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提到职业防护,就不得不提到派出所民警面临的执法环境带来的职业风险。接处警五花八门,各路危险对象防不胜防,可以说,一旦遇到这样的处置对象,稍有不慎,民警被扯掉个扣子或者执法记录仪,都算是轻的了。要是被锐器或者暴力伤到身体,往往民警的生命安全也将面临威胁。
采取和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效果有何不同?请派出所民警拿出具体案例来说一说。另外,民警还希望加强哪方面的防护或者干预措施?目前你们所在的单位都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来保障?
山东边防总队威海边防支队小观边防派出所初福善:重点是防护意识的强化和提高
目前,从威海市公安局基层派出所配发的警务防护装具来看,已经足够应对繁重警务中的绝大多数情况,而且市局每年组织的脱产警务实训中已经把防护装具的使用、处警时如何提高防护意识都进行了全面具体的传授,民警对如何使用防护装具并不陌生。但实际工作中,还是有个别民警安全防护意识差,忘带、漏带防护装具的情况时有发生。我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安全防护意识不到位,心存侥幸心理,没有在心灵深处警醒。发生民警牺牲的惨痛案例后,这些同事仍没有将这些教训记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开始麻木松懈。记得2014年,我接到一起纠纷警情,当时觉得是纠纷就没有在意,也没有携带装备。谁知在处警时一方当事人醉酒后失控直接攻击我,我只得赤手空拳仓促应战。虽然当时制伏了当事人,但也因此落了个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汾湖派出所陈敏驹:便携式“内置盔甲”
公安抓捕工作是最具风险的执法形式,不仅要求在抓捕过程中迅速控制犯罪对象,尽量减少因此造成的人身伤害,同时还要注意自我保护。
按公安部的警务装备配备标准,所内配备的抓捕装备主要分为“温柔型”和“粗暴型”。“温柔型”如抓捕绳、抓捕网、抓捕器,实战性不强,特别在室内或近距离抓捕中,不能有效控制抓捕对象;“粗暴型”如传统防暴服、防暴头盔、防暴盾牌,笨重不便携带,在需要秘密抓捕时易暴露目标,使用频率有限。
所内多次抓捕中存在抓捕人员受伤情况,因此对传统防暴服进行了全面的改进,设计了一套可内穿的防护服,我们戏称为“内置盔甲”。“内置盔甲”一方面将传统防暴服上的硬质塑料换成高密度纤维材料,便于穿着和灵活行动;另一方面加固了肘关节和膝关节等部位,增强抗击打和防护性。通过“煞费苦心”的改进,“内置盔甲”不仅起到了防撞、防刺的作用,也兼顾着隐蔽、便携的优势,在多次实战抓捕中屡立战功。
山东省威海市公安局文登营派出所邓鹏渤:有好的防护装备还需具备好的防护意识
目前,我们有防刺服、防弹衣、防暴头盔、钢盔、防暴盾牌,这些都是上级统一采购。但在实际中,防刺服、防暴头盔很重,大小型号不一,穿戴起来要重新调整,费时而且不合身,影响肢体活动。我个人认为在防护装备方面,是否可以根据每名民警个人体型量身制订一整套防护套装,从头到脚。而且应使用高科技材料制作,轻便而且抗暴力强。这样防护装备用起来就是一套,而不只是一件合适的头盔或者一件合身的防弹衣。
加强防护装备只是一方面,在“软件”上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也很重要。平时我们出警,只是携带单警装备,只有接到携带器械的警情才穿戴防护装备,大多时候装备就装在出警车上,以便随时用。我认为,强化民警的自我防护意识培训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自我防护意识,再好的装备也等于零。
新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谢红:拿什么保护民警执法
派出所民警处置一些突发警情时受伤的案例时有发生,不过,没有从中“长教训”的民警依然大有人在。民警因公受伤,精神固然可嘉,但我认为派出所民警在接处警中还是要把安全意识牢记心中。
民警遭遇人身侵害,表面上看是对民警个人执法权益的侵害,但在本质上却是对公安机关执法权威的挑衅。我认为,加强警察维权是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的重要方面。从长远看,警务维权应依靠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最大限度实现维护执法权益的法律化、规范化。
首先,应加强立法工作。有关警察执法权的立法不够完备、明确,当警察面临紧急情况时可以采取哪些强制性的手段执法,并没有明确授权。其次,尽量配备防护性装备,改善警察的执法条件。再次,应重点加强对执法程序和熟练应用警务实战技能的培训,在培训练习中增加自我防范、暴力袭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明确民警在接处警过程中,携带武器警械、采取强制手段的基本操作规程和要求,对于警用装备的携带与使用均采取强制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避免执法随意性。在提升民警工作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同时,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同时注重收集和总结多发、易发、突发的侵权典型个案,因情施教,不断提高民警临场处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各类侵权案件的发生。最后,建立健全民警维权机构,及时依法协调有关部门查处袭警、不实(虚假)投诉和其他侵犯民警正当权益的案件。
吉林省敦化市公安局民主派出所张波:用“曝光制度”提高民警出警防护意识
我们派出所所长曾经在多个一线执法部门工作过,实战经验丰富。用他的话说:看过太多战友流血的案例,才深刻体会到防护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民警执法执勤活动中的装备问题。过去出警民警都嫌头盔重、防刺服重,找种种借口不穿戴装备、不使用执法记录仪。针对这种情况,所里制定严格的制度:不管什么情况,接处警民警必须穿防刺服、戴头盔、佩带执法记录仪,信息研判室民警不定期抽查,对不穿、不戴的民警实行“曝光制”,一经发现,大会小会上要点名批评、所内网站上要通报批评,外加适当的经济处罚。虽说“罚”得不多,十元钱,可是大家都是要面子的人,誰也不想触碰那条“高压线”,毕竟不是啥光彩的事。久而久之,民警也就习惯了,渐渐地也感觉到:全副武装出警安全感提高了,震慑力提高了,控制力提高了,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山东省威海市公安局龙山派出所 葛云峰:职业防护,必须重视抓落实
为了做好职业防护,我们这里要求民警处警时一定要带齐单警装备,处警时要有风险意识,始终怀有“+1”的理念。
在日常处警执法警务工作中,我们主要靠催泪喷射器,使用它有助于迅速掌控局面。一般来说,催泪喷射器能对付的警情都不算太严重,现在我们派出所每天交接班时都是把枪弹交接给值班民警。如果遭遇犯罪嫌疑人正在实施暴力犯罪,必须使用枪支制伏处置。毕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我们的职责。
某地民警小A:请随身携带“风控体系”
岁末年初,本是全家团聚欢乐的日子,可是,又传来了河北一名年仅30岁的民警在抓捕时被刺伤最终光荣牺牲的噩耗。在唏嘘叹惋的同时,一线民警安全保护问题也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作为十多年来一直战斗在一线的民警,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请随身携带“风控体系”!
所谓风控,即风险防控。这个词本是经济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但对我们基层民警来说,同样适用,而且须臾不可离开自己。
众所周知,工作需要,我们时刻面临危险。这种危险,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既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源自内心深处;它既可以来自于线下,也可以来自于网上。这种危险,轻则伤痕累累,重则有性命之虞。
我所说的风控体系,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所谓硬件就是各类武器装备,软件就是心理上的预防。
硬件不必说,我们大多数单位可能都已经配置,但是前提是我们必须会熟练运用。单位给我们配置的“七小件”,我们应该都能够熟练掌握,关键时刻敢用会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日常加强培训和学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学习培训。不但要学习培训武器警械的使用方法,还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在法律政策层面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哪种情况下绝对禁止使用,并熟练掌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另外,我们还需要学习沟通交流技巧。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一句话也也可以让人跳。”尤其是面对可能对对方的利益造成重大影响时,人性之恶就有可能被激发出来,我们将处在万分危险的境地。
在执行抓捕任务时,我们尤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到一角,就要想到背后隐藏的巨大冰山。这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点,就要联想到它的相关面、相关人、相关事。特别是注意观察当事人的眼神和动作,尤其是手部动作,做到有备无患。同时,耳朵和鼻子要高度警惕,一旦有异常声响和异常味道,要迅速及时作出判断及反应。
另外,我们还要关心时政,研究目前的社会状况,对经济政治形势可能影响到的情况,作出提前预估和判断,分析当前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麻烦。同时,我们还要多读书多看报,浏览新闻,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先進经验。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我们还需注意和队友随时沟通,培养默契。
既然选择了警察,我们别无选择,必须随身携带“风控体系”。所谓随身携带,就要无时无刻不把安全这根弦带在身上,放在心上。毕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我们的职责。
主持人:在寻求和加强各种防护之前,需要派出所民警对自身职业做一次全面的“透析”:既要领会其职责的重要性,也要了解其面临的风险。只有掌握了这些,防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毕竟每次处置的警情不同,防护的重点也要随之调整。针对上面民警提出的一些单警装备尚需改进的部分,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结合一线实战需要进行更新换代。这样,才能为派出所民警的生命安全多增加一份“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