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开始,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的毕业展览陆续拉开帷幕。十几年来,毕业展览的影响力和受众已经不限于高校校内,而被社会上的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追捧, 成为初夏时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毕业展就已被收藏家关注。台湾藏家林明哲曾到四川美术学院,用100万美元几乎买断了当时四川美院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既包括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程丛林、叶永青、周春芽等川美77级、78级优秀毕业生的作品,也有他们的老师辈杜泳樵、王大同、王龙生的画作。林明哲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大胆的投资方式,已经成为收藏界的一段佳话。
如今,这些展览中也不乏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且逐渐成为各界藏家的新宠。据《美术报》调查,越来越多的个人、机构、平台加入到毕业展作品的购买、收藏中。中央美术学院抽样调查的120位纯艺类应届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23.3%的毕业生作品被收藏,其中国画、书法专业的收藏情况最为理想。国画专业中,毕业作品已被学校、个人、机构等收藏的占四分之一,收藏费5万到20万元不等;而书法专业几乎每人都有一件作品被收藏,大尺幅的收藏费在五六千元左右。
从商业运作来说,一些美术院校整合资源,与商业机构合作,推进毕业展的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也逐渐成熟。201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次联合苏富比拍卖行,参拍的30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陶瓷、玻璃、漆艺、染织等门类,作品悉數拍出,成交额突破35万元,其中最高作品成交价格为7.6万元。令人欣喜的是,西安美院、天津美院、广州美院、四川美院等院校也都曾作出尝试。
但是,目前为止,毕业展览还依然属于刚刚被市场开发的宝地。多数展览并未达到预期的社会效应,加之与各路艺术品经销商接洽不足,纵深推进乏力,多数作品的艺术价值只停留在了毕业展。一波又一波的毕业大潮中,不乏充满艺术才华的青年和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在艺术品消费逐渐回归理性的今天,把毕业展览推向艺术品消费市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实践课题,值得相关各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