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
茅台镇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域内白酒业兴盛,成为中国的酱酒圣地,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更是因为国酒茅台名扬神州,誉满海内外,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就是国酒茅台历史起源的重要部分。
云贵高原海拔1200多米,茅台镇位于贵州高原最低点的盆地,海拔仅440米,远离高原气流,终日云雾密集。一年有大半年时间笼罩在闷热、潮湿的雨雾之中。这种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时对酱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产生、精化、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赤水河水质优良,微甜爽口,酸碱适度,钙镁离子含量、硬度均符合优质饮用水标准。赤水河水有一个奇怪现象,每年端午节至重阳节,河水呈红色;而重阳节至翌年端午节之间,河水清彻透明。茅台酒完全按照这一节律的变化进行酿制。
茅台镇当地出产的高粱,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其截面呈玻璃质地,十分有利于茅台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是茅台酒优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的重要因素,其它外地高粱均无法取代。
然也,属于华联辉
2000多年前,今茅台镇一带盛产的枸酱酒一直作为朝廷贡品盛名于世。到了清嘉庆年间,“茅台(酿酒的)烧房不下20余家,所费山粮不下两万石”。1850年,清朝后期,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发生内讧,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率十万余众一路血战来到贵州,在由黔入川时攻占茅台镇,茅台守军和民团拚死抵抗,战斗十分惨烈。战后,茅台镇所有房屋、酒坊在冲天火光中荡然无存,延续千余年的茅台镇酒文化遭到了一场灭顶之灾。
华联辉待其长辈甚孝,时其祖母彭氏在一次闲谈中,回忆起年轻时曾喝过茅台的酒,觉得味道很好,很想再尝尝这种酒,就令华联辉前去采购。华联辉到茅台,买下已夷为平地的酿酒作坊,找到旧时的酒师,在原址上建起作坊试行酿制。酿出的酒经彭氏品尝,确定这正是她年轻时喝过的酒。1862年,中断7年之久的茅台酒生产就这样恢复了。
最初大约10年间华氏的酒仅供家庭饮用和馈赠、款待亲友。谁知亲友们交口称赞,纷纷要求按价退让,求酒者接踵而至,具有敏锐商业头脑,善于捕捉商机的华联辉立即决定将酒房扩建,正式对外营业,并将酒房定为“成义烧坊”,酒名定为“华茅酒”。
1915年,美国政府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成义烧坊生产的“华茅酒”和荣和烧坊生产的“王茅酒”作为特产送展,当时的北洋政府未加区分,统一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送出。列强的评酒专家们对土瓦罐包装的茅酒不屑一顾,参展人员情急生智,掷酒瓶于地,顿时,酒香扑鼻,惊倒四座,纷纷前来品尝。茅台酒一举夺得万国博览会金奖,和英国的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一并成为世界三大名酒,茅台酒自此扬名世界。
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华氏先辈用华茅酒慰问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并用华茅酒为红军治病疗伤。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用华茅酒作为庆功宴酒。
1949年10月1日,“華茅酒”被周恩来总理指定为开国庆典用酒。
1949年前苏联政府将“华茅酒”作为外交礼宾酒使用,此后中国政府及领导人一直将“华茅酒”作为中国政府的外交用酒。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总理用茅台宴请尼克松总统时说:“长征路上,茅台酒是我们包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能消除疲劳,安定精神……”
百年岁月转瞬即逝,缘起于一颗孝心的成义烧坊几经变迁,传承至今,正统余下两支:一支发展成为国酒茅台,而另一支,正是贵州茅合酿酒集团的“华联辉”!
然也,正宗茅酒酿造工艺的新传承
自华联辉重建成义烧坊以来,茅台酿酒技术一直掌握在郑氏师傅手中。茅合酿酒集团董事长方廷本是华家外戚,也是郑师傅的关门弟子,茅台酿酒技术的第七代传人,人称“方老七”。
1984年,在茅台酒厂工作多年后,方廷本独立创办酒厂,恢复重建“成义烧坊”,正是今天的茅合酿酒集团。1986年,“成义烧坊”重组改建成今天的茅合酿酒集团。主要产品华联辉酒即为曾经名镇一方的华茅酒。
复杂的酿造工艺。茅酒生产季节性很强,必须在每年端午节踩曲,重阳节投料。茅酒工艺的特点可概括为三高三长: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基酒生产周期长、大曲贮存时间长、基酒酒龄长。基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需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而其他白酒只需几个月或十多天即可。大曲贮存时间长达6个月,比其他白酒多存3-4个月,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它白酒的4—5倍。
2018年,在华联辉酒百年历史文化积蕴的基础上,孕育出了全新的酱香好酒品牌 然也!秉持古法酿造,传承文化精髓,融合现代精神,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