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润卿
热点引入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十九大报告是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纲领,它对文化方面的论述就是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
要怎样才能提高文化自信?要怎样才能促进文化繁荣?要怎样才能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答案无疑是:加强读书教育。爱迪生说:“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读书,接受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乐趣或者金钱、地位,阅读与教育最关键的作用在于培养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其完美的人格。只有加强读书教育,才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为我们的文化而自豪,进而传承传统文化;只有加强读书教育,才能让更多人从书中汲取文化营养,提高公民素养……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太极圣地陈家沟,常年居住着大批研习太极拳法的外籍学员。太极拳和针灸一样,在国外成为让人最信服的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巴西圣保罗市的幸福港迎来了鲁能足球俱乐部的23名16岁小球员们,他们除了足球训练,还学习葡萄牙语。
材料三: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从未到过中国,却巧妙地把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主线,将歌剧《图兰朵》打造成东西方文明相互结合的经典巨作。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内容或意旨上相对独立,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进行恰当的立意,并写出符合材料意旨的作文,是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
材料一:一是关注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和感动;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立意点: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交流。)
材料二:学习借鉴其他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时一是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二是要注重全面性。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立意点: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
材料三:一方面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另一方面文化创新需要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综合以上分析,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
1.思考传统文化被外国接受的原因,辩证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包容接纳,文化方能共存共荣;
3.尊重文化差异和融合,对某些以保持文化独特性为幌子的观点进行批驳;
4.文化,要碰撞才会有美丽的火花,要传播才会有饱满的内涵,要接纳才会有勃发的活力,要交流融合才能多姿多彩;
5.文化的交融会促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人的思想和自由会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6.多元化才能共赢。
佳作展示一
促文化交流,兴中华新盛
◎陈思达
春风劲吹,大潮汹涌,看中华文化,与江河同行,与日月同辉。仰望中华文明这棵大树,其繁盛枝叶伸展,为他邦送去阴凉,亦吸收他邦雨露结本土果实。正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借鉴,使得中华文明千年不败,愈发繁盛。
虽然各民族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的因素各有差异,生长的文化各具民族特色,但文化不只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其在社会实践层面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也为文化交流、借鉴提供了基础。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扩大其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亦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回溯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技术的落后,藏书量极少,极大限制了思想文化教育的传播。倘使不是中国的造紙术和印刷术传入,他们去哪里寻得劈开封建社会的裂缝向近代社会行进的利剑呢?再看今朝民族复兴时期,屠呦呦利用中医药文化为治疗疟疾提供新思路,孔子学院在全球风行……中华文化正以其独特魅力俘获世界人民的芳心。
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极端艰难的落后时期,正是“西学东渐”,使“沉睡的雄狮”睁眼看世界,挣开封建枷锁,昂首阔步走向新时代。由此观之,封闭的思想是反社会潮流的,是不利于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
因此,要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我们就要积极开展与其他民族的合作交流,这一点,我们国家领导人显然有充分的认识。千年前大漠驼铃声犹在耳边回响,带着西方的梵音;千年后“一带一路”再展蓝图,伴随着中国高铁的“走出去”,更多的文化也在走出去。不仅如此,G20杭州峰会,西子湖畔,不仅有才子佳人的故事萦绕于耳,更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夺人眼球。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情怀。合作交流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复兴。
然而,当今唱衰中华文化者有之,鼓噪文化西化者有之。从韩流的风行到欧美电影的崇拜,我们在反对“封闭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倘使中国有更多像《战狼》这种学习借鉴欧美大片手法,再结合民族主义精神的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品,那种“阴阳脸”的怪异论调会少得多。
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仍旧长远,责任仍旧重大,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相信文化交流借鉴的重大意义。如此,不仅能促进中华文化这棵大树繁荣茂盛,也能使世界文化的百花园群芳绽放,芳香四溢。
点评
在这篇作文中,考生将重点集中到“促文化交流”上,借助古今文化交流的众多事例,充分论证了中国文化因合作交流而不断丰富。文中内容充实丰富,显示出考生宽广的阅读面和厚实的思想底蕴。另外作文的语言也气韵畅通,文采飞扬。
佳作展示二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续梦龙
当今世界各国伴随着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潮流、时代特征面前,发扬与发展民族文化必须积极参与文化交流,而不应该坚持“守旧主义”,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排斥外来文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民族文化之所以存在,在于其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交流与碰撞中,各民族不断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特质,摒弃不合时宜的因素,改造自己,发展自己,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体现时代要求与内涵的文化。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从未到过中国,却巧妙地把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主线,将歌剧《图兰朵》打造成东西方文明相互结合的经典巨作。在文化融合中,原有的民族文化并没有消亡,而是以新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就像一台机器,换掉老旧的、生锈的、低效的部分,机器的升级版仍是机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先生此言在当今世界依然有着不容置疑的正确性。
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潮下,任何试图抵挡这一形势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俗语说,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一个人如果停止学习,就易陷入偏执的境地。同样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失去了学习的勇气,便会形成文化偏見,在这种文化心理影响下,其文化中的积极内容逐渐被消耗解构,消极因素不断强化,最终会在文化竞争中“兵败如山倒”,从此衰亡。
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一次次印证了文化交流则兴,封闭则亡这一规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吸收胡文化,赵国因此成为战国七雄中武力强盛的诸侯国;隋唐因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广泛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印度文化,才有了一统天下、歌舞升平、威震远邦的豪气。近代史中,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传入,丰富并激活了中国民族文化,于是有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排斥外来文化,自诩天朝上国,文化封闭产生文化偏见,文化偏见导致民族衰落,于是有了鸦片战争的炮声,圆明园的火光。历史证明,一个勇于进行并积极参与文化交流的民族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一个强大的民族,而文化封闭必然导致落后挨打。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参与文化交流,积极培育好、利用好文化交流这一“源头活水”。
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较为高妙的议论文。作文从“在交流与碰撞中,各民族不断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特质”“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潮下,任何试图抵挡这一形势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两个方面来论证“发扬与发展民族文化必须积极参与文化交流”的论点,层层深入,逻辑严密,体现了思辨性强、环环相扣的特点。作文材料丰富而典型,事理明确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