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智能配电一体化平台设计

2018-09-11 07:01:40
电气化铁道 2018年4期
关键词:通讯配电铁路

0 引言

随着铁路运营速度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铁路电气设备控制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以及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铁路配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已难以满足目前的发展要求,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由于铁路供配电系统馈出多,支路数量大,在统一实现智能化方面投资成本较高,技术上也有一定难度。目前,多种铁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调度、管理平台均为分系统各自实现,包括铁路电力远动调度系统、温度监控系统、电能质量监控系统、线路安全监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每套系统均有各自独立的设备和通讯层,其通讯硬件和通讯协议大部分都不相同,数据不能相互融合,致使配电系统存在数据壁垒;多个系统独自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成本很高[1~4]。目前,低压配电室大多为无人值守,当设备或线路出现故障时,各个工作系统都有相应的故障记录,但比较分散,无法有效掌握所有故障信息,不利于对故障进行判断[1]。

为解决上述难题,需研究并设计铁路智能配电一体化平台系统,整合铁路配电中各自动化系统,实现多个系统之间的信息融合;对电量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跟踪记录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掌握运行信息,实现调度的实时化、线路保护和漏电温度保护的自动化。近年来,自动化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足以通过一体化系统实现上述所有功能,集中解决铁路各独立系统在成本和数据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智能配电一体化平台概述

智能配电一体化平台由数据采集层、通讯管理层和就地监控主站层构成。3层独立结构既保证数据的实时稳定,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性[5]。

数据采集层的终端设备是智能配电室的“黑匣子”,记录并保存运行数据,可用于事故后期分析。低压配电室大部分处于无人值守状态,通过该层设备实时监测配电室内设备的各参数量和设备运行状态,如出现异常,可将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上传至监控主站层,使管理人员可根据系统各部分采集和保留的信息判断并排除故障。

通讯管理层采用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的通讯模式,将设备室作为配电柜智能监控网关。就地监控层与通讯管理层之间的通讯采用网络方式,即利用由交换机组成的局域网进行数据传输;通讯管理层和终端设备(即数据采集层)之间采用CANbus总线,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就地监控主站层中,每一个配电柜为一个最小管理单元,通过通讯层的配电柜智能监控网关实现各系统(铁路远动、漏电后台、能源管理等)数据的整理和转发,以及配电柜其他相关数据的监测。该层是策略存储、分析、管理、执行层,是实现配电信息数字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通信平台网络化的保障。

2 平台主要设备

2.1 数据采集层设备

数据采集层设备主要包括供电回路的智能型远程终端单元(RTU)、智能断路器等。RTU综合测控单元完成电参量监测电力远动功能,设备为面板式安装,体积小巧、安装方便,带有TFT液晶显示,可以在现场直接观测到采集信息及部分记录曲线,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型RTU装置结构

智能型RTU装置的CPU采用意法半导体(ST)公司研发的STM32F103系列芯片,该芯片采用了专门设计的ARM Cortex-M3内核,以满足嵌入式应用对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芯片的要求,其最高工作频率可达72 MHz。芯片集成了丰富的片上资源,如增强I/O口、高速存储器、多个USART通信接口等,可独立完成AD采样、数据上传、数据处理等功能。

同时,装置采样频率通过定时器设置为3.2 kHz,即每周波采样64个点,以供电回路或出线柜抽屉为单位,对每单位的三相电压和电流进行不间断采样,将铁路传统远动、电参数测量(三相电压/线电压,有功功率)、部分电能质量功能(电压/电流不平衡度、频率)、电能计量、漏电测量、电缆接头温度测量、变压器温度测量、低压微机保护和线路保护、断路器参数整定等多功能集于一体,节约大量材料成本,降低施工的复杂程度,降低后期产品和维护成本。具体检测流程如图2所示。装置选择低压配电系统广泛采用的三相四线式接线方式,如图3所示。通讯使用CAN或RS-485接口,采用自定义或Modbus RTU协议;接线端子分别为Can+(485A),Can-(485B);传输介质为屏蔽双绞线。

图2 智能RTU的检测流程

图3 智能RTU的接线方式

2.2 通讯管理层设备

通讯管理层设备主要包括配电柜智能监控网关、工业交换机等。通讯管理层为整个平台的“咽喉”,是就地监控层设备与数据采集层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枢纽,主要实现底层设备数据集中、规约转换、接口转换、数据初步处理及响应监控层设备发出的指令等功能,并进行相关操作。

通讯管理层设备采用RTU-ASDU系列智能通讯网关,该系列通讯管理机采用通讯专用STM32F407ZE芯片,基于一个支持实时仿真和跟踪的32位ARM7 CPU微控制器、128位宽度的存储器接口和独特的加速结构,使32位代码能够在最大时钟速率下运行,实现高达168 MHz的操作频率,并带有最多4个工业标准RS485、1个10 M/100 M自适应网络接口以及2路CAN通讯接口[6],可以实现有线与有线之间或有线与无线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传输。

同时,RTU-ASDU系列通讯管理机内置丰富的通讯规约库,支持IEC104、TCPMODBUS、MODBUS等规约,满足本平台对多种通讯方式的规约需求,实现了数据采集设备和系统主计算机间的信息传递、合成、编辑、管理和设备监控功能,适用于要求高、规模大的铁路智能配电系统平台。

在该平台中,通讯层将数据采集层采集的铁路传统远动参数、电参数、电能参数以及漏电和温度检测参数等数据进行整理、编辑及合并,并依据主站层的指令,遵从不同的通讯规约条件上传至主站层PC端,同时对数据采集层设备进行监控,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实现配电系统的通信处理和设备管理功能。通讯层与数据采集层的物理连接如图4所示。

图4 通讯层和数据采集层的连接

在RTU-ASDU智能通讯网关的多种通讯方式中,该平台选择以RS-485通信为主,CAN通讯为辅的方式。RS-485转换芯片采用MAX485芯片,其原理电路如图5所示。

RS-485接口由平衡和差分接收器组合构成,接收器本身优良的抗噪声能力使RS485接口拥有良好的性能,其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 Mbps,可实现三相电压采样数据的即时上传。同时RS-485拥有扩展多个接口的能力,从总接口最多可分接出128个分接口,可以利用少量的RS-485接口简单快捷地组成设备网路,同时RS-485最大传输距离可达1 200 m,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实用性大大提高[7,8]。综上,RS-485优良的抗噪声干扰、多站点、较长的通讯距离等优点使其成为该平台首选的通讯接口。

除此之外,RTU-ASDU通讯管理机还支持远距离低功耗的Zigbee无线通讯方式,适用于现场无法对检测设备进行接线且距离较近的配电室内使用。

图5 MAX485芯片电路图

2.3 就地监控主站层设备

就地监控主站层以智能配电柜为基础平台,是3层中最重要的一层,主要设备包括高清大屏显示器、配电室智能监控主机(ASDU-LM)等,可以就地进行监控,是整个智能配电一体化平台的“大脑”。其主要功能是对通讯管理机上传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可视化界面展示及转发,同时集成了开关控制功能,向通讯管理机及数据采集层发送相关数据采集和上传指令,实现对整个平台的监测和控制。主站层与通讯层的连接如图6所示。

图6 主站层与通讯层的连接

就地监控主站层也是配电平台与用户直接进行信息交互的媒介,通过可视化软件向用户传递所需信息。

针对该平台开发的软件是平台主站层的核心,它直接面对用户,是信息展示的媒介。该软件基于Java平台开发,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画面美观等特点,并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各项目管理模块(如铁路远动、能源管理、电气火灾监控、电能质量监测和分析、报警和事件管理、历史数据管理、报表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第三方通讯等)均可独立运行,各模块之间互不影响,软件运行稳定可靠。

监控主站集成配电室内的用电设备监控、用电安全状态监视、能源管理统计、电能质量分析、环境监控等功能,采用智能监控模块和智能通讯管理机,汇总配电室内数据,转发所有数据(数据转移),为电力远动调度系统、消防安全系统、能源管理系统、BAS系统等其他管理系统提供相应数据,从而对配电状态进行更准确地分析。数据转移亦通过通讯设备来完成,故在监控主站层也需配备对外的通讯设备。

3 优势及应用前景

电力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电力自动化容量约为1 000亿美元。而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产品愈加成熟与智能化,国际国内市场对配电一体化、自动化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铁路配电所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遥控、遥测、遥调、遥信、遥视等功能,但对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信息管理,并不能做到统一,各接口难以互通,整合具有一定难度[9,10]。本文所述的智能配电一体化平台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与配电柜融合,整合了铁路远动、漏电监测、温度管理、电量管理等独立系统,实现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信息上传、监控和实时调度,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产业化方面,铁路智能配电一体化平台将配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由实验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对形成新的产业链具有促进作用,对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也具有重大意义,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发展需求,将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针对目前铁路配电系统对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本文设计开发的智能配电一体化平台,整合配电系统中多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多类电参数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在线监测、数据传输自动化、智能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化鹏,杨威,许智,等.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源端维护模型转化技术[J].电力建设,2012,33(1):27-31.

[2]李志清.铁路配电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通讯世界,2014(21):88-89.

[3]傅书逷.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0):23-26.

[4]王笃学.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应用[J].高速铁路技术,2015,6(4):15-17.

[5]何卫斌.配电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6]朱小军,张志斌,刘慧鹏.基于S3C2410芯片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2(1):112-113.

[7]罗晴兰,殷正国.MAX1480集成钳位传输架构高性能工控RS-485网络[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2):85-88.

[8]成永红,陈玉,陈小林,等.测控技术在电力设备在线检测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9]王笃学.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应用[J].高速铁路技术,2015,6(4):15-17.

[10]田吉刚.铁路配电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7.

猜你喜欢
通讯配电铁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2022年2期)2022-11-15 08:53:56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2022年3期)2022-11-11 08:43:50
通讯报道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云南画报(2021年12期)2021-03-08 00:50:54
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运行维护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0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通讯简史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