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旗子的士兵

2018-09-12 04:13快哉风
关键词:军旗旗子小军

●快哉风

看过有关日本战国时代题材电影的小军迷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那个时期的日本兵,打仗的时候,几乎每个人背后都要背着一面旗子,这是为什么呀?

其实所谓的“背着旗子”,更准确地说,是这些士兵将旗子插在背后布制的空筒里,将布筒套住旗杆缝好,冲上战场。

那么,问题就来了:上战场打仗,讲究的是轻装上阵,除了武器什么都不拿才会节省力气。背后背着一面硕大的旗子,虽然在冲锋的时候看着彩旗飘飘,好像挺好看的样子,但跑起来顶着风,增加了阻力,岂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且打起仗来,整个人会变得很笨重,躲避攻击一点儿也不灵活,这岂不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为什么日本士兵那么固执地不肯拔下这个累赘呢?

要弄明白这些,先要搞清楚“旗帜”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意义。旗帜是古代战争的重要标志物,是用来区分敌我、展示军容的。战国时代日本人的旗帜也不外乎如此,只不过相对于同一时期的中国来说,那时候日本人的各类旗子实在是多了一些、乱了一些。

首先,战国时代的日本各军队都有军旗。军旗军旗,一军之旗,代表着这支军队。军旗上一般绘的是军队将领的家徽,也有例外的,比如武田信玄著名的“风林火山”军旗,等等。军旗一般都高达一丈(约3.33米),是由专门的旗手所持,这个不是插在士兵背后的。

其次,日本还有个类似于中国古代主帅旗子的中军大旗,叫马印(马标),这是一军主帅的标志物,一支军队独此一个,别无分号。有资格在主帅帐中持马印的,都是军中的勇士。马印中,比较出名的是丰臣秀吉的“千升瓢箪(dān)”(金葫芦)马印。

最后,才是日本士兵背后插的旗子——日本人称其为“指物旗”。指物旗没有军旗那么讲究,一般就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布旗,颜色统一,上面绘有将领的家徽,稍微有身份的武士也可以写上自己的大名,战斗时可以背着旗子大喊:“我某某人讨敌来了!”

字面上,“指物旗”就是用来指示、供人辨认的旗子,不难理解吧?日本人还真不是耍帅,因为如果不插旗,士兵打仗时搞不清敌我,就很容易自相残杀。

日本的战国时代,虽有天皇,但天皇手里无权,只能算个傀儡,地方上诸侯割据,征战不休。日本原本不算大的国土在当时却分为许多个小国,这些小国的统治者叫作“大名”,大名就是一方的霸王,拥有自己领土的人事、财政、法治、军事权等,拥有自己独立的军队。

因为利益的关系,这些小国之间隔三岔五就要打一仗。军队打仗,谁都知道统一铠甲、整齐划一最好,但众所周知,古代日本很贫穷,物资极其短缺,对于大名来说,花那么多钱给每个士兵都配备同样的装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怎样避免在混战中自家士兵之间不出现自相残杀的事情呢?造价低廉、方便辨认的指物旗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好说,起码要是实在认不出来,双方唠唠嗑,听听方言也能分清楚。更难区分的是自家人之间的战争。

为了争夺权位,大名家庭中的内讧很厉害,经常是父亲和儿子斗,哥哥和弟弟斗,臣子和主君斗,战场上两军一对阵,军旗的矛盾就出现了:大家是一国人甚至一家人,军旗上自然使用的是相同的家徽,那么,打仗时怎么区别敌我呢?

最简单的办法,也是看士兵背后的指物旗。所以,指物旗虽然背着很累赘,但一目了然哪。父亲这边插红旗,儿子这边插白旗,OK,开打!

顺便说一句,背后背着旗,并不是日本人的专利。虽说大规模背着旗子确实在日本之外很难见到,但中国古代的军队中,也曾有过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和图像非常少。

有的小军迷可能会说,我明明在京剧里面看到过呀,武将背后好几面“靠旗”,花花绿绿的,很好看!那毕竟是艺术作品,进行了很多加工创作,并不是战场上的样貌。

河北安平的东汉墓、四川泸州的南宋墓出土的壁画和石像中,曾发现过一些将士背后背着旗的画面;明代名将戚继光的部队里,也有专门插“背旗”的旗总,用来传递命令;甚至翻阅清代流传下来的资料,也会偶尔发现有士兵背后插小旗的记载。至于古代欧洲,背后插旗、马鞍上插旗的例子就更多了,小军迷不妨自己去网上搜一搜,把你搜到的内容发给我们,看看谁的发现最有价值!

猜你喜欢
军旗旗子小军
小军迷解谜
小军迷解谜
小军迷解谜
风采·军魂
母亲心底的八一军旗
取旗
滑雪比赛
完形填空
韩媒:日旧军旗文化民间扩散渗透儿童令人堪忧
谁拿到最后一枚棋答案 等

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军迷联盟)2018年4期

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军迷联盟)的其它文章
汤普森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