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晓玲 张朝军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是利川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六年制实验性学校,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教职工158人、学生4430人。多年来,学校以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小学作为发展定位和目标,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情境式民族文化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践行民族团结进步,争做民族团结进步小模范,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学共进。
一直以来,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坚持把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少先队大队部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每天中午,大队部都会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少数民族歌曲、故事,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通过在升旗仪式上师生的专题演讲和主题班队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校园橱窗、班级黑板报宣传民族常识,吸引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引导各族学生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更好地和谐共处、共学互进。
在注重发展德育主渠道的同时,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大型活动,搭建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共同交流的平台,创造老师、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把友谊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感受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搞好团结,共同营造团结的校园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践行出力。
近年来,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优势,积极探索学校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资源相融合,整合优化美育资源,将“非遗”项目肉连响、土家摆手舞等极具本土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融入课堂,进行学习推广,得到学生喜爱。
学校每年暑假都会对教学楼进行检查维修,维护好校园内的民族标志性建筑。2016年,在利川市民宗局的支持下,学校新建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墙,校园内民族特色更加浓厚。
自2000年以来,该校将民族常识课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各班主任作为授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接触、了解民族文化。通过民族常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也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一家亲和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学校一大特色,学校通过民族民间文艺节目提升师生素质。在艺术教育课堂,给学生传授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知识,教唱《龙船调》、跳摆手舞。2017年以来,学校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师生得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国粹之美。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成绩。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是湖北省重竞技训练基地、恩施州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近年来,该校重竞技队、田径队坚持刻苦训练,为国家、省、州、市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有潜质的体育苗子,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张永辉等21名队员参加全国、省、州组织的摔跤锦标赛分别获得前7名的好成绩,其中张永辉勇夺全国青少年古典式摔跤冠军。
在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学生校服凸显民族特色。学生不仅每人有一套带有民族特色的校服,目前学校还为学生购置了供他们开展舞蹈文艺节目演出的民族服装200多套,以及相搭配的手饰、头饰等。每逢节日和重大活动,全体学生身着统一服饰,共庆共乐欢度佳节,节日气氛和美浓厚。
课题研究既能凝聚教师的智慧,又能将研究面向全体学生。一直以来,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着力于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进步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课题《恩施自治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教育研究》获得省级一等奖。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深刻体会到要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首先要以学习、认知和了解为基础。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这要求教师树立“大课堂”观念,不仅局限课上40分钟。在课外,鼓励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看、听、问、说、唱、跳,亲身去体验民族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本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深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学校教师为三年级学生讲授《家乡的桥》时,引入利川的风雨桥、甩甩桥、石板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观察;为五年级学生讲授《家乡的房屋》时,利用土家吊脚楼独特的建筑形式,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土家族居住的环境及吊脚楼的功能、结构等;讲《鞋花设计》时,利用土家绣花鞋和绣花垫,用各种精美的鞋花感染学生;讲《有趣的花边》时,利用土家族服饰文化,讲响铃裙、三幅围裙、露水衣,并利用西兰卡普的纹样做实例,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学校体育课题《土家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获得省级二等奖。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多为单一性质或竞技性较强的运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该课题将这些零散的素材改造加工,集合成一个系列,使之能够适合儿童身体素质发展需求。经研究,课题组成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 “划旱船”“打莲湘”“踩高跷”“踢毽子”等当地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引进、改造、扩展,使之形成系列充实到教学中。通过改造的“划旱船”,除继承了原有的竞技性外,还开发出了三人、四人和五六人等组合参与形式。在集体练习、按图形练习过程中,更多强调动作协调一致,使团队精神的培养深入其中。更重要的是,改造后的传统体育项目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感受民族文化遗产魅力的契机。
美术课题《土家文化在美术教学中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获得州级一等奖。一方面,课题组在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的研究上,采取激发兴趣的方式,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土家苗寨优美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们深感民间艺术在西部旅游名城的魅力。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选择讲述民间艺术文化,如土家族苗族服饰的来源、土家族苗族传统舞蹈……将民间美术引进课堂,供大家共同欣赏学习。散发泥土味儿的土家姑娘的传统手工绣花、雕刻、剪纸、竹编、草编,还有用家中旧布缝制充满童趣的娃娃,师生共同体验来自于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流动,学生们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族文化内涵,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浓厚兴趣,提高了他们基本美术素养与美术学习能力,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这样的教学既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又充分调动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雕塑、编织、刺绣、建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共同生活在当地的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俗习惯和具有生产生活特点、欣赏价值的生活艺术,如风格古朴的吊脚楼、形似圆锥的背篓、花鸟图案点缀的民族服饰等,纳入课程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通过拓宽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弘扬民间文化艺术。引导学生在动手制作属于他们的民间艺术处女作的过程中,体验来自民间的艺术情感,增添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许多经典诗句在生活中代代相传。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牢记优良传统美德。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节,专门设置“经典诵读”板块,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从小培养学生优良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
学校多渠道用好民间教育资源。近年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学校艺术教育与本土文化资源相融合,整合优化美育资源,将“非遗”项目肉连响、土家摆手舞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融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利川特色体育活动“肉连响”,老师们用脸上夸张的脸谱、豪放的舞蹈动作吸引启发学生,设计脸谱图案,参与特色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民歌《龙船调》,同学们观看录象欣赏民歌,学艄公、么妹划船喊唱嬉戏,感由身发,乐由心生。近年来,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文艺工作上的成绩突出,被教育部评为第二批 “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