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美 祖艳群 李明锐 湛方栋
摘 要:以地方农科院校云南农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为例,结合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从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分析并探讨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提出导师团队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组建研究生学习与讨论团队,建立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院校学术活动的制度,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学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输送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高级人才。
关键词:地方农科院校;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155-03
Abstrac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U) is a local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he university, the training program was analyzed, and the training model for master candida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as discussed from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teaching courses, and course curriculum. A tutor team for training the master students, a group for the graduate study and discussion, and regulations for encouraging the graduat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the academic activities were established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master candidates in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us, some qualified senior talents in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ere trained to meet the demand on the nat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training model
一、概述
高校人才培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1]。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校通过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环境保护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带动了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相关背景学科的发展,如:环境环境工程专业,2012年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开始招生了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是2011年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重点学科)。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许多大学及科研院所学位点对于研究生培养计划趋于发展应用型人才教育[2]。因此,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符合自身定位的前提下,通过制订科学且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提高学校竞争力,已成为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3]。本文分析了云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分析
根据云南农业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制定了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参照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环境工程的课程设置,重点了解农业院校环境工程的课程设置,根据我校环境工程的研究方向,确定了我校环境工程的课程设置(见表1),该培养方案已通过校内外专家组的论证。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重点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研究生的职业操作与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能更好的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并且能突出专业特色。
实践环节要求参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实施、工程规划管理或案例编写分析和实习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同时,考核与评价方式选取多个方向,注重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评价审核。
三、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依据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需要进行培养,包括:专业素质和相关专业领域延伸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最佳优化组合,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 [4]。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观念,放弃以培养单纯的专业型或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而实行培养专业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注重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最终达到学术培养和创新综合能力的协调优化的目的[5]。在教学方面,应调整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应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如开设专业讲座、展开课堂讨论等等。
(一)采用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制
环境工程的学生入学以来,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导师制,积极的采用了双导师制,采用导师团队负责制[6]。团队是有来自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特长的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组成[7];学科建设方面,导师选择以本学科专业为主,相似和相关的学科导师作为辅助;职称方面,教授和副教授为核心,同时以讲师和青年教师结合的师资团体为辅:知识层次,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为核心指导者,其他学历的工作人员为辅;年龄方面,以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有效的发挥老教授多年的工作经验,同时又利用年轻人的充沛精力 [8]。此外,还可以联合其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师资力量,将其先进性的思维和指导方法融人到团队中。将本学科带头人任命为主导师,同时,将具有富有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授、副教授任命为副导师,导师队伍要依据每位研究生个人的研究方向,讨论出具体且全面的培养计划,包括:选题、中期考核、实验设计、指导、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答辩等方面。在多元化的创新导师团队的指导下,所培养的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取长补短,做到共同进步,同时本学科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与每位导师和同学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开阔视野。
导师队伍的多元化的单一的导师制度相比,可以更好的为研究生制定一个全面的培养系统,相比单导师制度,导师队伍可根据所在团队中每位导师的专业领域提出更好的培养计划,最终达到克服局限性思维,同时,既培养和拓宽了研究生在学术思维层面上的能力,又提高研究生在试验技能方面的功底[9]。
(二)按期组织学生集体讨论
实行导师团队负责制培养研究生,为研究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具体设置为: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讨论活动,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组成学习小组或团队,针对学习和科研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进行讨论,并在讨论期间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文献资料和其他研究成果等等。利用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灵感,在科研工作迅速提升[10]。如果学生不能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向导师团队提出帮助,由导师团队组织学生共同开展学术会议的方式,通过讨论与辩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学术交流的方式下,能够锻炼并提高研究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鼓励硕士研究生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既要听取相关学科的学术报告,也要公开作学术报告。研究生可以自己选择参加对本人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术报告,听取报告之后整理出学术报告笔记,并且可以在学习团队组织的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给大家,进行讨论。同时,研究生在学期间本人也应该公开作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涉及本人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
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还要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方面,研究生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术论坛。针对研究生论文从开题、初稿到答辩各环节都在学习团队组织的学术论坛上进行讨论,开展学术读书心得汇报,重要著作、论文以及文献综述等,导师研究方向的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等研讨活动。另一方面,多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讲学或举办讲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进行研究。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不断获取新的学术思想,并培养其自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增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与人格健全
硕士研究生注重培养学风与学术道德,要求学生在所学科研领域有严谨的作风、做到实事求是,踏实实做人,而不是只关注专业水平能力。在引用别人学术论点时,要明确注明出处,同时,端正学术态度。此外,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稳扎稳打,戒骄戒躁,戒急功近利,要踏实认真的进行学术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严格禁止弄虚作假、严禁照搬他们学术成果 [12]。注重培养研究生形成完善的人格。研究生在學期间应注意培养其与团队中其他成员间的团结,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并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一系列涉及做人的问题,要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做诚实、正直、脚踏实地的人,真正成为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
四、结束语
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传承理论知识为先导,提升实践能力为归宿,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环境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环境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趋完善。云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借鉴了其它高校的发展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将通过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模式以达到与时俱进共同发展[13]。教学的方式的调整既要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又要与自身的实际条件相符合。云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和较强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包括:巩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克雄,程红.王志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研究,2010,1(278):73-74.
[2]霍丹,程永波.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2,83:152-153.
[3]周利民,张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初探[J].学理论,2011(19):180-181.
[4]王刚,崔一梅,陈建成.新形势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8,10(4):112-115.
[5]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6]裴未迟,龙海洋,李占贤.基于导师团队模式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0-102.
[7]金永中,罗宏,崔学军.导师组制在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5(4):82-84.
[8]金晓晨.发挥导师作用解决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13-14.
[9]曹永丹,张金山,董红娟.导师团队制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工程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17(3):34-35.
[10]张晋,王云贵,徐迪雄.科学研究的原创性与研究生培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20-23.
[11]孙丹.浅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视域下硕士研究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1):26-27.
[12]林媛媛.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的缺失、成因及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5(1):8-10.
[13]张晓芬,佟会文,徐晓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