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为民
解放前,我出生在塘栖,水乡和古镇情结在心中根深蒂固。回顾以往,风月安昌、人文南浔、内秀乌镇都留下了我的足迹。爱屋及乌,也因此酷爱有关的电影,在新市的电影《林家铺子》拍摄点我留了影,至于电影“蚕花姑娘”,看了三遍还不过瘾,因为影片中的水乡与塘栖相仿,讲的也都是甚感亲切的水乡故事。钢琴家赵胤胤说,音乐对于电影是衬托,是提醒,是点睛。导演心领神会,其画龙点睛之笔是主题歌,影片放映到水乡唯美场景时,巧配抑扬顿挫的歌声: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诗情并茂的渲染,令人陶醉难忘。
读中学时全家迁至杭州,但暑假和过年都回老家。如今退休,老家不存,然故乡情未了。前天,在静好岁月里,我又一次拿出珍藏的精美画册欣赏塘栖。扉页中可见郭璞井和广济桥仿佛静卧在时光深处,有一页的画面是雨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塘栖的湿润和靓丽:只见雨巷幽深,丁香姑娘,撑伞徐行。只见瓦当滴水,春柳带烟,雨碎塘栖;另一页是水北街开市那天的热闹场面,那人流人气,如同俞樾在《塘栖水戏曲》中所描绘的那样:“一时箫鼓闹如雷,齐向长桥(即广济桥)河上来。”还有三页的画面是介绍江南水乡古建筑方面特有的元素:美人靠,古人透彻对称之美,故镇内河道两侧的美人靠往往隔河相望;风雨廊檐,和券门洞,瓦将军及枕河水阁。画册页面多多,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一条运河及纵横水网织出了塘栖的繁荣昌盛,地杰人灵。璀璨塘栖以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而称雄江浙。君不见秀水秀出了一块国宝级的乾隆御碑,秀出了四个藏书楼和十六景,我愿书香伴终身;秀出了枇杷节和梅花节,我愿伴君常开花一朵。
“廊檐街上情依旧,枕水阁边寻旧梦”,画册令我心驰神往,使我重回塘栖,重拾童年记忆。廊檐街上店铺林立,店员传出的买卖吆喝声此起彼落,别有一番乡土气息和热闹景象。幼时母亲带我去的最多的是“祥盛南货店”和水果店。我妈独去的店家可就多了,有与南货店相邻的“范永盛米店”及“红鼻头裁缝店”,外加豆腐和鞋子店,碗店和面店等。记得面店自有作坊,用老牛拉磨,很是有趣。还记得有家店堂里还有个洋玩意——留声机,不时飘出好听的戏剧唱段。
清晨,广济桥畔停满了来自四乡的小船,满载着河鲜、甘蔗、枇杷等农副产品(后两样还是贡品呢),我和妈三日两头光顾,不是下河埠买,就是上小船买,船沿周边飘着菜叶和少许翻肚的死鱼,空气中弥漫的鱼腥味至今还留存鼻腔退之不去。我也特别忘不了塘栖的米店,一是有些穷邻居有时家无余粮,往往拿着“淘箩”去米店买点米,然后直接去近旁的河埠头淘米,完了立时回家做饭。这米塘栖人称为“淘箩米”。二是塘栖人买米称“量米”,后来听妈讲解:那时的米店无秤,只用升,斗度量,一升约一斤半,十升一斗,故塘栖人管买米叫量米。到杭州后我也常听到一些老人管买米叫量米。有了这样的常识,上中学时,对课文“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斗”字,我既特别熟悉,又特别能理解。
爷爷常带我去的地方是河边茶馆,那里有吃又热闹,哪个小孩不喜欢去?光店小二穿梭跑堂冲茶,形形色色,南来北往的茶客就够我痴呆呆地看上半天。当然,少年的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大书和评弹,茶馆成了我学习古典文学的初始课堂。高中后,一不小心我就成了评弹名演员余红仙的铁杆粉丝。她的演唱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婉转抒情,堪称“一串歌喉风动水”,吴侬软语的余调,较之声嘶力竭和高调高嗓,更可以传诸远方和扣人心弦。
与儿时小伙伴们一起时,时而坐在河边的美人靠上,吃遍塘栖的特色糕点,时令水果,时而在廊檐街上追逐嬉戏,躲东躲西地捉迷藏。相比之下,而今的我不吃不闹,沉稳安详,独坐美人靠静心沉思,脑中浮现的是电视剧《红楼梦》中,十二金钗依美人靠而坐,倚栏摇扇柄柄香的优雅倩影,心中遐想的是常坐美人靠的塘栖小家碧玉们,在河畔演绎过数不清道不明的风流轶事。“百年流传,座椅依旧,流年似水,风云际会,金钗何在?”
千家万户巷盘曲,百桥十街水纵横,这本是塘栖的特色和“金山银山”,然跨西小河的西龙桥、安乐桥,跨东小河的东龙桥等分别于1970~1977年填河成街,水乡明珠塘栖缺了小桥流水怎么行?可喜的是现在市河不但浚复,而且镇里对各条河流均排定了剿灭劣V类水详细计划和作战圖,塘栖也已设定三大功能:运河文化休闲胜地、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都市圈宜居宜业新城。所以我相信未来塘栖必将以更丰富的内涵展示于世。都说时光会踏碎往昔,都说古镇是游子的乡愁寄托。行文结尾,心生一念:愿此文像一只靡丽翠鸟,叩开层层涟漪,让无数游子勾起关于塘栖的美好回忆和重游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