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翠
(深圳市宝安区公园管理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深化,人民品质生活的提升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传统园林已无法满足市民对视觉景观、精神陶冶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花境在园林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越来越多的城市不断模仿、创新,努力将城市打造在花海之中。为营造春节热烈、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深圳各公园打破传统园林的花坛造景手法,在主要出入口以及主要景点进行了花境打造,以新颖别致的园林景观面貌喜迎春节的到来。本文以深圳市10个全市性和区域性的综合公园为调查对象,实地考察并记录其花境的植物种类、种植面积、色彩和类型,分析花境在深圳公园景观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其他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花境景观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调查地分别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宝安区,包括全市性综合公园、区域性综合公园共10个。调查公园总面积约3 410.94 hm2,其中山体公园面积3 164.5 hm2,提升改造的花境面积约20.3 hm2(不完全统计),占公园总面积(除去山体部分)的8.24%,主要布置于公园的主要出入口以及重要景观节点(表1)。
在2018年春节期间(1–2月)调查各公园花境景观,拍摄相关植物景观配置有效图片521张,在每个公园出口随机采访20位20~50岁的游客游园观赏时间。调查记录各公园花境应用的植物种类、面积、花境类型等内容,然后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调查共记录植物67种,隶44科64属(不完全统计,下同),在应用类型数量方面表现为:花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观赏草,无藤本植物(表2)。可见,
花境种植种类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和花灌木为主,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次之,观赏草应用较少。
表1 调查公园情况
表2 各公园花境应用植物
调查中发现,以生产效率高、营造景观效果好的花境植物种类应用最广泛,分别为百日草、孔雀草、万寿菊、一串红、矮牵牛、三色堇、凤仙花、四季秋海棠、石竹、菊花 和大丽花等。
花色是花境植物观赏特性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在植物诸多的审美要素中,花色给人的美感最直接、最强烈[1]。调查显示,植物色彩应用方面多采用热烈奔放的颜色:红(粉)色>(橘)黄色>蓝色>紫色>白色。色彩搭配方面以暖色调为主,采用对比色、互补色等色调搭配来营造观赏性高、具视觉冲击力的花境景观,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全市性综合公园的花境色彩搭配较为多样化,多运用对比、互补的搭配手法,色彩饱和度较高;而区域性综合公园的花境色彩搭配比较呆板,最常见的为红+黄搭配手法,且同类色的搭配较少,变化和创意不足。
花境类型以路缘花境布置最多,一般设置在景区游步道转角处,起对景或点景作用,或布置于游步道两侧起引导和渲染作用;其次是建筑物前花境、庭院花境小品,在人民公园和园博园设置较多,可能跟公园举行月季花展和茶花展有关;临水花境只有2处,主要设置在园博园;无林缘花境和草坪中央花境。可见花境应用类型较单一,景观效果大同小异。
花境的设计固然离不开植物,但非植物元素的使用却有“景上添花”的作用,使花境更加生动、形象,也使设计者有了更多创意发挥空间[2]。据调查显示,所有公园花境设计都有非植物元素,主要有花架、陶容器、小型雕塑、景墙、枯萎树干、洗米石、松鳞等。如在视线的聚焦点设计了花架(图1),采用木质材料,立体表现为直线型、圆形、折线式等,吸引众人眼球,是一种较好的将硬质景观与植物景观结合起来的布置形式。再如在自然式花境中点缀体量不大的容器花境(图2),在颜色上主要选择暖色系的红色系,尽显节日喜庆氛围。另外,在举办花展的公园路边带状花境中增加了蜜蜂、蚂蚁等动物造型(图3),成为大小朋友们的视觉焦点,也说明采用点缀艺术雕塑可以强化景观效果。还有雪白色的洗米石和自然树皮色的松鳞在花境中的应用,不仅衬托出了植物的各种色彩美,调和了花境中的色彩,还有防止黄土裸露和扬尘的作用,达到多赢的效果。
3.4.1 引进新品种
图1 凤凰山森林公园花架的应用
图2 园博园陶容器和白色洗米石的应用
调查发现,园博园花境引种了新品种—新优种类郁金香。截至目前,深圳暂无新优种类郁金香品种的大幅研究和大面积种植,虽然园博园中新优种类郁金香(图4)种植面积只有约10 m2,但创新应用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围观和拍照。只是总体造价偏高,其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值得参考。
3.4.2 特色植物配置
在类似色花境的配置中,适当地将同种色调的浅色植物配植于主色调周围,可以起到柔化和调和的作用[3]。如园博园中的秋英和矮牵牛的搭配,同一色系的花朵高低错落形成红色主基调花带,矮牵牛茂盛的叶子和大片花朵更是弥补了波斯菊高挺、漏脚的缺点,避免了黄土裸露,优势互补,形成和谐、怡人的花境景观。
在对比色花境中,利用不同色系的互补,可以给游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如新优种类郁金香与洗米石的搭配,雪白的洗米石适量补色新优种类郁金香的饱和度,产生强烈的对比和冲突,给人以视觉震撼。再如绿孔雀雕塑造型(图5),钢结构造型和花灌木复绿,尾巴用色彩热烈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点缀,成为视觉焦点,既可以保持常年观赏的效果,也易于养护更新。
3.4.3 花境边缘的处理
为防止游客的踩踏,花境边缘也做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靠近路缘石的花境采用花灌木或者观叶草进行处理,弱化了铺装的硬质感;与草坪、硬质铺装相结合的花境边缘,采用不同形式的围栏如白色木栅栏、木桩栅栏等进行围挡;为在平地上营造台地花境景观效果,花境边缘立面的处理方式采用仿木材质的瓷片挂贴,在最低层放置松鳞,起到自然围挡的作用,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多种形式的边缘处理丰富了花境内容,值得推广。
3.4.4 立面花境的尝试
图3 人民公园动物雕塑
图4 园博园新优种类郁金香
图5 绿孔雀鲜艳的“尾巴”
调查发现,园博园的花境不仅设置了传统的平面布置形式,还增加了立面布置形式的尝试。立面花境(图6)的设计不仅增加了绿化面积,更增进了市民与植物的距离,他们对于花卉不再只是远观,还可近距离接触、观察,再通过植物牌匾了解花境所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艺术理念,在欣赏过程中学习,寓教于乐,这也增加了花境的趣味性。虽然立面花境的形式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不失为一种尝试。
3.4.5 岭南特色的配置
调查还发现,园博园的花境巧妙运用岭南建筑景墙当背景,配合种植乡土植物,比如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变叶木、红花檵木以及芭蕉Musa basjoo等,突出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另外还运用了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var.variegata、棕榈类等热带植物,凸显了花境的亚热带风情(图7),使得景观具有鲜明的观赏特性。
设计合理的花境能更好地提升景观观赏效果,同时可以提升城市的美化度甚至市民的幸福感[4]。通过实地考察并随机在每个公园门口采访20位20~50岁游客发现,由于园博园的茶花展和人民公园的月季展设置在特定的区域种植,剔除市民游园赏茶花、月季园的时间,园博园设计精细的花境最吸引市民参观,市民驻足留影观赏时间最长,人均时间长达90 min;而深圳市儿童乐园属于专类园,设置的花境面积较少,市民驻足留影观赏时间最短。当然不排除因拍照需要造成的逗留时间。可见,增加花境数量提升了公园观赏效果,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调查显示,全市性综合公园更是打破传统公园植物设计手法,巧妙运用非植物元素,丰富花境的立面层次,把原本以绿色为主题的公园改造提升为以花色花海为主要景观特征的休闲型绿地,提升了公园的美化度,赢得市民的青睐。
深圳公园花境植物应用种类丰富,隶44科64属67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应用较多,且多为颜色鲜艳的花系,乡土植物树种应用不高。花境类型以路缘花境为主,其他类型应用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园博园、人民公园、深圳湾公园和儿童乐园花境巧妙应用了非植物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跟2018年春节的氛围相得益彰。
4.2.1 花灌木和观赏草应用较少
图6 立面花境
图7 亚热带风情花境
园区内花境配置材料主要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花境最传统和最丰富的材料—花灌木和观赏草运用较少,特别是区域性综合公园,花境基本上都是以时花来打造,缺少花灌木和观赏草的搭配,甚少应用非植物元素,不能实现可持续性景观,且维护成本较高。
4.2.2 各园的花境特色不明显
园区内应用的植物种类和布置形式基本相同,搭配缺乏创新和变化,没有因地制宜地营造出多样化的园林景观,这也与目前花境材料缺乏有关。另外,部分设计者对花境应用形式没能正确把握, 误以为花坛中大色块的带状设计就是花境, 忽视了花境与所处景观主题和内涵的有效结合 。
4.2.3 主管部门的理念制约了花境推广
当前绿化工程属节庆工程 ,施工工期短,绿化主管部门要求见效快、保持四季有花, 大量使用时令花卉或温室花卉。这就脱离了花境的本质,成了高投入、高维护的花坛样景观。另外,由于各项工程需大量的时令花卉,施工单位可能出现时花未能如期订购或者质量不尽人意的情况,加上施工工艺不够精细,不能使花境在节日期间进入观赏最佳期,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境的推广和应用。
4.2.4 全市性综合公园景观效果明显高于区域性综合公园
全市性综合公园虽然花境种植形式不多,但巧妙渗入了非植物元素的应用,探索立体花境融入文化元素,寓教于乐,大胆创新,加上建设资金的投入,使园区的植物景观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景观效果明显优异于区域性综合公园。
4.3.1 丰富花境植物种类的应用,实现可持续性景观
华南热带和亚热带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绚丽的观叶植物、半荫生植物、附生植物等,是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5]。在进行花境设计时可增加习性强健、易于养护、观赏价值高的花灌木与观赏草、藤本植物相搭配的应用,如体现岭南特色的榕属Ficus、芭蕉、棕榈类等。此外,可以参考国内花境建设的成功经验,适当引进能适应深圳市气候环境的植物,进一步丰富本地花境植物资源。在植物搭配方面,尽可能向花境景观的本质特征靠拢,应用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及花灌木为主,点缀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观赏草和藤本植物,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维护成本低的稳定植物群落,一次栽植便可多年欣赏,从而实现可持续性景观。
4.3.2 增加园区特色花境,实现花境与所处景观主题和内涵有效结合
为避免创造千篇一律的花境,设计时充分挖掘本区域的特色及内涵,应用具有文化内涵的乡土植物以及本地特色建筑景观,表达花境景观的意境,融汇生态、艺术、地域的景观创作手法,创造不同风格、形式的花境,打造各公园特色“名片”,才能更好地体现花卉景观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另外,花境设计可以适当地引入花的内涵。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借花传情,不同的节日都有不同的代表花卉,这些都是人们赋予花卉的一种精神,有很高的人生哲理,表示祝愿、祈祷、希望等。把这些美好的精神支柱寄托到花境中,人们在享受自然乐趣的同时还能在精神上得到洗礼[1]。
4.3.3 转变花境设计理念,加大花境的推广和应用
花境的设计理念符合我国当前提倡的建设节约型、生态型园林,提升园林绿地生态功能的行业发展方向[6]。绿化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应加强学习,转变花境设计理念,而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更应结合自身的职能使命,对花境应用加以引导和规范,树立节约型园林和生态型园林理念,加大推广和应用。
4.3.4 深圳市绿化主管部门统筹,缩短各区之间的差距
深圳市可以学习上海、杭州绿化主管部门的优秀做法,在“全国最干净城市”“世界著名花城”“公园之城”“国家森林城市”“美丽深圳”的大背景下,统筹安排各区花境布置的任务,组织花境设计比赛,定期对各城区的花境进行评比,选出市民最喜欢的花境设计,建立花境工程示范点并加以推广。这不仅能促进各城区绿化人员的花境设计与施工水平,缩短各区之间的差距,也提升了城市的绿化美化效果。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