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宏 佟丽丽 张 伟 陈 群 宋倩男 延宇欣 杜浩然 苏玉明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一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2.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天津300457;3.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ette综合征(简称TS),是指患者表现既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两种症状不一定会同时表现的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1],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本病有增多趋势,已成为儿童常见病,严重影响生活与学习。西医主要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治疗,但存在易复发、副作用大的弊端,限制其临床运用[2-3]。中医药防治本病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通过辨证论治,在控制复发、缓解症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5]。笔者基于中医五脏相关理论,采用佐金平木联合健脾化痰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多发性抽动症患儿140例,随机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治疗组)和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组(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男43例,女27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65±2.02)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2.64±1.56)年。对照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6~11岁,平均年龄(9.05±1.62)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55±1.59)年。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DSM-IV多动症诊断标准[6]。
1.2.2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肝脾不和、痰盛风动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8],并结合本病临床表现特点拟定。
1.3 纳入标准 符合多发性抽动症西医诊断标准和肝脾不和、痰盛风动型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开始治疗前2周停用其他治疗TS的药物;年龄在5~15岁;法定监护人及受试者知情。
1.4 排除标准 近1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合并心、肝、肾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儿。
2.1 治疗组 采用以佐金平木合健脾化痰法立论的中药汤剂治疗(此方为医院自拟方)。药物组成:钩藤6g、柴胡6g、桑白皮10g、白菊花6g、白芍10g、炙麻黄4g、法半夏6g、陈皮9g、茯苓10g、竹茹6g、太子参6g、白术9g、枳实6g、远志6g、石菖蒲6g、甘草6g。依据患儿的年龄确定服药剂量,5~6岁,1日1剂,水煎取100mL;6~10岁,1日1.5倍剂量,水煎取150mL;10~15岁,1日2倍剂量,水煎取200mL。均每日分2次服用。
2.2 对照组 予氟哌啶醇(济南恒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212),从小剂量开始,即每日0.5~1.0mg,每晚睡前顿服,以每隔4~7d增加0.25~0.5mg为度,调整至症状控制为止,每日总量达到2~8mg,一般为每日5mg为宜。症状控制后巩固2~3周开始减量,每隔7d减量0.5mg。
2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证候积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制定,按无、轻度、明显分为3个级别,并以0、1、2分3种分值标识。以面红、口干、烦急易怒、舌质红、舌苔黄五项为主症,盗汗、少寐、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滑数5项为次症。
3.1.2 耶鲁抽动评分 利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型抽动和发声型抽动发作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等,并进行评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10]。
3.1.3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3.1.4 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嗜睡、心动过速、头晕乏力、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耶鲁抽动评分疗效判定标准 耶鲁抽动评分减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减分率>95%为控制;75%≤减分率<95%为显效;25%≤减分率<75%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10]
3.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独立 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见表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更加明显。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 治疗后12周治疗组 70 17.32±2.32 17.03±1.34 11.43±1.04*# 7.43±1.34**##对照组 70 17.43±2.24 17.34±2.45 14.64±3.82* 11.34±1.72*
3.4.2 2组患者耶鲁抽动评分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耶鲁抽动评分疗效比较 例(%)
3.5 2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均无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多发性抽动症多见于2~7岁儿童。在我国,报告显示学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约为1.3%~13.4%。本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也会导致大脑神经和精神发育缺陷性障碍,由于其病因尚未明确,引起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精神病学专家以及被此障碍困扰的父母、教师广泛关注,成为世界性问题。当前,西医治疗该病首选药物是氟哌啶醇,其属于丁酰苯类药物,自1961年开始用于临床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但该药不良反应较大,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反应,长期反复使用可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且患者会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出汗等症状。
中医古代文献虽没有对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瘛疭”“慢惊风”“抽搐”等病范畴。基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等记载,而本病表现多以抽动为主,多归由“风”所致,因而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临床多从肝风立论。而小儿肝常有余,若过度紧张,神机受累或外邪留恋,均可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引动肝风而发抽动。肝主升发,肺主气,肝与肺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调节方面。肝气多以升发为宜,肺气多以肃降为顺,若肺气肃降正常,则肝气升发有利,反之肺金肃降失常,则肝气、肝风不易平息。因而临床可基于生克乘侮关系,采用佐金平木法治疗本病。另脾为后天之本,居中焦主运化,虚则聚湿生痰。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有“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其瘛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的论述[11],与本病症状表现颇为相似。因而本病与肝、肺、脾三脏功能有关,可将病因病机总括为风痰作祟,风既可生痰,痰亦可生风,风痰四处传动,发为抽搐。因此,本病肝风内动是标,脾气亏虚是本,审证求因,当以佐金平木、健脾化痰法。
自拟方以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柴胡理气,有助于肝气畅达;白菊花清肝平肝;白芍柔肝养血,缓急止痉,且柴胡与白芍相配,正合肝体阴用阳之势。四药共为君药,息风止痉治其标。太子参、白术益气健脾,并可扶土抑木为臣药,君臣相合,相得益彰。由于本病与痰关系密切,方中再佐以法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化痰除湿、健脾和胃,远志、石菖蒲为治疗痰阻心窍所致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等症之要药,另以麻黄、桑白皮宣肺清肺,有助于肺金肃降,克制肝木,使肝木不旺,风气不盛,上药共为佐药。用麻黄取其宣发肃降作用,但考虑小儿体质因素,加之用药量大会加重患儿兴奋感,故用4g,另麻黄用其炙制品。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配伍,标本同治,三脏同调。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煎剂或氟哌啶醇治疗后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中药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西药,且具有一定的疗程依赖性;中药对耶鲁抽动评分的改善也明显优于西药。同时,中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提示临床治疗本病应从中医理论入手,究其源头,方可达到满意效果,但有关该方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