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淑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对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以及价值,在落实素质教育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我国的小学老师开始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针对该教学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依据。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对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我国教育阶段之中的基础环节,小学教育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许多学校以及老师开始积极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标能够实现与现代化社会之间的紧密对接。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现有的青少年能够具备优良的个性和品质,但是也难以避免存在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整体的心理素质还有待提升,另外,个别的学生心理缺陷相对比较严重,对此,只有有效地解决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所存在的各类不足,才能够为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之中发现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在学习过程之中,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个人在学习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因此在学习时极易出现焦虑以及紧张等心理状态,其中学习压力大以及考试焦虑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除此之外,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也存在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师生关系障碍以及同学交往障碍。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教育关系,师生关系是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之中的重要关系组成部分,但是结合本文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与老师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老师在两者关系建立的过程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惧怕心理。另外,在与同学进行交往的过程之中往往以个人为中心,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形象,主要在于现在大部分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学生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宠爱,极少有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他人的需求,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的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人的成长以及发展,长此以往会导致小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
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及任务,学校必须要立足于学生长期发展的实质需求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涉及的环境以及影响因素较多,同时该系统的建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注重不同要素之间的协调沟通以及配合。学校教育对实现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意义重大,但是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全社会以及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只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
在落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之中,学校需要主动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实现家校的紧密互动,同时学校还需要将加强合作与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相结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科学引导,采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开展以及有效落实。
学校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及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过程之中需要充分考虑家庭这一重要的因素,通过家校合作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其次,学校还需要注重与家庭之间的紧密配合,保障两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上的统一性以及协调性,实现相互沟通以及相互支持和理解。
(二)加强师资培训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诸多的内容,老师个人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需要注重对老师的培养,积极地落实师资培训教学环节,保障老师能够树立良好的教学目标,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真正地保障小学生实现个人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以及健康发展,才能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小学老师必须要立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实质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许爽,张丽丽,史梦薇.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2]黄孝玉,陈庆华.浅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及解决措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3).
[3]安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析[J].青春岁月,2013(4).
[4]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2010(5).
[5]许乃文.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预防矫治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6]彭厚鹏,罗五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