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谊
近年来,整治校外培训乱象的呼声一直不断,各地主管部门对违规的校外培训机构采取了关停取缔、停止各种竞赛等措施。但是,校外培训依然禁而难止,一遇假期更会“春风吹又生”。这一现象颇值得深思,我们不妨“三问”。
一问谁在“养肥”校外培训机构?数据显示,一个学年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的支出约为19042.6亿元,总量相当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60%。调查还显示,中小学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为47.2%,人均费用约为5616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市场力量的推动,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还会不断增加。
当我们“控诉”校外培训乱象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也已经成为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很多人一发现孩子学习有退步,马上就会想到花钱上校外培训,这无形之中“养肥”了鱼龙混杂的校外培训,成就了庞大的校外培训市场。
二問谁在享受校外培训的“红利”?有一种比“应试教育”危害性更大的校外培训,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学科类“应赛教育”。为什么?因为优秀的“杯赛”成绩是“择校”的“通行证”,对学生来讲好的竞赛成绩是“红利”,对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通过考试招生的学校来讲则是大大的“红利”,借助不用组织的考试可以招到优秀的学生。因此,要想减少“校外培训”对教育秩序的干扰,缓解家长的焦虑,就要降低热门学校自主招生的比例,更多地给民办学校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三问为何校外培训“禁而难止”?校外培训机构“禁而难止”的原因,还是“需求”的力量,不改革培训结果与升学挂钩,培训热难以降温,培训乱象也难以得到根治。
坦诚地讲,有益的校外特长性、兴趣性培训,是有助于孩子个性发展的,适度地补差性培训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当教育关注个性特长、全面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校外培训的需求,也会从为了应赛择校转变为展示个性特长,这才应该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初心”所在。而当下因为有为读“名校”的庞大“市场需求”,便出现良莠不齐的校外培训,加之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不到位,整顿的呼声也就越来越强烈了。
近期,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今年将出台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要让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规范办学、正确引领,理性对待、理性选择,让校外培训回归到他的“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