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节日文化英汉双语语料库的学习平台构建探析

2018-09-10 10:28徐达冯俊英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学习平台语料库

徐达 冯俊英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传统的外语教育偏重英语文化的学习,导致很多大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通过构建一个中国节日文化的英汉双语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新媒体学习平台,可以方便大学生使用手机随时随地学习,帮助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语料库;学习平台;构建

【作者简介】徐达(1995- ),男,安徽芜湖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冯俊英(1980- ),女,河南许昌人,讲师,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商务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xj20171267905。

引言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一种迫切的趋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传统节日文化尤为重要。中国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我国长期重视英语文化的外语教育造成了很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帮助大学生燃起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并且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自信得体地用英语介绍和传播我国节日文化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中国节日文化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2005年12月31日,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入围。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遗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由此可见我国已经从国家层面十分重视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并加以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在多边合作的全球化空间,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我国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宣传非常关键。本课题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中国节日文化英汉双语语料库的学习平台,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播我国节日文化,帮助改善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失语症”一词本是医学用语,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而“中国文化失语”则是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于2000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具有很好的基础英语水平的博士和青年学者,一旦进入真实的英语交流语境,却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逊于用汉语交流时表现出的文化素养。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反映出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严重阻礙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并未重视中国文化。2)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弱,不重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3)外语文化教学侧重西方文化,忽视中国文化。即使是回答“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这一问题,很多大学生都不能根据实际说出“中秋”、“端午”、“七夕”和“元宵”等日常最为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名称,或是用中式节日的汉语发音含混地一带而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们对于西方的传统节日,如“Christmas”(圣诞

节)、“Easter” (复活节)、“Valentines Day ” (情人节)以及“Thanksgiving” (感恩节)大都知之甚多并能侃侃而谈。抛开用英语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当代大学生用汉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恐怕很多都只能三言两语,言之无物,更别提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了。

在当今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形势下,如何帮助大学生们摆脱 “中国文化失语”的困境,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更应引起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迫切关注。本课题倡导的构建中国节日文化学习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从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入手,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基于中国节日文化英汉双语语料库的学习平台构建

1.英汉双语语料库建设。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失语”的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度一直不够。这就导致广大学生用英语讲起西方节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则变得少言寡语吞吞吐吐。究其原因,大学生在中学以及大学的英语教育中很少学到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知识,其文化表达能力非常欠缺。笔者网上搜索发现,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英语的书籍和材料比较稀缺,且分散不系统。鉴于以上原因,探索建立一个英汉双语的中国节日文化语料库很有价值。

首先,项目组讨论选定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

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等九个重大传统节日作为语料库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些节日文化也代表着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次,项目组成员分工合作,把每个节日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典故、庆祝习俗、节日意义等内容充分挖掘,并在书籍和网络上搜索海量的图片、文字介绍以及视频资料等,尤其在国外的报纸和媒体上寻找介绍中国节日的内容,参考西方人的地道英语表达方式。

最后,项目组把九大节日按照农历的时间顺序排列,其相关英汉双语的内容介绍也分门别类。这样一来,每个节日所涵盖的内容都能系统有序的呈现。以“春节”为例,语料库中的相关双语介绍有词汇和短语层面的、句子层面的、还有段落讲解。搭配各种图片和视频内容,节日文化变得丰盈和立体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该语料库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成果可以开发成为一个网站供学习者欣赏和查询。

2.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都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网。相比与传统纸质书籍,在线的学习平台学习地点更灵活、更方便,学习时间可控,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着微信的流行,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最方便的学习平台。借助于中国节日文化英汉双语语料库,项目组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海院译苑”,每当一个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公众号就推出相关的英语节日文化内容,英汉双语,图文并茂,还有小视频可供观赏。随着关注公众号的同学越来越多,平台还设置了交流互动平台,激发同学们学习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微信公众号还有很多链接,对某一节日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链接找到语料库的相关内容,进行更多个性化、探究式的学习。

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顺应了时代要求,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刷手机,同时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每一篇节日文化文章推出之后,還有附的相关题目供学生作答,以检验对于节日文化英语的理解和掌握。在线作答方便有趣,成果反馈立竿见影,大大增强了学习兴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有了更深刻理解,同时习得了相关英语的表达方式,将来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合应用就显得自信坦然了。

四、结语

基于中国节日文化英汉双语语料库的微信公众学习平台(海院译苑)现已投入使用,项目组成员分工协作,按照九大节日模块推出每一期内容。为了呈现给粉丝用户更好的阅读学习体验,项目组努力钻研,力求所推的新媒体文章版面美观、内容丰富、风格生动、知识全面等,并在后台收集分析大家的意见和评价,虚心改进。随着关注该学习平台的人数日渐增加,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正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用英语讲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方法和技能。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场合,他们一定能够自信、得体、自豪地向外国朋友介绍,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外语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9.

[2]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11.

[3]朱敏,解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9.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学习平台语料库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微信及微网站的高职院校移动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
泛在背景下图像处理课程学习平台设计研究
基于校本微课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研究
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