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立源,王明超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华北理工大学东校区,河北唐山 063000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感染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表现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和呼吸道,引起咽峡炎的肠道病毒有许多种,主要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和EB病毒[1-2]。主要侵犯儿童,夏秋季节为疾病高发季节,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其类似于中医学中的“口疮”“风热喉痹”等范畴,是由于外感风热邪毒,脾胃积热上冲咽喉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通腑泄热为基本治法[3],现报道如下。
资料数据来源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的相关文献。
纳入标准:根据中医或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且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观察文献(包括口服液体剂,复方颗粒,中药保留灌肠等文献)。
排除标准:①急性咽炎和咽喉炎;②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③综述,理论探讨文献,验证性文献和重复文献;④疱疹性咽峡炎的Meta分析类文献;⑤不能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或伴有其他疾病者。
中药饮片名称的预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对于存有别名的中药饮片名称进行统一处理。例如,“双花”和“二花”统一为“金银花”;“瓜蒌根”统一为“天花粉”;“生甘草”和“炙甘草”统一为“甘草”;“当归身”统一为“当归”。
将预处理的数据录入到Microsoft Access 2007中,进行疱疹性咽峡炎的数据库管理。每条数据均包含,使用年代,药物名称,使用方法和药物组成。
数据库中共录入105条相关文献。中药使用频次是指在中药处方中,单位中药所出现的次数。其中,连翘(59 次)、金银花(56 次)、甘草(55 次)、黄芩(53次)。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共涉及单位中药66味,总共中药使用频次827次,使用频次前20的中药见表1。
表1 中药汤剂或者散剂的单位中药使用频次表
在数据库中,共检索到使用中成药(口服)的文献共170条。中成药(口服)的使用频次是指,某一个中成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次数。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共涉及56种中成药,使用总频次177次,其中,蒲地蓝消炎口服液(40次)、康复新液(23次)、蓝芩口服液(13次)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13次)。使用频次前20的中成药见表2。
表2 中成药(口服)的使用频次表
该研究主要讨论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过程中,中药组方的使用情况,进而挖掘中药组方规律。在中药汤剂和散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过程中,以“银翘散”为基础方的中药处方为10个。在银翘散中金银花、连翘为君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芦根、淡竹叶,清热泻火,生津;蝉蜕、牛蒡子,解毒利咽;牡丹皮活血化瘀;天花粉解毒活血[4]。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对柯萨奇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5]。在前20个单位中药中,有解表药(4 个)、清热药(12 个),泻下药(1 个)、温里药(1 个)、补益药(1 个)、化痰止咳平喘药(1 个)。且大部分单位中药性味甘寒,归肺、胃经。在使用中成药(口服)的治疗过程中,使用频次较多的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和康复新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黄芩、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等,且它们均已经证实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6]。临床研究表明:康复新液能够明显缩短溃疡创面愈合的时间,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机体恢复[7]。由此可见,中药组方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辨证用药,需要重视清热解毒类中药的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该次研究的不足之处,数据库只收集了国内临床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文献,国外文献尚未纳入,并且中国传统古代医籍中有治疗“喉痹”“咽喉肿痛”的资料也尚未纳入。在纳入数据的同时,排除了疱疹性咽峡炎伴有其他疾病的文献。纳入的文献依然以病例观察类居多,可能会影响研究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运用数据挖掘对中药组方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用药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