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
摘 要: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文本解读作为基础,特别是语文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基于此,主要就小学语文教材中《夹竹桃》这篇文章为例,进行文本解读,以此带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领会课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
关键词:文本解读;对话;状物类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作品,该文章通过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以及富有张力的写作充分表现出大师心中的夹竹桃。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这篇课文进行讲解时,就可通过文中“韧性”的解读,来带领学生通过对文中字词的分析,领会大师所呈现出的写作情操。
一、开展文本对话,辨析对比,感悟情怀
《夹竹桃》课文的开篇,季羡林大师就表达其对夹竹桃的感情。比如,课文中第三段落内容:我们家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第四段描写中,能够发现作者对夹竹桃的赞美。两段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夹竹桃氛围中,进而感受大师的人文情怀。
经过对这段内容文本解读后,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对这段所描写的美文,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夹竹桃相关图片和视频。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
二、深入品读词句,同构共生,物我两忘
对于夹竹桃所具有的韧性精神,在文中的第四段和第五段得以体现。在这两段中,主要描写夹竹桃的美和静。根据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发现在其眼中,夹竹桃是处于安静的状态,在其开放的时候,是没有一丝声响的,包括香气是静悄悄的。在實际中,夹竹桃的沉静在月光的影射下,能够给人带来遐想,进而让人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所追求的梦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夹竹桃韧性所体现出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智慧、淡定和安详。
对此,教师在教学第四段和第五段内容中,将一些关键的段落通过多媒体予以显示,即“然而,一墙之隔,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开,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花朵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想象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之所以将这两段的内容展示出来,主要是因其所存在的关键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表达形式所蕴藏的情韵。如“悄悄”“一声不响”“叶影吹动”以及“花影迷离”等关键词。即“……又……又……”等。对这些重点词句,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这些词句在语气和语调上所产生的变化。
三、注重与学生对话,人文合璧,保证情理相依
对于季羡林先生来说,《夹竹桃》这篇课文是表达其人生志趣的佳作。其在《散文集自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我绝不下笔去写”。由此能够看出,季羡林先生的人文情怀。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和感悟作者的情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则就需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文本言语,并在此基础上,来领悟国学大师在写作中人文合璧所呈现的魅力。这对教师而言,也是其引导学生对该作品挖掘的主要目的。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采用合作方式。
师:同学们,《夹竹桃》一文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他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的作品主要以文质兼美为主。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文章中哪些表达方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呢?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在小组内交流。
生:我从课文最后一句能够感受到作者通过写夹竹桃,主要是表达自身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吗?希望同学们继续读一读课前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思考这篇文章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通过读有关季羡林先生的材料,我读懂了这篇文章还表达了作者想做夹竹桃一样默默奉献、有韧性的人。
生:通过读原文和了解写作背景,我觉得这篇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通过这种形式,在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的同时,还领悟到文章基本方法的表达形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经过对季羡林先生《夹竹桃》这篇作品的文本解读,充分感受到其对夹竹桃的赞美溢于言表。而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对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不仅帮助学生深入感悟作者的人文情怀,还极大地加深了对这节知识的印象。
参考文献:
[1]仲伟全.寻求“语言”与“精神”的智慧相长:以《夹竹桃》的文本拓展深究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4):38-40.
[2]张敏芳.聚焦“言语形式”,落实“言语实践”:《夹竹桃》文本解读及教学策略谈[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5(9):27-28.
[3]种莉.《夹竹桃》文本解读与教学体会[J].语文天地,2016(27):3-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