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地区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9-10 13:56范青华田春来
炎黄地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培训问题对策

范青华 田春来

摘 要: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如何有效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是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大问题。浙西南在浙江的西部和偏南部,由于地理资源有限等若干因素,属于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与省内兄弟城市相媲美,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是丽水衢州两地深度思考的大问题。课题组围绕丽水、衢州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对浙西南地区农民培训质量提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浙西南;农民创业;培训;问题;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生活成本的加大,家乡所在地的政策扶持,越来越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如何有效提升农民创业致富成为近年来各地政府愈发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浙西南地区偏指浙江西部或南部,一般是丽水、衢州等地,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经济在全省GDP排名上比较靠后,查近五年的数据,基本是倒数后两位。如何在经济实力较差、经济援助资金偏少的情况下,更有效地开展农民工创业教育,实现农民的就业与再就业也是考验这两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农民创业,通俗地讲就是农民找个项目发财致富。是指思想先进的农民在寻找或开拓市场空间的基础上,通过重组各项生产要素资源、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创新经营形式,以达到扩大劳动就业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农民创业,一方面,意味着原有的种养领域平面的扩展和规模的扩大,通过农村、农业领域产业链的延伸和市场潜力的挖掘,使创业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意味着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农民增收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因此,农民创业的过程是社会总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是对传统的“农民—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扬棄,是对原有的城乡二元化体制的挑战和创新。农民创业已成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途径,要实现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目的。浙西南地区政府应积极鼓励支持和培训更多的农民创业、置业和就业。农民创业,一方面可以加速农民转移,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工农差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的历史时期中解决和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系的战略举措。培养创业型农民、鼓励农民创业,可以有效地整合广大农村地区现有的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挖掘农村发展的潜力,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更大的动力,也将为农民增收拓展更宽、更多的渠道。本研究基于浙西南,即丽水和衢州,丽水的莲都区、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衢州的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等地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农民创业培训的效果,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问卷设计和实地调研

2.1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调研目的,课题组将问卷设计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训农民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受训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从事职业经历等;第二部分围绕农民创业培训意愿展开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对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机构性质、培训内容等方面的要求;第三部分是关于创业培训实际情况的调查,共设置了 15 个主观和客观问题,主要包括创业培训老师培训内容是否实用、讲解是否清楚、培训安排是否合理、培训师资是否符合期望要求等问题;第四部分培训效果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培训后收入是否有提高、培训后是否对创业有所帮助、农民对创业培训有什么建议等内容。

2.2实地调研

2018 年 3月-6月,课题组分别在丽水、衢州上述等地对农民创业培训的现状展开了调研活动。调查组针对农民创业培训意愿和培训效果两个方面,制定了农民参与创业培训的意愿调查表和农民创业培训效果反馈调查表。由于利用了课余及周末等休息时间,每地调研时间持续3-5天不等,每地发放调研问卷100份,调查组一共发放问卷1200 份。由于受到调查对象分散,调研时间有限和天气因素等影响,总共完成问卷 1109份,问卷回收率为92.41%。剔除不合格的问卷 22 份,最终有效问卷共计 1087份,其中包含丽水的莲都区有效问卷92粉、青田有效问卷93份、缙云有效问卷91份、遂昌有效问卷92份、松阳有效问卷88份、云和有效问卷85份、衢州的柯城区有效问卷92份、衢江区有效问卷94份、江山市有效问卷92份、龙游县有效问卷88份、常山县有效问卷89份、开化县有效问卷91份 问卷有效率为 98.01%。

3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从性别分布来看,调查对象有男性784人,占比为78.01%;女性221人,占比为21.99%:男性明显大于女性。受访对象面临调查组调查时候,男性更倾向于配合,同时创业男性的意愿明显强于女性。从年龄结构来看,调查对象主要是年满 18 岁至 60 岁左右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其中低于18岁的人数占样本总量的2.04%;18 -30 岁的人数占样本总量的20.76%;30-45岁的年龄段,人数占样本总量的29.54%;45-60岁年龄段,人数占样本总量的42. 91%; 60 岁以上的人数占样本总量的 3.76%。18 岁到 60 岁这三个年龄段中;参加创业培训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40-50岁成为了主力军。另外在调查对象中 60 岁以上和 18 岁以下也存在有一定样本量,一部分是初中辍学或工厂退休的部分农民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培训意识,希望经过政府举报的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收入或改善自己的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愈发强烈。从学历分布来看,调查对象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最多,占样本总量32.23%;专科学历占样本总量的24.24%;本科及以上的占样本总数的6.69%;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占比36.84%。由此可知,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农民视野正逐步打开,无论是曾经走出去的农民还是一直生活在本土区域的农民,已经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更乐于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相对于文化学历较低的的农民,高学历的农民更倾向于参加培训,对培训的效果期望也高,希望借助政府的扶持能改变自身的状况。从个人经历来看,调查对象中有57.69%的农民曾有过外出务工的经验,其中又有39.15%的农民曾接受过其他途径的培训,期中受过本土政府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有19.68%。由此可知,外出务工是农民获得创业技能和经验的一种主要形式,外出务工经历中经验和见识的积累会提高农民的创业的意愿。对于农民来说,培训不仅可以为其提供获得创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机会,也方便其了解政府扶持创业提供的各方面政策。从政治面貌分布来看,调查对象中有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及民族党派占比分别为35.12%、24.45%% 39.79%%、0.64%。

4 浙西南地区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着问题

4.1.培训主体整体素质偏低

浙西南地区市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36.84%,小学未毕业的占13.65%,的在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下,农民对新观念、新信息、新知识、农业高新技术、新技能等的接受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的需要,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调查中,大多数农民普遍觉得培训沟通存在着一定问题,技术人员讲的内容大部分听不明白,即便是听明白了一部分,也因为记不住,之后很快就忘了,农民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民培训的第一大难题。农民素质不高导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不能如实表达自身的需求,即讲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能羡慕其他人赚钱,但是真正学习起来却存在着很大的为难情绪,即想学却学不进去,教师讲深了,听不懂,坐不住,讲浅了又不愿意去学,最终形成两难状态。

4.2.缺乏长远打算

从实地走访调查情况看,农民对培训本身缺乏长远规划,只停留在表层次上,部分乡镇和村、社干部对农民培训的思想认识不足,对农民培训缺乏足够重视,存在盲目性,把农民培训作为工作上可有可无的任务,没有把农民教育跟现代农业与建设新农村联系起来,组织管理松散,仓促上马,赶鸭子上架。导致农民培训重视在口头上、红头文件上,落实在走形式上。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导致大部分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的观念模糊,参加培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培训收效上表示怀疑,观望态度。一部分农民看到免费住宿,免费学习,免费观光旅游当成政府给予的免费福利待遇,抱着“进城白吃、白住、白玩”的思想去培训,培训质量效果差。当前还有一部分农民在生产中还严重依赖个人传统经验,认为自己种了一辈子田了,不培训不也是年年丰收,培训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烦恼,错过喷洒农药的时间,学又没学到什么像样的东西,就觉得没有必要再参加教育培训了,或是在家看好庄稼、带好娃娃、养好身体就行了,对现代农业新理念、新管理方式、新技术等方面知识的接受缺乏主动性认知,即便是个别农户主动参与了新农业培训的,也仅仅是为了多要几包种子、农药,缺乏长远打算规划的农民,对培训没有提升到足够的认识,成为政府多花钱,百姓不认账的现象。

4.3.培训体系缺乏系统

在走访调查中课题组了解到党中央、国务院等相关部门都加大了对农民群体的关心程度,市区、县镇训的参与培训执行的部门多,形式也五花八门,但是培训的内容和技术有很多都是政府上相关专家设定但并没有征询现有农民意见,即培训需求工作不到位,现实中培训的一些内容并不是是农民自身愿意学的,有些技术农民已经掌握了却又重复培训了,既浪费了钱财,又耽误了农民不少时间,个别乡镇不关注培训效果,只重视参与培训人数,作为部门业绩的支撑数据之一,因此动员农民培训积极性很高,但对培训反馈情况却很少问及,总是客观强调办了多少多少期农民培训班,培训看多少多少农民,但少有提及实际的培训效果数据。受训农民希望能从时间和内容上对培训进行改进,能够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时间,增加培训符合农民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个别市区,乡镇培训部门往往以众口难调为借口,普遍认为农民的眼光比较浅显必然需要政府组织相关专家智囊团的意见为根本,忽视对农民培训需求分析的工作,因此在政府層面上缺乏培训需求体系的建立。同时政府又缺乏专门人员对农民培训需求的登记管理工作,直接导致培训需求走形式或根本没有培训需求分析。根据部分农户反映的情况,加上对农民培训相关部门的调查走访,研究发现影响农民培训效果的原因还在培训体系缺乏系统规划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主体不明确,部门多交叉。从事农民培训的部门,虽然在横向上形成了全社会齐管的局面,但是文件出自多门,条块分割,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犹如散沙,难以统筹协调运作,不能发挥整体效应,今天这个部门出台一个农民培训文件,乡镇政府组织农民参与,明天另一部门又下达一个培训通知,乡镇政府又组织大家参加,可培训形式不同,内容时有交叉,甚至个别培训专家都参与其中,让农民参加重复的培训教育造成时间和财力的耗费双重。二是培训结合缺乏连贯性,资源遭浪费。在农业系统内部,市农广校是农民培训的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技推广体系、农广校体系、科研体系往往都各自开展培训,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投放,导致培训资源的浪费。农科教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力量与资源整合不足,相互脱节,各自为政。三是管理不统一,培训多形式。缺乏对系统、部门之间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既造成了教育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重复,又造成培训目标不对口,导致培训质量差,使农民培训留于形式的居多,真正解决问题的却很少甚至没有。

4.4培训形式欠科学

据调查,浙西南地区市培训形式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时间欠科学。目前,在浙西南地区市各地开展的培训中,多以一周或是半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极其缺乏一个月及以上的中长期培训,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过硬的本领和技术是非常困难的。二是培训内容欠科学。根据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浙西南地区市在农民工培训所开设的专业中,计算机、电焊电工、家政服务以及餐饮列为常设开班课程,然而在就业市场上,这些职业基本处于饱和或半饱和状态,呈现出培训出来求职困难的状况。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浙西南地区市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没有做出科学、必要的调整。三是培训方式不科学。据调查,在浙西南地区市对农民的培训方式中,有70%以上是通过“一张嘴、一本书、理论讲解占第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完成的,只有不到30%的是现场指导或实地操作,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朋友更喜欢通过现场操作、私人教学、跟师傅学习、田间教学等培训方式来学习知识和技术。

4.5.经费总量投入不足

据调查了解,从根本上制约浙西南地区市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开展的因素就是浙西南地区市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各市财政每年安排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资金总额不足;二是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市农广校办学经费欠缺、办学条件相对差,如市农广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无其他收入来源,然而在阳光工程等项目的资金使用上全是先垫支,培训验收合格后再核报;三是农业项目中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基本没有;四是县级、乡镇一级投入更少;五是农民自身就算是无偿培训,其积极性也不高,更不用说让其投入必要的教育资金了;六是在资金投入上还缺乏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总体资金有限又分别被各部门按政府预算分摊,因此并未能发挥最佳优势。

4.6.教师资源相对薄弱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逐渐涌现,而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头人或管理者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经营管理、企业策划和市场运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因此,对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的要求就更加严格。然而,从调查的结果看,浙西南地区市目前的教师力量相对薄弱:一是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浙西南地区市,师资比例大约是1::2500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培训发展的需求;二是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大多是从相关部门临时抽调来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部门多、人员杂、知识单一陈旧,教学经验不丰富,导致培训往往流于形式;三是部分教师教学模式不当,注重于理论辅导,语言过于正规,授课不生动,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能达到最佳;四是个别培训教师知识更新不到位,上课前也没有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对整个教育培训没有总的统筹和规划,往往是想到哪儿就讲到哪。五是邀请省,市明星教师数量较少,又由于稀缺资源导致邀请来的名师上课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花了高价钱却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

4.7.缺乏有效监督评价机制

新型农民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培训内容更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但是浙西南地区市目前农民培训却缺乏必要的监督评价机制,即培训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对限定时间的农民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依据农民的实时反馈对培训人进行评价,审核农民培训的实际效果与相应资金的使用情况,配套设施的后续处理等相关方面。

但就现今而言,浙西南地区的农民培训的监督机制并不完善,监督部门与使用部门合二为一政府主导的培训体制虽然可以使政策的实施较为顺畅,但同时也面临着监督不到位的弊病。调查中了解到,浙西南地区市的农民培训大多以上级单位发布命令,制定培训指标,与培训师资沟通,下属相关机构组织农民培训。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缺乏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具体的执行效果确实有待商榷。由于部门职责存在交叉,鲜有部门会对其他部门进行培训效果考核,大都是本部门负责考核本部门的培训效果,这种又当教练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导致考评走过场,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干脆不做任何考评,即目前浙西南地区市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5 提高浙西南地区市农民创业培训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5.1.由省级部门牵头,制定完善的农民培训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保障培训计划实施

浙江省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因地制宜的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鼓励新型农民培训的高效稳步进行。并鼓励以企业、公司为主的民间机构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在法律框架下对其进行规范和扶持,为新型农民培训规范化、组织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空间。

现实中浙江省各地市县镇的培训之所以存在无序发展,除了一些政策惠民所需之外,更是一些相关培训部门看到有利可图,因此在培训环节上花了钱却远未达到实际的培训效果,不从源头上思考问题,总是一味的叫嚣资金不够,农民素质不高,从来就没自身上查找问题,总强调客观理由,因此存在年年质量低下,年年继续使用原来模式培训现象,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法律没有与之配套。英国早在1982年就出台了专业的《农业培训局法》,并在未来

的数十年内派遣农业专项调查人员,对新型农民培训需求与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系统的分析,并根据调查所得多次对农业培训基本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在政策法规完善的基础上,英国政府成立了遍布全国,专业的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并且为鼓励培训人员、培训中心积极为农民提供各项培训服务,特设立“国家培训奖”,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

浙江省政府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要坚持创办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的工作思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构建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省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对积极组织新型农民培训的相关部门子以表扬、鼓励,对实施农民培训效果较好的民间机构子以税收减免制度,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合作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等。

针对本地区农民创业政府出台农民培训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如尽快制定出台《浙西南地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决定》、《浙西南地区市人民政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暂行规定》、《浙西南地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涉及农民培训工作各部门、社会团体及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权力和权益,规范农民培训工作中行为,保障农民培训经费来源,从责任原则、办学条件、培训主体、制度安排、实施办法、收费标准、培训经费、结业证书、组织管理等方面子以明确规定,使浙西南地区市的农民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体系化、科学化、常态化的轨道。

5.2.优化资源结构,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管理体系

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是新形势下开展农民培训的迫切要求。和杭州、宁波等城市比较,浙西南地区市农民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是多头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协调结构,农民培训主管部门与其它行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职能划分不明确,存在着各自为政状态;二是培训资源分散,各自找米下锅,只重视本部门或個体利益,不考虑培训的长远目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形成培训合力;三是培训实力不够,资金来源渠道较少,硬件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培训的整体要求,甚至有的培训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培训机构面临机构改革的冲击,分散了培训的力量;四是真正适应农民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培训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新形势下的农民培训机要创新管理体制,又要优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双层次的培训管理体制,提高培训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做到培训过程有规划、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建立和健全能满足我市农民培训需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培训管理机制,加强广播电视大学、农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等组织建设,进一步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出现培训重复和培训不规范的情况出现,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专业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

浙西南地区应建立以农民培训管理专门机构为依托,凭借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农民培训奠定良好的技术支撑。主要表现为:加强对农民培训计划的指导和审批,筹集并按培训计划下拨经费,审查经费的使用,并对农民培训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考核。县镇一级负责新型农民培训的宣传工作与农民培训的基地维护。新型农民培训不可能再局限于教室内的学习,应更多的走到田间,现场施工教学,做好实践经验的传递,手把手地让让农民受益。因此,新型农民培训的户外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县镇一级还需要对培训后农民进行定期追踪,及时了解农民培训的状况,并向相关部门反馈农民培训的特点,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提出指导和借鉴,及时做好调整为今后培训奠定基础。

5.3.建立农民培训市场化运行机制、倡导政府购买服务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合理有序的农民培训市场是提升农民素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可以由原来的完全大包大揽的培训主体转变成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的资源提供者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创业培训,不仅可以完善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培训形式的多样化,还能够极大地调动各类社会培训主体的积极性,并产生积极的经济社会效益。即政府作为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的招标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吸引更多优秀的民间力量加入到农民创业培训主力大军,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农民培训应当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以县、镇农民培训机构为骨干,以农业企业、农民经合组织、农业观光示范园等社会力量为补充,打造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民提供适合其所需的培训服务。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众多的社会资源,开展合办、联办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以“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为方针的农民培训体制。要切实改变依靠单一指令性计划管理乡镇农民培训的状况。乡(镇)农技校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为乡镇农技校引进市场机制创造条件、资金资助、政策扶持、业务指导;要在农民培训发展的总体规划、预测人才需求、适合农村实际前沿科技方面提供信息咨询;要根据乡镇农民培训逐步融入社区培训、学习型社会、终身培训体系的趋势,修订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有关规定、规章、法规。要在推荐、选拔德才兼备,有事业心、责任心、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法制观念,以及熟悉农民培训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农村发展规律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提供组织保障。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需求,本着“经济、实用、实际”的原则,认真筛选确定培养对象,落实培养责任。实行多样化培训。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要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兼顾农民需求和市场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建立农民就业指导机构,及时了解用工信息,反馈给培训机构(中介组织),使培训机构能够开展“订单式”培养,对完成培训的农民指导其就业创业,并将培训农民就业创业情况反馈相应政府部门。根据农民群体文化素质、思想认识、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乡镇农技校提早到村、组征求农民培训意见,由村选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科目,统一汇总上报,以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在培训中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及时选择适合农民的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力争做到农民培训跟着季节走、课堂围绕地头转、培训内容随着农民变,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农民意愿、紧贴当地实际的农民培训方式方法。

5.4.建立考核评估体系,注重培训实效

目前浙江省政府已经将农民培训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但是考核内容倾向于劳动力转移培训,考核指标主要有培训通过率、发证合格率、转移再就业率,教师资质、参训农民的满意度、农民收益等权衡培训质量的指标却没有具体地体现,建议增加切实反映培训质量的指标数量及比重,作为衡量培训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样有利于促进基层政府转变过去“重城轻农”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农民培训地位的认识,调动其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力争提高培训质量,把培训工作做到实处,促进考核干部的“指挥棒”从传统的GDP增量转变为民生的幸福指数。

为了避免上下级政府的“自我考核”带来考核客观性、公平性缺失的弊端,建议由市农办牵头统一成立专业考核机构,机构成员可以由培训统筹领导小组成员、省内涉农林院校专家学者、农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农企负责人、农业推广科技人员、农民代表和农民协会成员构成,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对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估以保证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权,提高考核的客观公平性,严抓农民培训质量关。第一,期初审查,即考核机构对项目计划制定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具体查看农业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调研报告,以保证按市场和农民需求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第二,期中审查即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管考核机构严控培训机构准入质量关,对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师资、信誉业务和基地建设等情况进行初审及复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加强对培训机构安排的教学方案、培訓内容方式、教学质量等的监管,核实培训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可采用把所有培训机构及具体培训供给情况都进行网上公示,给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权利。此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培训机构在培训质量上下功夫,实现优胜劣汰。第三,期末审查即严格验收培训项目。为了避免评估结果不公正、评估形同虚设,培训项目应取消由自身管理部门单独来验收,完全由考核机构来承担,做到培训与考核分离,杜绝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现象的发生。考核机构突破仅仅根据培训农民数量、对教师的满意度等简单数量指标评估的狭隘性,确定一系列从较深层次反映培训质量的指标,建立以就业和增收致富目标为导向的农民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采取宏观和微观、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出具系统全面的评估报告。

6 结束语

政府重视农民创业培训的确是重视民生的一种表现,但是如何把有效资金利用在刀刃上,实现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情确实也应该是政府领导深入思考的内容,只有注重培训效果的反馈,采取有力的整改措施,才能将农民创业培训的工程做实做大。

基金项目:2018年度浙江省教育厅教育规划课题(课题号2018SCG076)

参考文献

[1] 于阳.新时期农民创业培训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8.06.

[2] 裴少维等.黑龙江省农民创业培训问题浅析[J].成人教育,2018.04.

[3] 罗毅民.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效果研究——基于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J].荆楚学刊,2017.08.

[4] 唐金权.城镇化发展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培训[J].成人教育,2017.09.

作者简介:

范青华,(1981-)男,浙江松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民宿管理。

田春来,(1974-)男,辽宁抚顺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农民培训。

猜你喜欢
培训问题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走,找对策去!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