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娜娜(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250000)
“快餐”一词最早始于20世纪中叶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店席卷中国餐饮市场,一时之间,快捷、简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在此背景下,快餐与生俱来的通俗、速成等特质开始渗透进我国的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并且快餐的这种特质逐渐成为一种稳固的文化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一般而言,我们将“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附着于商品之上的,处于人类文化结构浅层的,呈现速成、短期、流行特征的文化样式”[1]称之为“快餐文化”。近年来,西方“快餐文化”在我国电影行业中的影响愈加明显,对于我国电影的发展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自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以来,信息大都是统一以传统的纸质形式记载、保存和传播,与之相应,人们通常是靠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来获取信息,因而我国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比较单一,民众所能接触到的文化较为封闭,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随着西方“快餐文化”的进一步渗透,纸媒等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受到了电视、电影、网络新媒体等大众媒介的强烈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现代人更青睐于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与互联网的关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再加上当下社会的大众,特别是出生于麦当劳等快餐店遍及s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在现代理念的耳濡目染中成长,对来源于西方的“快餐文化”理念十分尊崇,且与民族传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间隙和疏离。以信息的获取途经为例,在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人有可能深入传统纸质书籍、报刊的土壤中,借助传统阅读来获取知识,而大多数的民众则偏向于以碎片化、简洁化、通俗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获取模式,与之相应,网络文学、微电影、网络自制剧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样式产生了,由此可见,“快餐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转型机会。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电影工作者在传统文化中获取素材和灵感,尝试着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先是四大名著,后是近现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近年来,热门网络小说又一跃成为了“IP热”的主力军。在文学作品相继被电影工作者搬上大荧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视听语言的生动呈现变得更为通俗易懂,大众可以在荧幕上感知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换言之,电影这种在“快餐文化”影响下得以蓬勃发展的新型文化传播方式,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作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电影在传统文化中获得了丰富多元的素材和灵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等与大众接轨的一种新兴平台,从这个角度而言,西方“快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
正是在这种简捷高效的快餐风尚影响下,社会的运转速度不断加快,现代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整体而言,社会氛围较为浮躁,大众迫切需要宣泄工业时代以来极度压抑紧促的情绪,毫无疑问,影院犹如现实社会里的乌托邦,成为大众情感释放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院线覆盖的地区愈加宽泛,忙碌的大众可利用零碎的闲暇时间就近选择影院观影,在时间安排上比较方便。其次,影院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精神避风港,在这里,大众能够暂时逃脱现实社会中的琐碎和喧嚣。观众不仅可以跟随着电影工作者创造的梦幻影像感知一个或多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美好世界,也可以在观影过程中毫无束缚的宣泄和释放消极情绪,并且在身心获得愉悦的过程中补充或重新注入积极的能量。再者,电影的票价相对较低,自然而然去影院看电影成为一种物美价廉的娱乐选择。众所周知,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商业性,在西方“快餐文化”的刺激下,大众纷纷涌入影院,可观的票房收益为影院的进一步完善和电影工作者的再创作提供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电影之所以能够与西方“快餐文化”和谐相处,主要是基于两者之间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以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在“快餐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多数的电影工作者也是在谋求商业空间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创作。整体而言,我国当前的电影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金钱的强烈诱惑下,目前我国过多的电影工作人员将创作重心过分倾向于商业电影,因而商业电影的数量与日俱增,但艺术电影却一直寥寥无几,甚至还在逐年锐减,如此一来,我国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比例失衡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长此以往,必将伤及到我国电影的民族文化根基。纵观当下,我国大量的电影工作者在创作态度上极其浮躁,换言之,这些电影工作者以电影的商业性作为自己的职业诉求,他们仅将电影创作局限在如何抢占我国的电影市场上。电影作为一种商业性与艺术性兼备的现代艺术门类,无论创作者将天平倾向于哪一方,从电影的长远发展而言都是无益的。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逐渐向现代产业化方向靠拢的趋势,与之而来,电影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在电影创作中重视其商业性本无可厚非,但是以碾压电影艺术性为代价的行为必然得不偿失。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很多电影工作者以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标杆,以观众的心理诉求为依据,忽视了电影的艺术本性。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的时尚因子,甚至以色情、暴力等元素作为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生产出了大量无益于观众身心健康的“快餐电影”,这种电影快餐化的现象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另外,在“IP热”浪潮中走红的文学名著、网络小说、网络漫画等为电影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2016年冯小刚执导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以及刘雨霖执导的处女作《一句顶一万句》均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 ……电影创作者在文学作品或者网络文本中汲取灵感不仅可以增加电影的文化内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文学工作者等群体的创作。但是,这种现象也说明,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我国电影工作者缺乏想象力和创作力,缺少优秀的电影编剧已成为我国电影发展面对的最大困境之一。
综上所述,西方“快餐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西方快餐文化为我国电影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在西方快餐文化的影响下,电影工作者过分盲目的追求影片的商业价值,致使我国电影行业涌现出了大批的“电影快餐”。跛脚的电影终究是走不远的,当前我国的电影工作者更需要放慢脚步,在反思中寻求平稳的前进和发展。
注释:
[1]张建民、富浩:《“快餐文化”对我国社会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6月第1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