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诗华
医院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胃肠外途径,暴露于含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1]。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的医务人员因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是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高危人群[2]。为了解医院职业暴露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防护措施,对2012年1月—2017年12月间发生在阜阳市人民医院的437例次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阜阳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收到的血源性职业暴露后上报的资料,共437例次。
1.2 方法 对职业暴露人员的一般情况、暴露部位、暴露动作、锐器种类、传染源、防护措施及暴露后处理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将职业暴露上报单输入EpiDate数据库导出Excel表格,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般数据采用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暴露人员一般情况比较 在全体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中,男、女比例为1∶3.37,女性高于男性,暴露时平均年龄(27.2±0.4)岁。医院不同科室、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人员暴露构成比见表1~3。非首次暴露例次为29,占总例次的6.6%,其中3例在6年中发生2次暴露,1例发生3次暴露。
表1 不同科室职业暴露发生次数构成比Table 1 Constituent ratio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表2 不同职称职业暴露人员构成比Table 2 Constituent ratio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itles
表3 不同工作年限职业暴露人员构成比Table 3 Constituent ratio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 different working years
2.2 不同年度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6年里总共上报职业暴露437例次,总体发生率3.6%,其中2012年最低,仅为2.3%,2017年最高,达5.6%,不同年度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不同年度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cidence in different year [n(%)]
2.3 职业暴露人员构成 护士的构成比最高,达52.4%,医生和护士构成了暴露人群的绝大部分,见表5。
表5 不同人员职业暴露构成比Table 5 Constituent ratio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 different medical staff
2.4 病原体类型及暴露人员抗体情况 HBV构成比最高,达48.7%,另有0.3%的案例暴露于超过2种传染源,见表6。暴露时医务人员体内有抗HBs 227例,占51.9%,无抗体120例,占27.5%,不确定者90例,占20.6%。
表6 病原体类型构成比Table 6 Constituent ratio of different pathogens
2.5 职业暴露的部位和场所 88.8%的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前皮肤是完整的,暴露过程中出现皮肤损伤,而有5.3%发生于破损的皮肤,见表7。暴露场所发生于病房278例,占63.6%,发生于手术室112例,占25.6%,发生于其他工作场所47例,占10.8%。
表7 暴露部位构成比Table 7 Constituent ratio of exposed part
2.6 职业暴露环节及暴露时动作 职业暴露发生于手术过程的构成比最高,达23.3%,在静脉滴注、肌肉注射、采血及物品清理多个环节也均有发生,见表8。暴露时的动作属锐器戳破246例,占56.3%,清理物品90例,占20.6%,其他101例,占23.1%。
2.7 职业暴露时锐器类型及暴露后处理 职业暴露最多见于各种空心注射针头,其次为外科缝合针,见表9。暴露后处理:挤血419例,占95.9%;冲水422例,占96.6%;消毒414例,占94.7%。
表8 暴露环节构成比Table 8 Constituent ratio of exposed stage
表9 职业暴露的锐器类型构成比Table 9 Constituent ratio of different sharp instrument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民医疗保障的普及,一方面各类新型诊疗设备和有创操作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医院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与日俱增,加上当代社会各种传统及新生的传染源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每天都在接触传染源携带者,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极高[3]。
该医院过去6年里总共上报职业暴露437例次,总体发生率为3.6%,高于陕西地区报道,与我国台湾地区报道基本一致[4]。其中2012年最低,2017年最高,当然这也可能与实际发生率并不一定相符。2017年暴露发生率急剧上升的现象可能与医院对职业暴露上报制度的反复强调和严格实施有关。在国外,自上世纪末采用EPINet上报职业暴露以来,上报率接近50%[5-9],以此为参照,该院的上报率仍有待提高,而历年的上报数据与实际发生率之间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从本次研究情况看,职业暴露者多为女性,这与医院女性员工比例较高有关。而暴露者平均年龄仅为(27.2±0.4)岁,可能与该医院最近几年扩大规模,大批年轻员工就职促使总体人员呈现年轻化相关。发生职业暴露的学科高度集中在临床各科室,是因为临床科室各种有创操作多,且接触传染源频繁;而值得关注的是后勤人员也有2.3%发生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消洗环节。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职业暴露百分比共达82.4%,除了该人群基数大的客观现实外,年轻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操作不熟练是导致暴露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工作不满1年的暴露人员占总暴露人员的49.4%,凸显出新入职人员在职业暴露中的困境,该群体普遍工作量大、业务不熟悉、年轻化、且职称低,与上述其他数据相对应。须要注意的是10年工龄及以上的人员也占15.8%,可能与该人群思想松懈有关[10]。而有小部分人反复多次发生暴露,对于该类人群,除了加强学习和防护以外,应考虑轮换岗位。
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重灾区,构成比高达52.4%,与国内诸多报道一致[11-12]。主要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多在临床一线操作,发生暴露的几率更高,暴露后主动上报意识更强。而传染源类型中HBV构成比高与我国HBV携带者高发有关,超过半数的医务人员暴露时体内有抗HBs,但仍有近三成人员没有该抗体,在尽量避免职业暴露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抗感染能力也不容忽视。病房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风险地带,其次是手术室,这与病房和手术室发生各类操作的频率高密切相关。而在暴露发生的环节上,手术操作过程意外损伤构成比最高,符合预期。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各种穿刺环节包括静脉滴注、肌内注射、采血等的构成比虽然略低于手术操作,但上述3个环节合并其构成比高达41.2%,执行该3个环节的多为护理人员,与护理的高构成比相符合。锐器类型同样与上述情况相应,各种空心注射针头是护理人员最常用的操作设备,其构成比最高,外科缝合针其次,对应的是手术过程。绝大多数人在职业暴露后均采取了正确的挤血、冲水、消毒处理,这与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的综合培养有关。
从该院的职业暴露详细数据可以看出,暴露的主要人群是护理人员和医生,尤其集中在低年资人群,暴露发生在各种有创操作特别是各类穿刺、注射等环节,而HBV是最主要的传染源。HBV意外暴露后预防,应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相关部分执行。针对现存的问题,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完善并简化职业暴露上报登记流程,健全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尤其是新入职人员参加院内感染控制培训,规范上报及处理流程,并要做到人人考核过关。对于新入职于高危科室的人员,根据情况予以疫苗接种。医务人员应自觉加强防护学习,提高防范意识[13]。同时,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应在暴露发生后及时介入,督导后续处理,提供后续疾病监测、疫苗接种等相关支持。通过努力,降低职业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