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锋
摘 要:在分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布的数据能够有效验证了模型,结果表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和创新的发展可以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型进行的。作为先导性、战略性进而基础性的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已经成为了近几年来产业发展领域的热点关注之一,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进程中,系统动力学能够从整体出发,能够通过系统动力学进行研究和寻找相关的影响因素,由此可以看出,系统动力学适合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发展趋势[1]。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动力学
一、电子信息产业是作为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
能够在国家增加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等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象征。在全国各地,为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了能够提供最基础的支撑,在各个地区建立了电子的科技产业园、高科技的产业园等等这种产业的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组织形式的产业集群,能够让集群内的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的提高和促进,也能够让集群内的电子信息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不断的促进和进步。也让集群产业加速了对技术的进步和建立创新的体系。
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
(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中介机构和客户通过价值链形成的电子信息产业网络集群从而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因素,所以能够实现资源互补的优势;第二个是政府能够在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三个是能够起到经济的效应和规模报酬递增等等的特征。所以,密集度越来越高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技术和知识能够让发展集群的速度越来越快,也容易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
(2)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特征
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创新,通过电子信息产业或者是有关产业的企业的地理位置的集中从而产生创新集群的效应,从而获得一些新型的的创新形式。通过长期的产业集群的形式,可以让电子信息企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产业集群的新形式。能够让集群中的企业间在专业化分工和写作的前提下进行协同和互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主要特征有:互惠共生、互补优势、共同促进、共享资源和协同竞争等等特点。
(3)电子信息产业前景
我国的电子产品进出口曾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13237亿美元,大约能占全国外贸的31%以上。在全球我国是非常重要的电子生产消费的基地,在世界上电子产品的销量也是位居第一的。所以我国在具有很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在我国已经在各个地区建立了电子的科技产业园和高科技产业园等等,都提供了电子产业信息的基础支撑。
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1)系统动力学模型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创新具有系统和非线性的特征,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结合着高技术企业创新网络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等等,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集群规模。
(2)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因果关系
对集群中企业的数量和衡量集群规模的重要参数是形成规模效应的重要的两个条件。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也存在于两个正负的反馈环。基础的设施建设和政府吸引集群的人力资源的政策是在正负反馈中所体现的;市場的规模随着增加人力资源从而提高了集群的创新水平并扩大了规模;随着扩大后的市场规模也吸引了很多的企业进入到集群中。负向反馈表示,集群内的竞争力因为企业的大量涌入会加剧,企业的收益也会导致逐渐的变得越来越少,企业也在不断的缩短创新的投入。所以,企业遭到淘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在创新方面仍有不足的地方[2]。
(3)集群营收的因果关系
衡量一个集群规模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集群营收。集群营收的因果关系就是一个正向的反馈环,如果有越大的集群营收的规模,那企业的研发就会投入的更多。进而才能提高集群的创新。
(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系统动力学
能够适当将电子信息产业引入集群创新系统中来,就能够建立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动力学,能够将企业的数量、集群创新和营收之间能够做到相互促进和制约。随着不断增加的集群营收和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和研发的投入。从而能够让集群规模不断的增长。
针对现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现状,建立了电子信息集群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的建议。政府应该增加政策的支持和一些投入。通过增加一些固定的资产后,能够有效的增加集群内企业的数量。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投资支持对集群扩大规模和再创新提高绩效上面有很大的作用。政府的投入和外部的投入都可让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指标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传荣,曾德明,陈英武,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30(04):587-593
[2]张艳辉,李宗伟,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16.24(6):42-49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