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自然之性 昭吾人之心

2018-09-10 15:59关仁山
公关世界 2018年14期
关键词:渡江文华水牛

关仁山

在认识文华先生之前,我对牛的印象一直是非常深刻的。之所以我喜欢牛,是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的起源离不开牛赫赫的功劳。在我精神词典里,牛总是和“温柔憨厚”连在一起的。千百年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常常以牛为创作主题,抒发自己对“敦厚仁义”的歌颂之情。“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这是宋朝梅尧臣流传于世的名篇《耕牛》。古代有关牛的诗词还是很多的,大多见于《诗经》,有关于牛的记载《豳风·七月》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大东》:“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认识文华先生之后,我对牛的认识应当说由深刻提升为顶礼膜拜的层次了。只是因为文华先生让我通过他的画作,将日常生活中的“牛”与艺术创作中的“牛”实现了审美上的融合与精神层面上的升华。他的牛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种动物,而是广义上的生命图腾了。看过他的被俄罗斯高层领导人收藏的《奋进》和被台湾学者苏起先生收藏的《斜阳落尽牛归晚》这些代表作,我对心目中的“牛”已经是无比敬仰了。

多年的创作使文华先生切身体会到,把绘画发展为一种兴趣,往往需要来自成长环境的感召和引导,需要后天的用心培育。文华先生1958年出生于井陉矿区,1981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现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工作,曾任声屏之友报社副社长。文华先生跟我讲,他自幼受古代中国画牛代表人物、中唐的韩滉的影响,韩滉的代表作《五牛图》以工笔画的惟妙惟肖别具一格和审美情趣上的厚重与生拙,表现了唐代画牛达到的最高艺术水准。从那时起,喜欢看牛,喜欢亲近牛的文华先生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华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涂鸦,家里的废纸只要有空白,不一会儿就会布满了他歪歪扭扭的笔迹,有时候随父母出门,回到家里他就会把途中看到的东西画下来。文华先生说自己小时候并不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也并不敏感,但是看到画画,精神就来了,他将这个归结于天性喜欢。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没想到自己要成为一个画家,他只是身不由己地在实际生活中深入观察牛的动态、神情和习性,将自己与牛以及牛所处的各种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水乳交融,意境辉映,所以他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他笔下的牛,造型准确,结构严谨,生动传神。其作品特色是深厚、奔放、简练,极具整体性和内涵。近些年来,他的作品曾先后参加各种展出,给各地观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并受到中外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极高评价。

文华先生作品颇丰,除了《奋进》《斜阳落尽牛归晚》,还有《知音》《眺望》《羞答答》《三友图》,及长卷《百牛渡江图》《百牛图》《百牛争渡》等,均是最能代表他绘画艺术水准的代表作。凝视着《知音》里的那个牧童与身旁侧耳谛听主人笛声的那只牛默契相望的神情,总会让人想到陌陌红尘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即便是远隔万水千山,也会透过风风雨雨,用会意的眼神与你交流。纵然是人生某个路口的一次美丽邂逅,心中瞬间便会有了心灵永伴的温暖。知音,是山穷水尽时那一片柳暗花明,寒风凛冽的严冬里那一点妖娆的嫣红。人们都说知音难觅,其实那是你没有具备寻找到知音的才情与灵动的运气。我断定,文华先生心灵深处的“知音”就是“牛”,洗尽铅华后的有了人类神韵的牛。

《眺望》画面十分简洁,一只成年牛和一只幼年牛,看上去应该是一对母子,它们坚实地伫立于大地,眸子投向前方。从画面上我们看到,这对母子的眼神里充盈的内容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这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一句很有内涵的话:生活教会我们,爱并不在于长久地凝视,而是在于眺望远方同一方向的希望。那么,作品中的那一对母子心中的同一“希望”是什么希望呢?我们对牛的印象,除了它在广袤的原野上默默耕作,最多的恐怕就是它吃饱喝足后在一个槽子边悠闲地倒卧,迎着从高处吹来的风,咀嚼着干香干香的草,静静地眺望远方,其孺子牛风范与气度似乎就在这瞭望中悄悄蔓延开来。但它在想些什么呢?显然,它并不是在寻找同伴,似乎也不是在渴盼美食,那么这个凝神眺望的灵感来自何方呢?我想,文华先生是要通过这幅作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生活,既在此处,也在别处。生活就是这样的无数次“眺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它的虔诚、自在与庄严。

《百牛渡江图》是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选题,是上苍赐予画家和藏家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百牛图自宋代以来,曾有多位前辈画过。有的表现出了牛群的小桥流水;有的传递出了一种风华雪月和儿女情长。而《百牛渡江图》则突出表现了牛群的大江东去,波澜壮阔和英雄本色。《百牛渡江图》是文华先生根据四川蓬安百牛渡江这一现实版、原生态的生活画卷,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创作而成的。整幅长卷中,不但有渡江时的雄伟,也有吃草时的柔美,以及吃饱后的嬉戏。不但有站立的牛、卧着的牛、吃草的牛、奔跑的牛、搏斗的牛、戏水的牛,更有渡江的牛,可谓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展示了画家的雄厚功底。同时,也是画家本人这几十年千回百转、千山万水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文华先生擅长画水牛,这和他几十年的“俯身大地,沐浴五谷之光”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千百年来,水牛始终伴着先民筚路蓝褛,披荆斩棘,为后代子孙构筑美丽的家园,这种乐天知命的性格和坚毅踏实的态度,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拼搏精神,我们人类就是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钦羡的奇迹的。特别是当下,全国人民正在致力于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民族复兴梦,前途光明而曲折,更应该发挥水牛精神,迎接挑战,克服逆境,相信春耕而后必有硕果累累的秋收。这是文华先生画水牛的高远立意。还有一点,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中,水主财。牛本身又是勤劳朴实,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奋进的化身。水为灵性之物,在文华先生看来,画水牛和欣赏水牛,乃是审视自己的过程,也就是用水牛精神烛照自己的一颗圣洁心灵。水牛继承了谦下之德、柔情之德。因此,文华先生画水牛,就是要让水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永驻“生性仁善而宽厚”的印象,并学着去做水牛那样的人。

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在诗歌《伊萨卡岛》中写道:“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我们当然不是牛,但我们有一颗血液奔流的“牛心”,与牛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这一奉献与牺牲精神一脉相承。文华先生之所以被亲切地称作“牛谷画家”,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他对“朴素的奉献者”充满虔诚的敬意。

对牛的敬重不只是文华先生画牛的重要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了潜心研究傳统绘画与绘画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多年来,他专注于画牛,奉献给我们几百个“这一个”个性鲜明的牛,一个个视角独特的牛,充分彰显了文华先生出色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术素养。在文华先生的一幅幅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牛,看到的是文华先生练达流畅的笔法,精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笔者发现,长久地凝视文华先生的牛,可以窥视到一个个神态各异、动静相依的牛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的广阔无边。可以谛听到画作之外的牛的深情呼唤,闻到牛身上散发出来的温热而醇香的成熟而高贵的气息。这正是文华先生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他的作品赋予了古老的牛以新的内涵,浑厚凝重,细腻深沉,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牛”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的升华,充分体现了他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追求。

猜你喜欢
渡江文华水牛
赛水牛
《一叶渡江》作品赏析
水牛喜欢水里钻
张文华
水牛?
吕蒙白衣渡江
革命文物诠释下的“渡江”精神
百牛渡江
狮子上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