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力,生于1956年。曾任南京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征集部主任,江苏省文博专业高级资格学科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处长。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古代书画》《书画鉴真》《扇面书画》等。
鉴于工作的原因,他对古代画家朝代、传承、风格、流派、章法、笔墨、色彩等不仅有着深入的研究,更有丰富的实践。其对传统山水画情有独钟,着力于清初“四王”山水画,尤其对王原祁的的作品理解尤深。王原祁系王时敏孙,少承家学,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设色长于浅绛,其重彩之处,青绿朱赭,相印鲜明,有独到处。具有“熟不甜、生而涩、淡而厚、实而清”的艺术特色。鲁力得其中三昧,为观者赞许。黄宾虹早年学过王画,后来画风大变,自立门户,企望鲁君也然。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鲁力 雪景寒林图 101cm×66cm 纸本墨笔 2013年
鲁力 春山钓艇图 97cm×67cm 纸本设色 2012年
鲁力的画以前我就熟悉,他入学前就画得很好,后来在学校里面和我接触也比较多。鲁力的山水画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而且是传统水墨。那个时候我们系里面很想把他留校任教,如果留在南师的话,我觉得成就可能还不一定有现在这么高。鲁力的画我觉得功力很深,跟他做鉴定有很大关系,见多识广,尤其是见识古人、研究古人的作品,这些学问都用到了他的创作当中。我问他,你那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画得那么深入?后来我发现他的特点,非常认真。“工”,以鲁力为代表,走进传统,非常“工”,包括用心的工,包括笔墨的工,包括画面的审美效果给人感觉到的工。他严谨、有序、传统,作品里面还带有他中国画方面修养的、探索的目标性。他注重用笔,我发现他后来的画里面还吸收了些光,在造型里面把他自己的艺术修养,包括绘画本身的修养都集中在里面,你仔细看跟古人还是差别很大的。无论是自身,笔墨,还是审美效果,我认为他有现代感。我认为的现代感不是搞现当代艺术就有现代感,而是他画面里的境界有现代感,我感受到他的画很宁静、很干净,既有古人的意趣,又有现代人向往的境界。因为现代的社会非常烦躁,人们很希望寻找一个宁静的、安逸的自然环境来平衡这种心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越是美的山水,越是浮躁、人多。你要是现在出去看风景,不是看风景,是看人。现代人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人走不进希望的那种自然,但很希望心灵能走进去。所以画家在作品里创造了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现代人精神上的一种期望、向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鲁力的画里面有这个意境。意思就是说,我在现实里找不到这样的自然,我在画里可以找到,鲁力适应了现代人这样的审美追求、精神追求。他的用笔功力深,无论是从点,还是从线,给人感觉确实有深厚的基本功,这源于他的见多识广和自身修养。
—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学评论家)
从艺术视角来看,我觉得鲁老师的画更多的是从一种鉴定家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山水画,我从他的画面里看到了一种完备的法式,极其理性。比如说用牛毛皴,从山水皴石的画法到笔的组合,到细节的贯彻。但他和王蒙不一样,无论从布白的构图,还是从树的大小远近的组合,他已经抛弃了20世纪以来所谓近景、中景、远景的痕迹,所以他与金陵画派在西画影响下的表达风格不同,他回归了。他的画非常耐看,是鉴定家的角度,鉴定家看用笔,看个人的笔墨风格,看时代气象,看地域风格,在他画面里融合得非常好。这个融合就体现出鉴定家、书画家的学养。他没有把石涛的表现方法、元代的表现方法、宋代丘壑的表现方法粗糙地组合,他融合得非常好。所以我看到鲁老师的画比较震惊。他的画气很足,画面的用笔也非常厚,这是很难得的。他的用笔比较精到、精微。他不是简单地用中国画陈旧的表达方式,他的画是古风,但古风当中有新的气象。
—刘春(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从鲁老师的作品开始谈起,我们今天的艺术不管是当代还是后现代,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抓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抓住自己的资源。传统并不代表守旧,要能从传统当中吸取长处,能够抓住前人的一些特点。鲁老师的作品非常“谨”,有态度的严谨,也有画面章法的严谨,还有结构关系的严谨。所以他的作品像坚不可摧的建筑,牢不可破的格局,表现一种意境和张力。这是鲁老师突破传统的一种尝试,这样一种构建在古人当中是很少见到的。虽然是一些传统元素的构件,但是他搭建了自己的舞台,可能能走出当代真正的中国山水画,是条值得参考的大道。
—邵晓峰(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鲁力 长松晴峦图 120cm×50cm 纸本设色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