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户籍身份、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很多非户籍产业工人无法真正享受到与企业所在城市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成为制造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为保障产业工人的文化权益,佛山市在《佛山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佛山市产业工人服务管理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基础上,发布《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完善产业工人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1)建设圈层式服务设施网络。为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产业工人倾斜,佛山基于“城乡十分钟文化圈”,构建了“企业-产业园区-镇街”三层式圈层服务设施网络。内圈是企业内部的文化设施,产业工人不出厂门即可享受相应服务;中间圈以村级工业园、产业园区为界,提供较企业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外圈是镇(街)一级,主要由政府和群团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建立企业内部文化产品供给线。鼓励企业建立“一报两网三班四室”的文化产品供给线,包括扶持一份报(刊),办好企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组织歌舞班、书画班和文学创作班,建设员工活动多功能室、艺术创作室、图书室和网吧室。鼓励企业探索文化服务外包。
佛山市依托“文化中枢”“文化联盟”,建立市、区、镇(街)、社区、企业五级纵向文化服务平台。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创作院等中枢单位利用自身业务、人才、场地等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及区域界限,广泛带动、吸纳同类型优质公办及民间机构、社会组织,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服务辐射至企业园区。另外,开展数字化服务。一方面,依托佛山文化新媒体,搭建公共文化供需对接平台,按需配送型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网上体育信息等数字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开发并提供以产业工人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标准化和个性化动态供给。
佛山市整合群团组织资源,多元协同推动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电影放映、图书借阅、民俗文化展演、广场歌舞等文化艺术活动进工业园区、企业、员工村、产业工人聚居区,丰富产业工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或培育社会组织等方式,在企业园区开展“志愿V站”服务。比如,以非户籍青年及其子女的学习就业、法律援助、医疗救助、亲情陪护等需求为导向,制定菜单式、标准化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学院导师团队进园区、入企业,面向非户籍青年志愿者开设志愿服务通识、社会实践、人文素养等培训课程,提升其志愿服务专业技能。
在“‘筑梦佛山’文化艺术夏令营”“五进企业:向产业工人宣传思想文化”等品牌项目基础上,打造了一系列产业工人特色主题活动。比如,为展现佛山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和先进典型,举办“脊梁——佛山产业工人”主题征文大赛和主题摄影大赛,让佛山作家、诗人、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乃至全市市民聚焦佛山产业工人。市艺术创作院启动“作家走基层 给力正能量”系列励志演讲活动,通过与产业工人分享追梦圆梦的人生经历,向产业工人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立“电召诗人联盟”,不仅接受市民“电召”,免费提供现场写诗、读诗、艺术交流等“上门服务”,而且直接进企业,与广大产业工人分享诗歌,唤醒他们的文化情感。
图1 佛山市合丰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艺术团表演
依托“佛山文化e网通”和数字文化馆站,佛山为产业工人提供了丰富的数字文化服务和流动文化服务。在供给机制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工人文化服务,建立面向产业工人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在供给模式上,采用直联制和下基层等建立常态化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实现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对产业工人的全覆盖。通过对产业工人的专业化文化服务,提升了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程度。
佛山通过打造面向产业工人的文化活动品牌、搭建产业工人文化艺术展示平台、引导和规范适合其文化需求的文化服务场所建设与发展、引导文化企业兴建更多适合产业工人需要的文化消费场所等方式,提升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结合各类传统文化活动,面向产业工人普及武术、粤剧等本土传统文化,培育其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产业工人更好地融入佛山本地生活,保障了产业工人的基本文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