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布罗夫尼克小夜曲

2018-09-11 02:52陈婷
世界博览 2018年17期
关键词:克罗地亚堡垒城门

陈婷

导语:“那些寻找‘地上天堂的人们,请到杜布罗夫尼克一游”。英国著名作家乔治·伯纳德·萧伯纳语。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杜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站在杜布罗夫尼克的城墙上,看着夕阳的余晖将整座城市染成红色。那时,还不知道一年后,一部叫做《权利的游戏》的美剧会在此取景,于是,本来就已经人满为患的古城,又多了不少剧迷,从世界各地前来君临城的原型“朝圣”。当地旅游局趁势开发了“权利的游戏”旅游线路,帮助游客按图索骥地寻找曾经在剧中出现的每一个场景。

不管你为何而来,这座城市的悠久和厚重足够给任何一个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杜布罗夫尼克(斯拉夫语中意为:橡树林)建于公元七世纪的Laus岛上,曾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城邦,当时的名字叫做“拉古萨”,早期居民为罗马人、达尔马提亚人和斯拉夫人,东罗马帝国和威尼斯都先后统治过它。

历史上,该地区一直是海上列强的必争之地,12世纪时,这里被称为斯拉夫人之城。14世纪作为匈牙利王国的附属国获得相对独立,变为拉古萨共和国。而后,随着十字军东侵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杜布罗夫尼克开始从事水陆贸易,在意大利同巴尔干半岛的贸易中起着中转站的作用。凭借出色的造船技术,拉古萨建立起庞大的船队,通过海上贸易使国力迅速增强,跻身中世纪四大航海国之列,实力直逼威尼斯。15世纪,杜市进入鼎盛时期,建立了“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然而1667年一场大地震几乎摧毁城市,从此由盛转衰。

1806年,拿破仑军队占领该城,接着归属哈布斯堡王朝,1809年,杜市并入伊利尔省,至此,“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时代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又成南斯拉夫王国领地,改称杜布罗夫尼克。二战结束后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部分,1991年克罗地亚独立战争中,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猛烈攻击,次年5月克罗地亚军队攻占后成克罗地亚南部重镇,这颗“亚德里亚海滨明珠”才结束多舛的命运。现代的杜布罗夫尼克是奈雷特瓦省省会,克罗地亚重要的旅游和海运城市。

我们从派勒城门进入古城,建于1537年文艺复兴风格的拱門上的雕像是城市保护神圣布莱斯,出自20世纪克罗地亚最伟大的雕刻家Ivan Mestrovic之手。中世纪时城门前是一座木吊桥,晚上桥会收起,城门上锁。两个中世纪装束的武士守卫着的内城门为1460年建造的哥特风格,和城墙直接相连。

据说进入古城前都要在欧诺佛喷泉下洗洗手,去去晦气,避免将厄运带入城里。这个特别的喷泉是15世纪的那不勒斯设计师Onofrio della Cava所作,两层结构,上层是精美的雕塑,大地震时被毁,只剩下16个面具雕塑装饰的出水口。雕像口吐水龙头,乍看很像中世纪用来惩罚多嘴女人的“长舌妇面具”。雕刻与设计的精美可见中世纪文明的精粹。然而喷水池还有着特别的用途,见证了杜布罗夫尼克当年发达的引水系统,一改传统蓄水池的方式,从12公里外的Rijeka Dubrovacka引水入城,用导水管连接至此,城里的人们能够随时用到清洁的水,可惜这套系统在1667年的大地震中严重受损。

进入古城犹如进入一个帝国,大理石铺就的普拉察大街(也叫斯特拉顿大街)颇有气势,旧城最初是两个独立的部落,一个建在海边的大岩石上,称为“Laus”,就是现在大道南侧,居民是来自于Epidaurum的希腊及拉丁裔难民。另一部落则位于Srdj山麓下,称为“Dubrava”,是斯拉夫人的聚居地,部落之间是一片湿地,12世纪时湿地被填平,成为今天的普拉察大街。300米长的主街道修建于1667年大地震之后,两边矗立着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的建筑,小巧精致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一座接一座,时尚的欧美游客、店铺小贩,不时还有肩膀上趴着彩色鹦鹉的卖艺人从墙角拐出,感觉很穿越。

“这是萨格勒布之心。”街边,身着镶嵌精美刺绣卷边洁白民族服装的男士,挽着竹篮,正在向路人兜售心形姜饼,曾几何时,它是圣诞树上的最佳装饰,也是人们在情人节互相赠与的爱情信物。而今,很少有人会将这些经过长时间晒干、硬度堪与木头媲美的饼干放入口中食用,更多则是将其作为装饰物和纪念品。事实上,心形小姜饼的起源便在克罗地亚,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知不觉来到杜布罗夫尼克大教堂前,这座罗马天主教教堂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修建而成,是达尔玛提亚地区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教堂外观庄严雄伟,内部饰有不同时期的宗教藏画。历史上,杜布罗夫尼克曾是著名的金器产地。教堂珍宝馆内迄今保存着大量的贵重器物,上百件11世纪到18世纪的圣物,包括圣·巴雷斯的镀金的头、手臂和腿。

Sponza宫是少数在1667年大地震中幸存的建筑。1516年开始建造,融合了哥特和文艺复兴风格,由当时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天才工程师 Paskoje Milicevic主持设计。以无以伦比的美丽展现了独特的建筑特色,成功地实现了多种不同风格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可能性。如今的Sponza宫犹如静止在时间的长河中,优美而端庄地守卫着馆藏珍贵的历史文献。Sponza宫前的广场是杜布罗夫尼克夏季盛典开幕式的举办地。

建于15世纪的奥兰多石柱是杜布罗夫尼克最美丽的艺术作品之一,矗立在Sponza宫和圣·布雷斯教堂之间的中央广场上,600年来一直是自由和独立的象征,是城市精神的中心。雕刻在上的是中世纪最著名的骑士罗兰,杜布罗夫尼克一直流传着罗兰身着战士盔甲帮助杜布罗夫尼克人民抗击敌军的传说。雕像的上臂长51.2厘米,下面的台阶宽度和雕像的上臂长度一样,这51.2厘米便作为杜布罗夫尼克自己特有的一尺的标准长度。

从13世纪开始杜布罗夫尼克成为地中海的一个海上强国,尤其是它那环绕着整个古城的近两公里的城墙成了地中海上最壮观也是最坚固的堡垒综合体。我在黄昏来临之际登上城墙,居高临下,整座古城仿佛变成了一座细致的模型,城墙内的老街、广场、教堂和橙红屋顶的房子,被围成一个五角星,镶嵌在碧蓝的海面上。在全长不到两公里的城墙花掉几个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也并不奇怪。环绕城市整整一圈的城墙,会让你不间断地从某个高度欣赏满眼的红屋顶、高尖塔,还有各种古怪造型的小烟囱,14世纪的药房、大小教堂、修道院、古老而华丽的宫殿和壮观的钟楼,这样完整的视角在我去过的古城中还是第一个。

杜布罗夫尼克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虽为弹丸小城,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特殊地位,一来施展政治外交手段,二来城池的防御功能相当厉害。城墙上共有两座圆形塔楼、12座方形塔楼、5座棱形堡垒和12座角垒。坚固的敏切特塔楼是14-15世纪修建的最壮观的塔台,也是杜布罗夫尼克城墙的最高点。

城门前的广场上有整个城市防御系统中两座重要的堡垒:波尔卡城堡和罗维里耶要塞。前者是海港和整个城墙系统中的关键部分,1461年由设计师Michelozzo di Bartolomer负责重建。它和全城最高点的敏切特塔楼以及罗维里耶纳克要塞共同构成三角立体防御系统,守卫着城门。堡垒呈半圆形,两层结构,墙厚4-12米,上有观测口和射击点。

罗维里耶要塞矗立在老城西面城门外,高出海面37米,有如卫士一般从海陆两方面守卫着杜布罗夫尼克的两个入口。11世纪威尼斯人曾经试图在相同位置建造自己的堡垒,这样便可将杜布罗夫尼克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杜布罗夫尼克的子民决定抢先建造,捍卫自己的领土。编年史详细记载了当地人民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便建起了堡垒,当威尼斯人携带建造堡垒所需的全部材料乘船抵达的时候,无功而返。堡垒朝向海面的城墙有12米厚,城门上用当地语言写着“用任何珠宝也换不来自由”。如今,堡垒内部也被用作戏台,在这里上演的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已经成为杜布罗夫尼克夏季盛典的标志。

站在城墙上欣赏落日夕阳美景,海风吹散了一天的热气,十分舒爽,我在想,上帝真是偏爱克罗地亚,把地中海最美的风景留在了这里。

猜你喜欢
克罗地亚堡垒城门
开心堡垒2
开心堡垒
开心堡垒
最后的堡垒T-84
克罗地亚Grand Park酒店
克罗地亚萨瓦河河滨创意公共空间
克罗地亚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门城门几丈高
虞山城门
东汉城门校尉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