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生平,邓先堂
三台县中医骨科医院,四川绵阳 621100
临床统计数据显示,胫骨远端骨折占四肢骨折的1/3左右,以往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1]。然而胫骨下1/3血供相对较差,同时局部软组织覆盖薄弱,而手术需广泛剥离骨膜,对骨折部位的血供产生极大破坏,且骨折端直接暴露在空气内,因此术后关于切口愈合不良、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报道较多,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成为骨科同仁思考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骨生物学及生理力学等不断发展,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在胫骨远端骨折治疗中逐渐推广使用,为进一步探讨胫骨远端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笔者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7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不同手术方式,取得预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67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X线、CT等证实为胫骨远端骨折,排除心、脑、肝、肺、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87)与参考组(n=80)。 观察组:男 51 例,女 36 例,年龄 18~68 岁,平均年龄(46.59±2.22)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 32 例,高空坠落21例,重物砸伤16例,跌倒13例,其他5例。其中闭合性骨折54例,开放性骨折33例;AO分型:A型21例,B型16例,C型50例。参考组:男45例,女35 例,年龄 18~69 岁,平均年龄(47.00±2.5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9例,高空坠落18例,重物砸伤12例,跌倒12例,其他9例。其中闭合性骨折44例,开放性骨折36例;AO分型:A型18例,B型13例,C型49例。研究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考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仰卧体位,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开放性骨折先行清创处理,胫骨远端前外侧做一长度15 cm左右的弧形切口,逐层切开颈前组织、骨膜,使骨折端充分暴露,彻底清理内部污染物及血块,尽可能恢复解剖复位。置入胫骨远端解剖型钢板,置入螺钉合理固定。冲洗、放置引流管并逐层分缝合,加压包扎。
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仰卧体位,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止血带配合下进行手术,跟骨牵引固定患肢在多功能牵引床上,X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健侧下肢长度、旋转等,依照测量结果矫正患肢至满意复位。依照X线机显示旋转对应的干骺端锁定加压钢板,在小腿内侧标记钢板最下、上钉孔处。标记处做一深大骨膜外的切口,长度1~2 cm左右,沿胫骨内侧壁骨膜外做一骨膜软组织通道,骨折端不开放、不切开骨膜。依照胫骨解剖外形预弯钢板,并将预弯钢板插入皮下隧道,使骨折处形成桥接,克氏针固定钢板末端。根据骨折具体情况,在骨折移位明显者,在近骨折端钉孔,打入提拉螺钉,更好地复位骨折移位。C臂X线下观察达到满意复位效果后,分别于钢板两端各放置1导向器,参照导向器钻孔,上下各旋入2枚螺钉锁定,螺钉孔部位做一1 cm左右的切口,进行螺钉固定。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术后两组均配合小腿石膏托外固定,患肢抬高,配合消肿、消炎、补液等对症处理。术后第2天开始试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6~8周到医院接受X线复查,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并决定是否可逐步行负重、行走训练。
①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②术后患者接受为期0.5~2年随访,参考Johner-Wruhs胫骨骨折术后效果评价康复效果[2]。优:骨折愈合时间≤5个月,膝关节、踝关节无疼痛、活动自如、步态正常,负重时间≤3个月;良:骨折愈合时间6~8个月,膝关节良好活动,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25°以内,旋转成角畸形≤10°,患侧与健侧长度相差1 cm内;差:骨折不愈合、膝关节、踝关节活动能力差,肢体缩短1 cm以上,旋转成角畸形10°以上。③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AKSS)评分[3]:包括疼痛(50 分)、稳定性(25 分,侧方畸形或屈曲过伸需减分)、关节活动度(25分)、走路(50分)以及上下楼梯(50分,需扶拐或他人帮助时需减分),满分20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膝关节恢复越好。④记录两组康复期间骨折愈合不良、感染、钢板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8.59±2.66)mL、(118.65±11.69)d,参考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 (128.17±5.05)mL、(156.70±10.9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骨折康复优良率为94.25%,参考组骨折康复优良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骨折康复效果比较[n(%)]
观察组 AKSS 评分为(156.29±10.08)分,参考组AKSS评分为(121.17±12.0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15%,参考组术后7例切口感染、愈合延迟愈合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胫骨远端解剖结构特殊,颈骨干血供主要依赖于中、上1/3交界部位后侧面进入髓腔内的滋养动脉自上而下的血液供应[4]。胫骨远端出现骨折后,滋养被动断裂,远侧骨折端血供显著减少;同时胫骨远端与踝关节接近,因此骨折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条件较差,软组织薄弱,骨折后周围软组织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手术治疗难度较大。传统切开复位术治疗多以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作为重点,而忽视骨的生物学因素,牺牲邻近关节的功能,严重破坏骨折端血供,应力遮挡,极易出现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髓炎、软组织感染等并发症。
微创内固定术在BO原则上手术,在良好固定复位的同时注重软组织及骨折端血运保护,术中不剥离骨膜,使骨膜完整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有助于术后骨折端愈合[5]。术中采用钢板、螺钉联合固定,通过锁定螺钉保障轴向、角的稳定性,避免螺钉拔除或滑动的可能性,从而减少骨折移位风险。手术复位在保证相对稳固的基础上,不对骨折端加压,因此骨折骨膜血液供应受到的压迫小,有助于术后骨折的康复。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与传统切开术比较,微创内固定术对骨折部位损伤较小,有助于术后尽早康复,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具有积极意义。观察组骨折康复优良率、AK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微创内固定术能够促进骨折良好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效果确切,能够促进骨折端良好愈合及功能恢复,与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术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