霉病极易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将目光转向自然界中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多种真菌(如木霉和酵母菌)、细菌(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链霉菌及其产物(白肽霉素、变构霉素以及鱼时霉素等)对草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童蕴慧 等,2003)。一些生防制剂如芽孢杆菌、木霉菌、丁香假单胞菌、嗜油酵母菌等(田连生 等,2000;王凌宇 等,2015;楚文琢 等,2017),已经在生产中推广和应用。本试验中所选用的木霉菌对灰葡萄孢菌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和重寄生作用:由于木霉菌菌丝在灰葡萄孢菌菌丝上重寄生,营养竞争,致使灰葡萄孢菌菌丝失活,并逐渐停止生长,最终彻底解体、死亡(田连生 等,2000)。由于生防菌的防效受环境影响较大,本试验将木霉菌与腐霉利以不同比例混合施用,对果实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在65%~85%之间,均高于单独施用腐霉利的防效;当木霉菌与腐霉利以质量比8∶1和3∶1混配时,防治效果在80%以上,高于单独施用木霉菌的防效。可见以一定比例添加化学药剂腐霉利,可以提高木霉菌的防治效果,为今后生防菌和化学药剂的混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用于草莓灰霉病化学防治的杀菌剂按照其化学结构主要有二甲酰亚胺类、苯并咪唑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吡啶酰胺类、苯氨基嘧啶类、取代苯类、咪唑类和吡咯类杀菌剂等(肖长坤 等,2012;王凌宇 等,2015)。其中腐霉利为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直至今日已有30 a以上的用药历史,其杀菌机制主要是自由基介导的细胞毒假说,通过抑制孢子的萌发、菌丝生长来防治病原菌(祝明亮等,2006)。本试验中,单独施用腐霉利对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在60%~70%之间,相比于其他处理防效较低,可能是因为长时间连续施用,致使灰霉病病原菌对该药剂有一定的抗性。木霉菌与腐霉利二者混合施用的防治效果高于单独施用腐霉利,防治灰霉病作用机制的不同,可能是防治效果提高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两种药剂混配的防治效果持效性和速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