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娟
(崇左市人民医院神经泌尿外科,广西 崇左 532200)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伴有颅内压升高等情况,主要是因为患者存在脑水肿、颅内血肿以及脑室系统血液阻塞等症,这些均会进一步导致患者的梗阻性脑积水,继而产生急性脑水肿。颅内压(ICP)监护是采用传感器、监护仪动态测定颅内压的一种方法[1]。对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能够对继发性的颅脑损伤进行预示,以便提早发现神经系统病理性损害并加以控制,其中还包括对脑梗塞、脑充血、高血糖、低血压以及电解质紊乱等进行监测预示,给后续的护理干预方案调整提供必要参照[2]。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等均需要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与分析。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57.3±2.6)岁,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根据病例资料将100例高血压脑出血平均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有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58.2±2.8)岁;实验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59.5±2.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对本次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对照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实际血压状况,对其脱水药物的使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整;患者开颅手术后,复查头颅CT,监测患者瞳孔、意识和各项生命体征等。对术后的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制定,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术后运动,并嘱咐其遵医嘱按时服药[3]。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血压骤升引起颅内压增高。鼓励患者进食水果及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实验组50例患者则为高血压脑出血并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颅内压探头植入术术后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患者行开颅手术后,将颅内压监测探头留置患者血肿腔内或脑实质内,颅内压监测探头调零后导管与传感器的另一端与颅内压监护仪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ICP高低的标准为[1](1)正常:ICP〈2.0KPa(15 mmHg);(2)轻度增高:ICP 2.0~2.67KPa(15~20mmHg);(3)中度增高:ICP 2.67~5.33KPa(20~40mmHg);(4)重度增高:ICP ≥5.33KPa(40mmHg)。根据患者颅内压的监测值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患者颅内压持续升高或缓慢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遵医嘱给予脱水消肿降颅内压处理,防止患者出现再出血或脑疝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注意观察患者ICP、神志、瞳孔和各项生命体征等,并及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的健康饮食,鼓励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促使患者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4]。
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显效、治疗有效、治疗无效三个等级。治疗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活动能力较好;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活动能力一般;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情况,活动能力严重受限,有死亡或植物存活状态出现。对两种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如褥疮、便秘、深静脉血栓和继发性肺炎等)发生率等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中,治疗显效11例、治疗有效25例、治疗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72.00,且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并发症例数8例,并发症发生率16.00%;实验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中,治疗显效22例、治疗有效23例、治疗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90.00%,且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并发症例数2例,并发症发生率4.00%。
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中,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颅内出血是颅脑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24~48小时内,因而需要对术后患者进行持续的颅内压监测,能够对患者不同时段或瞬间的监测数值变化进行掌握,有利于早期发现颅内血肿并发症及指导抗脑水肿治疗。对患者的脑水肿以及颅内伤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使患者脱水消肿降颅内压药物的使用更加科学和合理,防止因甘露醇等的使用不当,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肝肾功能受到毒性作用而损伤[5]。根据ICP高低及压力波型,可及时正确地分析病人ICP变化,对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治疗、估计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患者在进行颅内压监测过程中为了获取准确的监测指标,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护理人员及时进行护理干预,排除颅外因素对颅内压的影响,所以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同时注意保持适当体位,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平卧或头抬高10°~15°,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防止管道阻塞、扭曲、打折及传感器脱出;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监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天,以免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实施持续性的颅内压监测,对患者的颅内压变化趋势进行充分的把握,及时处理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状况如体位不适、尿管引流不畅、引流管堵塞、便秘等;躁动患者适当使用镇静、镇痛药物,避免干扰监护。护理人员辅助患者的术后运动、翻身以及排便等,防止患者因行动或排便困难出现躁动,导致颅内压升高[6]。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引起颅内压升高。
良好的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还包括健康知识教育、饮食指导和心理护理等内容,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优化护理效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