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彩霞
(国有东洲区哈达林场,辽宁 抚顺 113104)
东北地区的林业发展规模较高,属于我国的重点林区,然而,在造林工作中经常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难以提升造林工作效率,严重影响各方面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无法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因此,在林业工作中,应合理运用病虫害防治技术解决病虫害问题,并合理开展治理工作,促进东北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林业树种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最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在林业工作中未能树立正确的病虫害预防理念,一味追求树种的应用效益,未能合理预防病虫害。部分区域在造林工作中,树种选择单一,发生了纯林问题,造成植物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元化较低,导致林木系统抗病虫害能力降低,难以更好地预防相关病害与虫害。与此同时,在树种种子和苗期培育工作中,未能做到良种壮苗。
在引进树种的过程中,未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即选择了一些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导致树木的抵抗力降低,诱发病虫害。且在林木管理工作中,没有合理开展集中化的管控工作,缺乏专业性的分析方式方法,难以更好地进行管控。一些区域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全面考虑到树种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未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树种的集中管理,缺乏技术规范,甚至在经营管理期间已经不再重视天然林的管理,致使林木健康受到影响,病虫害问题随之增加。
在东北地区林业发展中,应重视树种病虫害防治工作,科学地选择防治技术,提升林业树种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促进各方面工作的合理实施。
对于根腐病而言,主要表现为树种的根部腐烂,丧失水分以及养分的吸收能力,发病后期整棵植株死亡。通常每年的3—4月为高发期,5月病情较为严重。根部为浅褐色,在病情加重之后颜色会逐渐加深,导致树木的皮层组织坏死,诱发严重后果。在预防此类病害的过程中,应选择优质品种,提升其对病害的抵抗能力。种子处理过程中采用退菌特药物与种子搅拌在一起,或使用79%抗菌剂2 000倍液浸种5 h。播种时用多菌灵与土壤搅拌,做好消毒工作。在发生病害之后,使用甲霜恶霉灵药物进行根部灌溉,达到防治目的。
蚜虫属于树种生长中较为常见的虫害,其以吸食植物汁液为主,属于树木害虫之一。4月中旬到9月下旬为其主要活动期,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最适湿度50%~85%,3~5 d繁殖1代,繁殖速度较快。
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有条件的地块(一般苗圃地),可用喷水冲洗的方式来控制虫口密度。②生物防治:注意保护蚜虫的天敌,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中华草蛉、食蚜蝇等。③化学防治:一般常用10%氧化乐果乳剂、敌敌畏1 000倍液,或5%吡虫啉乳油2 000倍液喷施防治。
叶斑病属于树种寄生的病害,病菌会在树种上寄生越冬,春季之后病情加重。在树种发病之后会呈现出褐色斑点,病情加重后斑点的范围增加,最终导致树木枯黄甚至死亡。对于此类病害,应定期进行枝叶修剪,也可以采用链霉素、甲瑞农或消菌灵药物进行喷洒,一般剂量控制在每棵树6 mL+50 mL水,根据发病状况每7 d喷洒1次[1]。
东北地区落叶松为主要造林树种,现在常用的品种有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两种,落叶松枯梢病一直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一般在苗期表现突出,所以做好出圃之前的防治更为重要。苗期表现:主要是当年新梢受到危害,受害部位为暗褐色,稍有收缩变细,并有树脂流出,病部弯曲下垂呈钩状,叶片枯萎脱落,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和木材质量,因此苗期防治更为重要。
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做好苗圃地的除草工作,做到田间无杂草,不能单纯追求苗木产量,应适当控制苗木数量,一般密度为350~400株/m2,良种壮苗的抗病能力较强。②化学防治:一般采用的药物有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等,常用浓度为1 000~1 500倍液,每7~10 d喷施1次。建议几种杀菌药剂交叉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介壳虫虫害会发生在通风性或光照较差的区域中,在发病之后树木的生长速度较低,若不能及时处理,还会导致树木死亡。因此,要做好林分的抚育工作,并及时清理林分的旱死树,一旦发生此虫害,一般用高效氟氯氰菊酯、苦参碱等药剂喷施或涂干,常用浓度为800~1 000 倍液[2]。
综上所述,在东北地区林业发展中,应全面认识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观念,科学合理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遵循系统化原则,并加强种子、苗木、木材和林副产品的检疫工作,全面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做好记录和存档,采用最佳的预防措施,挑选抗病虫害能力较高的树木品种,以此提升抗病虫害能力,达到良好的防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