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赵
语文教学重在朗读,这是语文教师共同的认识,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读书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朗读是学生对课文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巩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学生正确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手段,朗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留下形象。”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非常有必要且是必须的,而且有法可循。朗读的关键是要从小培养学生朗读的意识和朗读的习惯,本人就指导低年级小学语文朗读方面的点滴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所有的学生在对语文表现出热爱的形式之一就是能够大声地朗读,这充分体现出学生读书的自信。《朗读者》曾经叙述过大声朗读的好处:
可以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以改变性格: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孩子能坚持大声读优质作品、书籍,很容易变得开朗。
有利于孩子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地、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可以改变自卑:大多数学困生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许多学困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大声朗读能够把文字变成声音,并且伴之以节奏、韵律、形象、情感,使人进入一种美的艺术体验,久而久之书声琅琅就成为一种课堂风景。因此,我在指导低年级小学生朗读时,总是要求他们放声朗读。
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朗读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模仿是学生最喜爱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如果在朗读时能够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而且要求学生进入角色。在读课文时,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他们走进角色。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文中有“燕子妈妈”和“小燕子”这两个角色,我让学生同桌互演这两个角色,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师生互演体会语气的变化。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的语气上把握得不是太准,喜欢唱书歌,这也是因为他们在朗读时没有进入角色,不能准确读出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我采用音乐中打节拍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节奏,改掉他们不好的读书习惯。教学《菜园里》一文时,学生拖着长长的声调卖力地读,让人感觉很别扭。我用课件出示“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的内容,采用带动作表演读的方式,让学生口、眼、手全部参与进来,“细又长、打灯笼、捉迷藏”学生在生活中常见,动作表演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这首儿歌的内容,又有利于他们快速识记儿歌。
三、进行评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读
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也是一件痛苦与快乐并存的事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失误,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
而接受表扬是每个孩子最高兴的事情,对孩子在朗读时进行正面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有助于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朗读。老师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评价,能促进的不只是一个孩子,而是一批孩子的进步。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读完,老师如果随口说了句,这篇文章读得真好,声音真响亮。你会发现以后不光是他,后面的学生在发言时声音都会比以前有所提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所有的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朗读,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期望的课堂啊。
四、运用比较,明白地朗读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时候不要匆忙翻阅,只求速度不去理解,而是要沉潜于其中细细品味,通过潜心研究,反复揣摩推敲、鉴赏比较,才能真正理解文中内容。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低年级的小学生还缺乏辨别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去指導,运用比较,指导朗读就是出示两种读书状态:一种正确,一种错误,让学生自己比较,自己感悟,自己得出结论。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开始时我让学生读第一句“下雪了,下雪了!”学生并未看到标点,没读出味道。我又出示了“下雪了,下雪了。”让他们读,并观察两个句子的不同,孩子们恍然大悟,他们有的说:“一个是句号,一个是感叹号。”有的知道了:“下雪了很高兴,所以用了感叹号。”这样再去读这句话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指导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用心地去指导学生朗读,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朗读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朗读者”。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