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帮婉
在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一个叫龙岭的大山里,当年麻风村遗址依稀可见,老屋基上那些被岁月风化了的石头,每一块都写满了故事。
麻风病,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
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度落后的年代,人们对麻风病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就是在偏远的大山里建起多个麻风村和麻风病院,将麻风病人集中隔离治疗。
刘明先,就是那个特殊年代扎根麻风村的一位医者。60年来,他一直坚守在麻风村,从年轻气盛的帅小伙,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今天,这位91岁的老人已不再行医。然而,他却执拗地守居在苍茫的大山里,因为,那里的每一个山头,都写满了他的青春年华。
1月23日,这天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暖洋洋的照在石板村的土地上,刘明先家矮小的平房,在阳光的照耀下,也显得静谧安详。
一下车,门前的两条小狗就对着我们狂吠起来,旁边,一群乌骨鸡正在觅食。大门打开,却空无一人。
片刻之后,刘明先的老伴陈七珍杵着拐杖,缓慢的从小路上走来,手里提着鱼。看到我们,她热情地笑了起来:“今天天气好,他到对门坡看树去了,我们在山上栽种了10多亩树,一有时间,他就会到树林里去,看了几十年都看不够。”
果然,顺首刘明先家门口的前方望去,冬日里依旧能看到一片郁郁青青的山林。陈七珍说:“这些树陪伴了我们很长时间,从一棵棵小树苗生长成为如今的样子,看着心里就觉得温暖。”
正聊着,刘明先坐着村民的三轮车回到了家。原来,刘明先是给村民陈兴美送鸡蛋去了。
刘明先经常给村民送家里乌骨鸡下的鸡蛋,让他们孵小鸡,还从来不收钱,要是有人把钱给他,他还会生气。他家的乌骨鸡已经成为村里乌骨鸡养殖的源头了。养的20只乌骨鸡,有10只下蛋,每天,刘明先都会用笔在新下的鸡蛋上打记号,记录是哪一天产下的,他说,这样就不会忘记日期,预防鸡蛋过期。
刘明先说:“我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去银行取钱,密码都按不了了。”此时的他已经听不太清楚我们说的话了,全靠老伴在旁边大声转述。
“我是60多岁的时候来的这里,开始进行麻风病的治疗。”刘明先刚刚说完这句话,老伴陈七珍就打断他说:“我们是58年(1958年)来的这里,60年前,不是60岁,我看你是糊涂了。”刘明先听完笑着对身旁的老伴说:“对对,是六十多年前,我20多岁去贵阳学习的嘛。”
记忆已经不太好的刘明先跟我们讲起了那段往事。
1957年,政府在长顺县广顺镇新云村一个叫龙岭的地方建立了上坝麻风病院。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刘明先,是这个麻风病院唯一的医生。
“接到来麻风村治疗麻风病的任务之后,我就把屋头的家具都卖了,房子也卖了,凡是管钱的都通通卖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卖掉东西,有点下定决心,破釜沉舟的味道。”
那时候的麻风村还不是如今的模样,一片荒山野岭,茅草长得比人还高,经常有野兽出没,条件比较艰苦,他们还住过牛圈和山洞。“有次我刚刚治病回来,就看到一只老虎从前方走过,心里也是慌得很。”刘明先说,从踩点建设到医治患者,再到后来接纳救助返回的麻风病人,他在这荒凉的大山中度过了无数个年头。
“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是我一直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医病,哪个想送我哪样,我都不要。为什么不要?因为我的命就是共产党救的。”说起往事,老人泣不成声。他拿出一张白色的手帕,擦了擦眼角。“我的病人里面有个叫杨通华的,一家人都患了麻风病,杨通华他爹,他的婆娘,他自己都是麻风病人,家里还有两个娃娃,非常困难,他来找我治病的时候,还卖了头牛,用袋子包了一袋子钱,要拿给我。我说我不要,他就一直追我,他怕我不收,不治疗他的媳妇,怕我不跟他想办法,他说‘你不要钱,不帮我治病,我该怎么办?’我说:我会帮你治病,帮你的家人治病,这些药是国家的,不要钱。”
后来,杨通华一家人的麻风病都治好了,都活了下来。那个时候的麻风村,还有很多人都因为他活了下来。他治病从不收诊金,整天穿梭在病人中,尽职尽责,无怨无悔。
除了麻风病以外,村里但凡有人生病,他都会认真的为其治疗。“他是我们大家的恩人啊,我们都非常敬重他。”记者走访了龙岭的很多村民,大家都这样评价他。
2017年6月21日,刘明先向石板村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7年6月28日,石板村村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这个91岁的老人,成了石板村年纪最大的入党积极分子。
“对于刘明先老人的事迹,我们非常的感动,我们村支“两委”会不定期的去看望两个老人,对于他的入党情况,我们也积极在跟镇党委沟通,争取能够特事特办,要让老人在余生,完成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石板村村主任余之顺说。
刘明先的子女,都在长顺县城工作。儿女们都劝他“回县城享福吧,也方便照顾”。但他佝偻着背坚定的说:“我年纪大了,大事做不了,但还能为乡亲们做点小事。”
刘明先说的小事,就是将家里乌骨鸡下的蛋,分给了村里十几户贫困户。有的小鸡刚刚孵出没有多久,他就给了村里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人。有的家庭,还真的因为这个,有了一些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