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环境行为对于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初,但是真正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却是在上世纪中叶,以费斯汀格、沙克特与巴克等学者为首的心理学家们发现环境布置的不同对于人类行为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这一发现后来也被学者们一致认为是环境行为学对于景观设计应用研究的起点。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增加,如今,环境行为学也广泛应用的各个领域。
环境行为学其本质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发生行为之间联系的一门复合学科。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不同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作用,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行为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心理学有所不同,它更加侧重研究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当然,环境行为学的发展与研究也离不开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中很多典型的理论体系为环境行为学提供了有效支持,人们通过环境行为学可以将人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反馈到设计中,从而为设计师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校园景观设计要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校园景观设计既要基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也要营造符合校园人文特点的自然景观,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比如我国著名大学浙江大学新校区就充分运用了滨水特点,整个校园设计将我国南方独有的水域景观与浙江大学人文理念相融合,通过“曲水流觞”生态节将校园中不同的园林栖息之地串联起来,展现了浙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办学宗旨。
校园景观设计要注重功能与艺术性的统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不同于其他景观设计,不论是建筑的功能性,还是景观的整体性都有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满足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要求,也要满足校园师生追求人文精神需求,所以景观设计时需要将景观的美感与校园文化氛围相结合,为师生提供既能够陶冶情操又能教书育人的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要坚持高水平创意与特色原则。成功的校园景观设计虽历经沧桑仍然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时间不会消磨它的价值,只会送给校园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例如北京大学的博雅塔,正是由于当时设计师大胆的设计才能够历经几十年而更加文明。
校园景观设计要重视校园景观发展的可持续性。校园景观的设计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也要给未来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于我国现存的很多老校园而言,改建扩建时首先要保证新建景观能够很好的与老校园完美融合,其次对于老建筑也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改造,比如先进教学设备的安装首先要避免破坏建筑结构。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科学研究的载体必须具有超前性与创新性。
有利于提升校园景观设计的可意象性。所谓的可意象性是指人在回忆校园时能够回忆的样子,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它反映了大学校园之于学生四年学校生活的空间印象,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对环境的感受与理解将决定环境在人的记忆中所呈现的空间感知形象。而这一形象也就是我们说的“意象”。环境在人脑中形成的意象能够帮助人去适应环境、去利用环境以及选择环境,从而使人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校园景观是为在校师生服务的,在每个分区的空间布局、景观设计中融入环境行为学的概念,可以提升校园景观设计的可意象性。
有利于提升交往校园景观设计的交往性。据统计,我国高等院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为了求学,都会远离家乡,因此在学校中如果没有社交活动冲淡背井离乡的孤独感,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会产生很大冲击,不仅影响他们未来的交流能力,甚至会在校园中产生消极的氛围。所以,如何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涉及其中是设计师的必然考虑的。
有利于提升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情感归属感。高校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对于环境的心理需求十分复杂。学生作为校园环境的主体,如何为他们营造出“家”的感觉也是至关重要的。公共空间的存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舒适的进行人际交往,学校提供个人空间可以让学生能够释放自我,与此同时也慢慢在学校中找到归属感。我们时常将曾经学习的校园亲切的称呼为母校,这正是学生对于高校的情感归属的体现。
有利于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安全感。安全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对于景观设计的最基本要求。校园环境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温暖,因此设计中要尽可能规避安全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可以应用其中,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环境行为就是指人面对所处的环境自然发生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反应,人会依赖不同的反应去适应环境。面对不同的环境人会利用心理的反馈去分析环境,从而将分析结果反馈至行为中,再通过不同的行为去适应环境,所以说,校园景观既是环境行为发生的基础,又是环境行为发生的场地。校园景观的设计是由人创造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因此设计师设计时需要考虑某一景观是否适合学生的环境行为。
校前空间作为校园内外环境的交界之地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校园门口前面区域以及入口区域,这一空间将喧嚣的城市与安静的大学隔离开来,具有多重属性。现在许多新建大学在设计规划时都会将校前空间考虑其中,一些学校甚至将校前设计为广场,不仅缓解了人流、车流集中的问题,同时也向社会展示出大学校园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校前空间的设计正是将环境行为很好的应用到了校园景观设计之中,它既为进入大学校园的人们提供了心理适应空间,也是学校向社会展示自我的一个门面。
每个校园建校之初都想成为百年校园,因此历史性空间正是学校沉淀文化的必要空间,通常情况下历史性空间主要用来举行一些学校的重要活动,比如校庆、毕业典礼等。因此对于已经离校的高校学生来讲,这里是他们怀念母校的最深的记忆空间,很多学校设计历史性空间时通常会选择代表学校特征的主题建筑或者雕塑。历史性空间反映了长期以来校园师生创造的校园文化,正是通过历史性空间才能将校园给予学生的行为习惯传承下去。
广场作为人们活动的场所是校园空间最初的表现形式,随着人们对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校园广场的功能性也赋予了更多。校园广场作为校园中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其设计与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园中师生的环境行为。校园广场通常会布局在校园的主轴线上,利用周围建筑形成相对隔离的空间。好的广场设计往往会与校园中其他建筑建立线性行进空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校园中的人流动线序列。
校园道路空间随着人们出行行为的改变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园道路不仅要考虑布局的合理性还要考虑人流、车流的阵发式规律。同时,对于道路空间最基本的需求莫过于安全需求,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当然,设计师与环境的使用者之间有时会有一些差异性的感受,因此设计师要深入到实景之中,切身去感受空间环境,真正为校园师生设计出完美的方案。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将景观的功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从而确保设计的景观具备完善的功能,可以满足使用人群的需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各种各样形式迥异的空间。同时高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积淀了很深的文化氛围,可以和空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在能够实现艺术美观效果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于景观使用者的行为的不断分析和了解,将景观的行为功能作为重要的出发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即对景观使用人群的相关行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校园这一环境的独特性。学生聚集区域大多分布在校园的核心位置,对于此处而言需要加强对于该区域的标志性的设计,突出区域性特征,促进该区域的辨识性。
休息区域应体现其功能特征,主要以增强空间的舒适度为主,同时还应该注重保留一部分比较私密的场所,供学生需要安静的时候使用。在此类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增加观赏性植物,提升空间使用者的愉悦度。
流动区域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活动过程中的便捷性作为首要内容。再设计过程中可以将活动区域分为人流区域和车流区域,从而确保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快捷性,并且多注意设计细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结语:
本文对环境行为下的校园景观设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理论的总结和分析,得出了环境行为对校园景观设计的启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环境行为的概念,对于我国校园景观设计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
[2]王安霞.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J]. 山西建筑,2010.
[3]陆海英,刘春江.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 科技通报,2007 (5)
[4]陈波. 低碳化大学校园景观整体设计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