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霞,张慧,田利
济南市机关医院超声科,山东济南 250002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血管外科疾病,相关统计指出[1-2],在全球,下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为10%~20%,且会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增长,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该文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6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超声自动容积断层成像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就诊的6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男性30例,女性34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6.97±12.61)岁;病变位置:30例左下肢,19例右下肢,15例双下肢;共90条曲张静脉,下肢足靴部出现溃疡或色素沉着的有54条。
使用Seimens Acuson S2000超声诊断仪,二维灰阶探头的型号为14L5、AVSS探头的型号为14L5BV(15.4 cm的长度、16.8 cm的扫描宽度,可调扫描深度至6 cm),均为5~14 NHz的频率。对大隐静脉进行检测时,指导患者进行仰卧位,稍外展外旋受检侧下肢;对小隐静脉进行检测时,指导患者进行俯卧或侧卧位,稍外展内旋受检侧下肢。先采用二维灰阶及彩色多勒普超声行常规的检查,根据下肢静脉的走行横、纵切连续扫查。之后扫描容积断层,在膝关节上方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大腿内侧放置AVSS探头,使探头和皮肤保持最大接触面,并使扫描移动的方向尽可能平行于皮肤,且需与静脉走行的方向一致,对探头的压力进行适当的调节,使探头充分接触表面皮肤,并不会将浅表曲张静脉压扁,扫查的方向为头部-足逆血流。再于膝关节下方内侧置入探头,同样进行扫查。在S2000 workplace影像工作站输入图像信息,并对采集的信息实施表皮冠状面及矢状面纵、横切重建。以上检查全部由1名资历高的超声医师进行。
分析表皮冠状面图像,对90条下肢静脉的二维灰阶超声与AVSS检出数目进行对比。
该次研究的数据均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行分析处理,(±s)代表计量资料,用 t检验;[n(%)]代表计数资料,由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64例患者90条下肢静脉曲张,发现双侧下肢静脉曲张30例,大隐合并小隐静脉曲张12例。下肢曲张静脉90条,单纯静脉曲张70条,伴节段性静脉血栓形成10条,合并瘤样扩张14条,同时伴静脉血栓形成即瘤样扩张4条。
二维灰阶超声与AVSS检出数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下肢静脉的二维灰阶超声与AVSS检出数目对比[n(%)]
少数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曲张静脉并未显示于表面皮肤,而其存在可由影像学检查得出,被称为隐匿曲张静脉[3]。在疾病的发展与预后中,隐匿曲张静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及时的早期诊断利于临床更好地选择手术方案。
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了解下肢静脉曲张程度、血栓及静脉瘤形成最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不仅简单便捷、安全、无创伤,且方便进行重复的观察与随访。但因传统切面受到横切及矢状面纵切的局限,仅限制于分析静脉曲张二维图像信息,超声及临床医师无法全面、直观地对曲张静脉在皮下行走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4]。随着我国血管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血管内激光消融术受到临床的广泛使用,其具有微创性,术后早期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但需进一步对下肢静脉曲张进行精准定位以明确病变范围。AVSS表皮冠状面成像可使检查者减少依赖性,降低人为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更为客观的获取图像;可通过一次扫描获取范围较大的病灶容积声像图信息,可以对常规超声检查无法全面扫查切面、耗时等缺陷进行有效弥补,降低误诊、漏诊几率。该研究将其用于检查和诊断下肢静脉曲张,于10 min内完成整个扫查过程,扫描后从图像工作站获取扫描位置的矢状面纵、横切图像及表皮冠状面图像,可显示全面、高效的三维图像数据。AVSS表皮冠状面成像可以将矢状面不能直观显示的部分清晰地显示出来,有利于手术医师在进行手术前更好地掌握下肢静脉曲张的结构特点,如静脉曲张的数量、程度、瘤样扩张、血栓形成范围等,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使术后复发率降低。但AVSS不具备彩色显像,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对血栓和静脉瓣膜功能情况进行有效判断[5]。
综上所述,AVSS表皮冠状面成像技术有利于诊断下肢静脉曲张,提议超声医师对下肢静脉曲张疾病进行检测时,可先使用AVSS容积探头扫查下肢静脉分段,得出表皮冠状面重建图像时对血管壁、瘤样扩张、血管腔内纡曲数及回声、血栓形成范围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再通过乏氏动作联合平静呼吸的方式,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栓和静脉瓣膜功能情况进行加强判断,通过便捷的方式得出全面的影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