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玲 杨馥霞 贺欢 孔芬 王卫成
摘要:在兰州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草莓真菌病害调查,并对主要发生的真菌病害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及芽枯病的危害症状、发生特点进行了描述,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草莓;真菌病害;发生规律;综合防治;兰州
中图分类号:S66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1463(2018)12-0086-03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12.025
草莓因其果色诱人、外形可爱、口感美味以及营养丰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草莓在兰州及周边地区以设施栽培为主要种植方式,但特殊的环境条件极易造成草莓真菌病害的爆发流行,使得草莓的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导致种植户的经济受到损失。因此,调查明确草莓主要真菌病害发生特点,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调查发现,兰州及周边临夏市、永靖县的草莓主要真菌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等[1 ],现将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主要真菌病害种类
1.1 白粉病
1.1.1 病原菌及癥状 白粉病是草莓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为子囊菌门真菌(Sphaerotheca macularis f. sp. fragariae)[2 ]。主要侵染草莓的叶片、花和果实。草莓植株受害初期,叶背面局部出现白色菌丝层(白色粉状),伴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成匙状,病斑逐步扩大,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并于叶两面布满薄霜状白色粉状物,后期叶片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草莓花和花梗发病时被一层白色粉状菌丝,花蕾不能开放,花瓣呈粉红色;幼果受害,果实停止发育、干枯,若果实后期受害,表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失去光泽硬化。
1.1.2 发病特点 草莓白粉病属低温、高湿病害,该病侵染最适温度为15~25 ℃,相对湿度80%以上利于发病及快速蔓延,在5 ℃以下和35 ℃以上均不利于发病[3 - 4 ]。白粉病菌靠气流传播,草莓的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均可发病,11月至次年5月发病率高。此外,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较差、植株长势弱或太过旺盛、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管理不到位等易加重病害发生[4 ]。
1.2 灰霉病
1.2.1 病原菌及症状 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主要危害草莓的花器、果实、叶片等,尤以果实危害最重。病部产生灰色至灰褐色霉层,是此病最典型的诊断特征。花瓣和萼片感染后先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散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严重时整朵花和花序枯死。果实在近成熟期易感病,感染初期产生浅褐色水渍状斑点,逐渐形成褐色病斑,最终导致整个果实变软腐烂,果表面布满鼠灰色霉层。青果和白果染病后病斑发展较慢。果实感染后,如环境干燥则病果呈干腐状;如环境湿度大,则病部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叶部发病多从叶缘开始,初期呈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呈V字形轮纹,最后形成灰褐色的水渍状大斑并感染整个叶片,导致叶片腐烂、枯死,病部常产生灰褐色霉状物。
1.2.2 发病特点 草莓灰霉病属低温、高湿病害,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 ℃,当相对湿度低于81%时分生孢子不萌发,相对湿度90%~98%时大量萌发[5 ]。灰霉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以菌丝体、分身孢子随病残体上越夏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翌年春天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传播、农事等传播[5 - 7 ]。
1.3 炭疽病
1.3.1 病原菌及症状 草莓炭疽病由多种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p Corda)复合侵染引起[8 ]。主要危害草莓的叶片、叶柄、托叶、根茎和匍匐茎,花、果实也可受害,植株受害后出现局部病斑或整株萎蔫枯死。叶片、叶柄和匍匐茎发病初期出现纺锤形病斑或椭圆形小病斑,病斑多为黑色,少量为浅灰色,水渍状,稍凹陷,之后迅速扩大为深色凹陷、病斑。当病斑蔓延侵染整个叶柄及匍匐茎后,匍匐茎茎尖及病斑之上的部分枯死,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鲜红色的分生孢子堆。根茎部染病初期表现为植株2~3片展开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萎蔫,傍晚或阴天恢复,2~3 d后整株死亡。枯死病株根冠部横切面可见自外向内发生的红色褐变,但维管束不变色。草莓的花和近成熟果实对炭疽病菌非常敏感,被侵染的花朵迅速产生黑色病斑,病斑往下延伸至花梗;果实侵染后最终发展为硬的圆形病斑,并变成淡褐色至黑色。
1.3.2 发病特点 草莓炭疽病属高温、高湿病害,发病最适温度为28~32 ℃,湿度为90%以 上[9 ]。该病主要经历4个阶段(越冬、始发、盛发、衰退),发病方式主要为逐发型和爆发型,草莓设施栽培易出现爆发型发病。露地栽培呈现逐发型发病;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然后分生孢子借助雨水、灌溉水、病残组织、带菌操作工具等传播[10 ]。
1.4 芽枯病
1.4.1 病原菌及症状 草莓芽枯病又称立枯病,病原菌为无性菌类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主要危害新芽、新叶、叶柄、托叶的基部,导致秧苗枯萎死亡,也可使成龄叶、花、短缩茎等受害。叶柄基部和托叶受害后,病部干缩直立,叶片青枯倒垂;茎基部和根被侵染后,皮层腐烂,地上部干枯易拔起;花蕾和新芽染病后使花序和嫩芽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最终呈黑褐色枯死;果实侵染部位呈暗褐色不规则僵硬斑块,后呈干腐状。
1.4.2 发病特点 草莓芽枯病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2~28 ℃均可发病,发病最适温为18~25 ℃,相对湿度85%以上,生长周期均可发病[11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菌核依附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以病秧苗、水或土壤传播方式为主。
2 草莓真菌病害的综合防治
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除及时的药剂防治外,还需在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安全达到防治目的。
2.1 选择抗病品种和种苗
选择品质优良、抗病能力强的草莓栽培品种,如宁玉、甜查理等。种苗应选用提纯复状的无病虫害壮苗,有条件可选用组织培养的原种脱毒苗。
2.2 土壤消毒
因种植地有限、设施修建费用高等原因,草莓连作问题较严重,导致病原物传播迅速、积累严重,草莓病害严重。土壤处理、消毒是草莓生产的首要保障。
2.2.1 高温消毒 利用夏季高温天气对草莓种植土壤进行闷棚消毒(温度达60~80 ℃),能有效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的多种土传病害病原菌。闷棚消毒时土壤先灌水再覆地膜,高温闷棚20~30 d,或施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或结合施有机肥(羊粪、鸡粪、油渣等)施石灰氮1 050~1 500 kg/hm2并灌水、覆膜后闷棚20~30 d[12 ]。
2.2.2 化学消毒 整地后撒施棉隆225~375 kg/hm2,旋耕混土后覆膜闷棚,或撒施农用碳酸钾450~750 kg/hm2并覆膜,既能消毒杀菌,又能补充土壤营养[13 ]。
草莓定植前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或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45 kg/hm2拌细土750~900 kg,沟施或穴施;或用15%双效灵水剂1 500倍液,或30%土菌消水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定植穴(0.25 kg/穴)[11 ]。定植前,还可喷洒3~5 °B的石硫合剂对温室消毒。
2.3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的栽培管理也能有效减少真菌病害。一是合理密植及肥水管理,利于草莓植株采光通风,生长健壮,不徒长;二是及时调节温室的温、湿度,通风换气,减少发病条件;三是及时将杂草、老叶、病叶、带病果实和植株等清除园地[14 ],将残枝病叶做深埋处理;四是如有条件可与其他作物每2 a轮作1次。
2.4 发生期化学防治
根據栽培方式不同,草莓真菌病害发生时,可采用烟雾剂、药剂喷施等防治方法,注意采摘前7~14 d停止用药。
2.4.1 烟雾、粉尘剂防治 设施栽培草莓发病初期可采用此方法。大棚密闭,用10%速克灵烟剂 3 000~3 750 g/hm2熏棚,也可喷施10%杀霉灵粉尘剂,或45%百菌清粉尘剂15 kg/hm2,间隔7~10 d喷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法交替使用2~3次[11 ]。烟雾剂点燃时由内向外,出烟后,人员立即撤出,封闭大棚。草莓采摘前7~10 d停止用药。
2.4.2 药剂喷施 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 3 000倍液,或40%福星可湿性粉剂6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1次,药剂交替使用防治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汤 玲,贺 欢,孔 芬,等. 甘肃省草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17(12):86-88.
[2] 关 玲,赵密珍,王庆莲,等. 草莓品种(系)白粉病田间抗性鉴定[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2):1-9.
[3] 吴庆丽,王 媛,秦 刚. 大棚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2010(5):48.
[4] 董 辉,杨 雷,史晓红,等.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 中国园艺文摘,2017(2):199-200.
[5] 张国珍,钟 珊. 草莓灰霉病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2018,44(2):1-10.
[6] 周应华,秋 容,蒋海林. 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技术[J]. 石河子科技,2017(2):5.
[7] 何 莉. 设施草莓栽培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 甘肃科技,2014,30(22):151-152.
[8] 赵玳琳,卯婷婷,赵兴丽,等. 草莓炭疽菌初期侵染过程显微观察[J].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7):1140-1145.
[9] 明广增,王先存,王红兵. 大棚草莓炭疽病绿色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2014,27(3):42-43.
[10] 董 辉,杨 莉,李 莉,等. 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 中国园艺文摘,2017(8):198.
[11] 赵建军,邹继生,陈建德. 上海地区草莓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上海农业科技,2014(5):146-148.
[12] 王 华,曹 云,周 洁,等. 奉贤区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2017(3):103-106.
[13] 沈惠琴,郁星星,邢 涛. 上海高桥地区草莓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研究[J]. 安微农业科学,2014,42(9):2604-2606.
[14] 杨馥霞,汤 玲,贺 欢,孔 芬,王卫成. 兰州地区草莓蓟马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 甘肃农业科技,2018(8):93-94.
(本文责编:陈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