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温润之心书写陕北之美
—— 记陕西省绥德县退休干部李贵龙

2018-09-10 06:24鹿儿
金秋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绥德花会陕北

文鹿儿

去绥德采访李贵龙那天,刚好他主编的新书《义合镇志》出版,110多万字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已是他出版的第22本书了。他指着书架上那些由他编著、撰写的书,一一介绍给我看。让我惊叹的是这些书都是他用写字板一字一字写着输入到电脑里的。不禁让我对他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文化绥德的写作执着所感动。

博物馆副馆长的命运交响曲

李贵龙出生在绥德定仙岭。定仙岭上有最古老的庙宇娘娘庙,每年三月十八都会举办以给娘娘敬献纸花树为主要会事活动的花会。花会常常吸引很多学院派来写生。自幼对色彩和绘画感兴趣的他,画宣传画很有名气。学没多上的他,初中毕业凭着出色的绘画技能被西安美院附中录取。原本想在知识海洋吸取学识和技巧的他,却不巧遇上“文革”,又回到原来的学校。后来部队招文化兵,因为他画宣传画好,被招去了部队。

年轻好学又精力充沛的他在部队学会了摄影、放电影,只要有空就跑去图书馆看书,爱上写作好像就是从部队开始的。而他画的巨幅宣传画《毛主席去安源》等备受好评。因为表现突出,原本当两年兵就可以复员的他,当了六年兵。在部队被评为所在师和兰州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就在部队给他提干时,他选择复员回家。

原本复员回家的军人都可以分配到好单位大有作为,偏偏到他不分配了,他被留在家乡生产队当书记。心情低迷了好一阵的他,面对现实又重新振作精神,撸起袖子带领大家在黄土地上为过好日子奋斗。后来,乡上成立文化站,他被选为站长。之后又任乡镇领导,带领群众发展红枣产业,所在乡受到国家林业部表彰,他被榆林地区红枣基地建设委员会评为红枣基地建设先进个人,一干就是14年。在基层埋头苦干多年的他进入县博物馆当副馆长后,时间闲下来,有了大量的时间思考他所热爱的陕北文化和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此期间他编著了《绥徳东汉画像石》,将绥徳汉画像石拓本首次集结成册出版发行。该书不仅被国内汉画像石爱好和研究者热捧,还远传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书写陕北黄土风情的文化传承者

他离岗和退休后,抱着“莫道桑榆晚,老牛自奋蹄”的信念,发挥余热,将研究、传承陕北文化为己任。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背着相机走遍绥德的所有村庄和文化遗址,以及周边县主要乡镇进行文化考察和踏勘,收集了3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拍摄了近万张照片。

为写被称作白喜事的丧葬风俗,他不顾绥德本命年不能见白事的讲究,从年初三到年初六,全程参与采访拍摄以绥德地区为代表的陕北丧葬仪式。采访中他发现生长在黄土高坡、大山坷垃里,没有多少文化的受苦人,却是最豁达的哲人。他们认为,死亡是再生的过程,生命延续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墓葬可以到达另一个世界,过比人间更幸福、自由地生活,因此把丧礼办成“白喜事”,虽悲不哀,虽哭不痛。

西洽会上李贵龙给省级领导介绍绥德炕头石狮子

故乡的定仙墕娘娘庙花会,以给娘娘敬献高五米多的五树五彩纸花为主要会事活动,形成和延续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为让更多人知道这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中国本源文化的厚重底蕴,他连续四年在每年农历十六来到花会现场,参加会期三天的照片和电视片拍摄。由于花树由六个社轮流敬做,每年两个社,三年轮一次,分别举办十八、十九日花会。为完整报道花会盛况,李贵龙年年都要来做花树的小镇。因小镇偏远,交通极不便利,很多地方不通车,更多时候都要靠走路才能到达。路上的辛苦李贵龙都能忍受,最难熬的是夜里,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土炕上,几乎不能躺下睡觉,通常都是坐到天亮。虽然晚上休息不好,但第二天当热闹的唢呐在仙岭的山山坬坬震响,秧歌队、晋剧团把一条街闹得红天火地,花会的五光十色把人看得满面春风时,李贵龙相机的快门会不知疲惫欢快地一次次按下,用影像记录下这一文化活化石的特征。

离岗至今十几年中,李贵龙不分昼夜,伏案笔耕不辍,主编出版了《绥徳名胜古迹》《绥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定仙墕镇志》《四十里铺镇志》《河底乡志》《薛家河镇志》《义合镇志》《绥徳县工商行政管理志》《绥德县文化志》。参与了绥德县二轮县志编纂,撰写了《绥德县志》13个专志中的交通、文化、邮政电信、城乡建设等6个专志。先后撰著出版了散文集《文化绥德》《知行山水》和文史类书籍《绥徳名胜古迹新景》《绥徳石文化大观》《绥徳石牌楼》《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汉画像石》《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和摄影集《疏属山》。2014年为陕师大出版社签约撰写的《石头上的历史》,列入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同时被评为资助项目的精品项目,荣登《光明日报》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9月)”和“中国高校出版社年度书榜”,列梁衡散文《爱国四章》一书之后居第二位。该书2015年又荣登《华商报》书榜,并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同时作为大学生自选教材,被推荐登录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2015年绥徳县编纂出版《绥德文化大观》系列丛书(11卷),他担任副总编,负责总体编纂工作的选题、审阅、装帧设计及印刷工作的同时,撰写了其中的《绥徳饮食图典》和《石成锦绣——绥德石文化大典》两卷。2012年,参与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陕西剪纸·榆林卷》的编著工作,并撰写了主体文字(约3万字)。在编著如上书籍的休憩间歇,创作了50余万字的文化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家地理》《陕西日报》《榆林日报》和《延安文学》《陕北》《陕北春秋》等报刊杂志上,有数篇文章被国家文化部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收录。

由于长期伏案写作,李贵龙得了严重的颈椎动脉扩张症、肩周炎和腰椎肌肉劳损等疾病。写《石头上的历史》时,他因甲状腺炎动过两次手术,术后40天,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他就开始创作27万字的这本书。这本书出版后为他带来诸多荣誉和奖项,被150多个大学图书馆收藏。

非遗保护者的足下岁月

作为绥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退休兼任)的李贵龙,退休后不考虑分内分外之事,背着相机,携带普查表格,带领其他在职工作人员,走遍全县662个行政村,对存活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完成了绥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工作。

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绥德唢呐、绥徳石雕技艺、绥徳炕头石狮子、绥徳剪纸、绥徳县定仙墕娘娘庙花会五项的市、省级和绥德唢呐、绥徳石雕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文本、电视专题片脚本和解说词的撰写,并参与了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和编辑工作,同时指导了其他项目的申报工作。

乡村,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繁生地和宝库。绥德县已有郭家沟、东贺家石、常家沟、艾家沟、虎墕、梁家甲村被命名为国家级传统文化村落。受县城建局、文化局、财政局之邀,李贵龙带领普查小组,深入郭家沟等村,历月余对其历史沿革、居民迁徙、民居古建、寺庙道观、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物候特产和名人轶事等进行普查,记录,拍照,按照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相关文件要求,建立起规范、完整的档案。接着,又完成了郝家桥、纸房沟、铁茄坪、吉镇等22个村省级传统文化村落的申报工作。

地名命名是项很严肃的工作。绥德县民政局特聘李贵龙牵头为绥德县城区路、道、街、巷命名。他同小组成员一起走遍了全城的大街小巷,经2014至2015年的多次考证,为80多条路、道、街、巷和7座桥梁提出了通俗、易记、上口,有特色,有内涵的命名方案,经公示,得到领导和群众认可,经县长办公会讨论后正式使用。

2017年7月26日,绥德遭受百年不遇洪灾,城内五座桥梁的栏杆和护栏花板全被冲毁。为了尽快修复被毁桥梁,年近七旬的李贵龙,日思夜想,完成了护栏花板图像内容的创意设计,并亲自完成两座桥梁护栏花板图像绘制。修复一新的桥梁上,洒下李贵龙一抹灿烂夕阳。

成就了别人,快乐了自己

李贵龙热爱写作,对美术、书法也感兴趣,他出版的20多本书的封面、版式都是自己设计装帧,在绥德县这方小天地里是公认的做书能手。近年有不少文友出版个人文集,只要开口,李贵龙都会爽快地帮他们进行编辑,设计封面版式。其认真的办事态度,和装帧设计出的效果,得到大家认可。这些工作不仅是一种义务,有时还要贴上车旅费。他认为,成就了别人,快乐了自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给外国专家介绍陕北窑洞

李贵龙是绥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绥徳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会刊《文化绥徳》执行主编。同时,担任绥徳县老年学学会会刊《绥徳老龄》执行主编。他认真的工作态度,热心公益事业和传、帮、带年轻人的精神,得到大家的好评。

因为在写作上的成就和对绥德文化事业的贡献,他多次受到有关部门褒奖。先后被榆林市文化文物局评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个人,绥德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中共榆林市委组织部、中共榆林市委老干部局授予“五好老干部”奖章。

他曾有言:“做人实在点,做事认真点,做文吃苦点,眼光看远点,一辈子真诚点。”他淡定的人生境界,朴实的话语给我留下深深印象。采访完送我出门时,他还热情邀请有机会一定来看看定仙墕娘娘庙花会,他会给我做热情的向导。他对陕北文化的热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真数次打动我,使我对他升起崇敬之心。

猜你喜欢
绥德花会陕北
绥德站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七十年成果丰硕
北京花会与年味儿
那些人
绥德怎不名天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延庆花会闹元宵
党建地图·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