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存在诸多利益汇合点,对接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欧盟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中欧互连互通;对接中国进口需求与欧盟中小企业出口能力,有利于解决欧盟严重的失业问题;对接中国的产能与欧盟的技术,有利于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同时,对接“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也面临制度性安排缺乏、投资贸易壁垒较多、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实现“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有效对接需要构建多层次对接机制、确立优先对接领域、培育产业合作对接标准、打造投融资对接平台。
关键词:一带一路容克计划投资贸易企业“走出去”
作者简介:
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处长、副研究员。
前言
2015年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双方决定推进“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容克计划”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于2014年11月公布的欧洲投资计划,将通过新设立总额210亿欧元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在2015—2017年期间推出包括私营部门在内的约3150亿欧元的投资,旨在促进基础设施和研发创新等领域的投资,推动欧盟经济实现强劲复苏。对接“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有利于畅通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释放亚欧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中欧建立更深入、更广泛的经济关系提供良好的平台,为中欧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将重点分析“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利益汇合点,寻求“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最大公约数,阐述“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相关建议。
一、“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利益汇合点
(一)对接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欧盟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中欧互连互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将推进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欧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2015年,中国在欧洲基础建设领域的投资比在美国高出3倍。2016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额126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中国的高铁设备与欧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条件最为成熟。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容克计划”的重点领域。根据欧盟工作组2014年12月发布的报告,“容克计划”在欧洲有2000个潜在投资项目、价值1.3万亿欧元的投资额,可在未来3年进行投资的总计价值为5000亿欧元,其中涉及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额接近30%。“容克计划”中适合对接的交通基建领域项目包括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欧大陆桥等。以2013年达成协议的泛欧交通网络(TEN-T)为例,该计划旨在把欧洲现有相互分割的公路、铁路、机场与运河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到2030年建成统一的交通运输体系。
对接“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有利于形成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三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改善区域内的整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状况和营商环境,缓解交通基础设施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等问题,有效连接中亚、西亚、东欧、中欧等地区,打通亚欧大陆长期封闭的状态,打造互联互通的亚欧大陆。未来中欧可以建造三条从中国到欧洲的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网。一是西通道,由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到达俄罗斯、土耳其、波兰、德国等欧洲各国。二是中通道,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出境,途经蒙古国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通达欧洲各国。三是东通道,由内蒙古满洲里(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出境,接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通达欧洲各国。
欧盟将成为“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重要获益者,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可为欧盟节省交通方面的开支,尤其是中欧货运班列。中欧班列运输距离东西长1.3万余公里,连通5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将中国的重庆、成都、郑州和无锡等城市与欧洲的杜伊斯堡、马德里、罗兹甚至伦敦连接起来。《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运量稳定、便捷高效、安全畅通的中欧班列综合服务体系,中欧班列年开行5000列左右。近几年,中欧班列实现爆发式增长,自2011年3月19日开出第一列中欧班列,到2017年9月6日,中欧班列已经突破5000列,中国稳定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已达33个,到达欧洲12个国家的33个城市。中欧班列以其高效的速度和低廉的价格成为越来越多客商的选择,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重要的物流通道。
2015年,中欧双方同意建立一个互联互通平台,协调双方的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平台有利于推动中欧在基础设施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有利于促进联接中国与欧盟之间区域并使中国能更多地参与在欧盟以及欧盟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示,互联互通平台可以集聚企业的专业和实力,实现中欧力量的联合,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未来,中欧双方尽快推进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围绕“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加强对接,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协同效应。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的互联互通合作项目,完全可以纳入中欧基础设施合作的大框架,不仅有利于中东欧加快发展,实现欧洲东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也将有力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东欧国家约占1/4,是全球新兴市场的重要板块。中东欧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门户,但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一些国家在资金、施工等方面遇到瓶颈。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捷克《權利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所写道:“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以及中欧不断加强战略对接,为‘16+1合作汇聚了更为蓬勃的动力,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波兰议会前议员、知名政论家彼得·卡济诺夫斯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让中东欧同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16+1合作”将为“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二)对接中国进口需求与欧盟中小企业出口能力,有利于解决欧盟严重的失业问题
近些年,欧盟一直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希腊、西班牙的失业率在20%左右,法国和意大利的失业率在10%以上,欧盟年轻人失业率为18%。2017年6月,欧盟失业率为7.6%。“容克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不增加公共债务的情况下,推动就业的增长。
贸易是中国和欧盟间互动最频繁的领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欧货物贸易增长尤为迅速,在2016年达到5150亿欧元(2001年为1130亿欧元)。
2016年中欧货物贸易数据来自EU Directorate-General for Trade(2017),‘European Union,Trade in goods with China,http://trade.ec.europa.eu/doclib/docs/2006/september/tradoc_113366.pdf.。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6年,欧盟进口总额的20.2%来自于中国(14.5%来自于美国),中国进口总额的13.1%来自于欧盟。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16年,欧盟对中国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7%(对美国出口占20.8%),而中国对欧盟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6.1%(美国占18.2%)。
近些年,中国—欧盟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据欧盟统计,2015年,欧盟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60亿欧元,占欧盟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4%;从中国进口257亿欧元,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3.9%,顺差103亿欧元,比2014年的服务贸易顺差增加41亿欧元,增幅为66.1%。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10—2015年,欧盟服务贸易额连续6年平稳快速增长,增幅是同期货物贸易额的近两倍,其中,出口额从5695亿欧元增长至8112亿欧元,增幅达42%。2015年,欧盟服务贸易顺差1507亿欧元,主要来源于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顺差589亿欧元)以及金融服务(顺差423亿欧元)。2015年,中国是欧盟服务贸易出口第三大目的地(占总出口的4%),与美国(26%)和瑞士(占14%)还有巨大差距,未来增长潜力巨大。2016年,欧盟向中国出口了380亿欧元的服务,而中国向欧盟出口了270亿欧元的服务。
对接中国进口需求与欧盟中小企业出口能力将扩大和深化中欧经贸合作,有利于欧盟中小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增加就业,助力“容克计划”实现就业目标。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将有超过5亿人次出境访问旅游。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投资促进署署长华珮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给德国带来了巨大商机,渝新欧、义新欧等中欧班列使跨国货运更加便捷,让远程运输对保鲜和储藏要求十分严格的蔬果生鲜类产品成为可能,这些中欧班列可以让更多的欧洲食品进入中国厨房。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双赢的典型案例。经过中远海运在希腊的深耕经营,比雷埃夫斯港正在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从合作时的第93位大幅提升至2016年底的第38位,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接“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将连通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有利于挖掘亚欧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重新塑造中欧地理经济,创新中欧合作范式,为欧盟中小企业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创造更多商机,为欧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三)对接中国的产能与欧盟的技术,有利于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始终面临复苏乏力的局面,其中出口放缓是主要原因。中国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欧盟拥有先进的技术,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开拓第三市场,中欧可获得新的增长动力。2016年7月18日,欧盟中国贸易协会主席傅仲森在第六届中欧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中欧可通过双边合作并利用“一带一路”探索第三方市场。
一方面,欧盟拥有高端技术,中国制造能力及高端技术市场化能力非常强,两者结合能赢得更大市场。2015年6月30日,中法两国签署了《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中法在第三方合作领域达成共识。法国核能技术世界最优,80%电能是核能,而中国在建核电站占世界的37%,具有成熟的建设、管理经验。中法合作开拓第三方核电市场,可谓完美组合:当性价比最高的中国核电装备,装上技术最优最安全的法国“核芯”时,赢得了英国的核电市场,实现从“双赢”到“三赢”的转变。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拥有处在世界中端的工业生产线和装备制造水平。在这方面,法国等欧盟成员国处于高端水平,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有利于促进全球产业链首尾相连,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对于中国,意味着存量资产得到盘活,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对于法国,意味着更多的出口与就业;对第三方市场而言,则意味着获得更高性价比的装备与工业生产线,满足自身工业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桥梁角色日益凸显。2015年6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表示,开辟合作新天地,将“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有效对接,推动互联互通和经济增长,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欧工商峰会时也指出,中欧双方可以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在第三方合作上取得突破;在与比利时首相米歇尔会谈时同样表示,中方鼓励两国在非洲及其他地区开展三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推进当地工业化进程。对于中方的倡议,各方也积极响应。比利时首相米歇尔明确表示,比利时愿成为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重要门户,愿同中方利用各自优势,大力推动比中非、欧中非三方合作,实现互利多赢。2016年,中德双方提出,将促进两国企业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面向第三方市场的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对接“一带一路”和“容克计划”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把中国和欧盟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较低价格、较高质量满足发展中国家需求,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和欧盟扩大出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和“容克計划”的对接,中国和欧盟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将会迎来更多的机遇。最持久的合作往往是各取所需的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就是这样一种合作,会产生1+1+1>3的效果:联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产能和第三方合作,将会调动更大范围的全球力量,甚至有可能成为化解世界经济颓势的钥匙。例如,华为公司在4G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优势,与葡萄牙电讯运营商合作,开拓了巴西电讯市场。
二、“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尚未达成
目前,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投资关系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多边框架。相反,几乎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与中国签订了双边投资条约。这些条约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达成的,目的是将外商直接投资引入中国,并保护外国企业的合法经营。这些双边协议在不同成员国间存在差异。自2009年《欧洲联盟运作条约》(里斯本条约)生效以来,对投资的权限已从成员国转移到欧盟,由于在现有的国家内部投资条例和政策上存在分歧,执行这一条约的过程复杂且缓慢。
在2013年11月举行的第16届中欧峰会上,双方同意启动关于投资的双边协议(通常也被称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以取代成员国和中国之间的现有投资条约,最终目标是在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已签署的投资保护协定基础上,达成一个更高水平、涵盖投资保护和市场准入的协定。迄今为止的谈判已经就不歧视原则、改善监管环境以保护投资者的必要性以及制定劳工和环境标准的必要性达成了一致。但谈判还存在一些需要双方解决的问题,双方尚未就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重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特别是在市场准入方面,双方都认为这是最困难的问题。
中欧之间的投资与中欧之间的贸易状况严重不匹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投资协定。与中欧之间每年超过5000亿美元的贸易规模相比,目前中欧双边投资水平还是非常低的。2015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存量达到1680亿欧元(包括香港则为2880亿欧元),中国大陆对欧盟的投资存量为350亿欧元(包括香港为1150亿欧元)。而同期欧盟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6万亿欧元,吸引美国直接投资存量为2.4万亿欧元。
欧盟统计局:‘The EU continues to be a net investor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Eurostat News Release,12 January 2017.因此,中欧相互投资潜力巨大,中欧之间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是互补性和合作性非常强的,中欧投资协定达成有利于促进中欧投资合作。
(二)中欧双方存在较多的贸易壁垒
长期以来,贸易壁垒问题一直阻碍中欧经贸往来。尽管贸易是中欧定期峰会和工作组议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在2008年以来举行的年度高级别经济和贸易对话中均有涉及。例如,在2016年4月经济和贸易工作组会议上,四个技术工作组重点关注贸易领域中货物、服务、贸易技术壁垒以及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方面的市场准入问题。但是,目前中欧之间尚未形成正式的双边贸易安排。
中欧贸易争端的主要焦点之一是倾销和反倾销,中国一直是欧盟反倾销的重点。2011年,欧盟首次对中国出口的铜版纸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开始了对华“双反”的贸易制裁。2013年,欧盟对中国光伏玻璃征收17.1%至42.1%的临时反倾销税,到2015年8月税率已升至75.4%的历史高位。2017年2月28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厚钢板产品作出反倾销调查终裁,决定对上述产品实施为期5年的反倾销措施,反倾销税率为65.1%~73.7%。与此同时,欧盟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开始向知识产权、低碳环保、劳工标准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领域延伸,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边合作的不确定性。受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和合作机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现存的中欧贸易壁垒在短时间内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欧盟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也是2015年至2016年底议程上的重大项目。中国政府强调,《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十五条是一个“日落条款”,根据《议定书》第十五条(d)款,2016年12月以后,采取第三方替代国价格作为倾销行为判断的做法必须中止。然而,欧盟内部对此存在分歧。这个问题已经被中国提交给WTO的争议解决机制。
(三)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
英国被视为欧盟内主张贸易、投资自由化最为积极的国家,所以不少中国企业将英国作为在整个欧洲的生产基地,将伦敦作为“进入欧洲的通道”。英国脱欧增加了“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不确定性。英国脱欧导致整个国家陷入未知经济影响的漩涡,或将在未来10年造成5000亿~15000亿欧元的代价;还开启了未知政治影响的时代,使得人们愈发质疑欧盟的未来。英国脱欧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但折射出欧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导致部分国家萌生退意。英国脱欧暴露了欧盟高福利制度危机,欧盟成员国高福利制度带来的诸多社会负面影响逐渐成为拖累欧盟的包袱。英国脱欧还暴露了欧盟安全危机,近年来欧洲频频遭遇恐怖袭击,特别是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令世界为之震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情绪抬头。同时,欧盟各成员国在与中国合作时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德法为首的老成员国家,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对中国企业在欧合作项目心存“戒备”,倾向于使用知识产权和劳工标准等手段来设置障碍;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新成员国则希望借助中国的资金优势和制造能力来发展本国经济,并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资企业投资。欧盟成员国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难度。
三、“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相关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对接机制
中欧双方应充分考虑“一带一路”和“容克计划”的各自诉求,加强双边政策沟通,尽快制定“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实现两大战略高效对接,使双方合作迈向更大规模、更优结构和更高水平。中国和欧盟是全面战略伙伴,互为彼此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应加快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争取在2018年就文本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积极推进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对于欧盟的意义更大。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始终面临复苏乏力的局面,其中投资不足是主要原因。与危机前的峰值相比,2013年欧盟的投资活动下降了15%(约合4300亿欧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容克主席在就任后不久就提出了“容克计划”。中国正在由资本净流入国转向资本净输出国,2016年我國境内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国际著名律师事务所贝克·麦肯思(le cabinet Baker et McKenzie)公布的最新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继续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大举投资,而且中国在欧洲市场投资超过美国对欧洲的投资,达到230亿美元。
尽早签订中欧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有助于释放中欧贸易与投资的巨大潜力,助推欧盟经济早日复苏。2016年9月1日,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在中国欧盟商会《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6/2017》的发布会上表示,希望中欧双方可以在2017年完成包含市场开放、全面互惠对等内容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磋商。同时,中国和欧盟应加强提前谋划,尽早研究建立中欧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促进双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进一步提高双方经贸合作水平,推动双方经济优势互补,使双方产业界和消费者广泛获益,造福中欧人民。
(二)确立优先对接领域
当前,中欧双方战略契合度越来越高,《中欧合作2020 战略规划》覆盖100 多个合作领域。未来,中欧可把基础设施、金融、研发等领域作为“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的优先领域。鼓励经济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中资企业参与欧盟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欧互联互通新格局。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推动双边金融合作迈上新台阶。加强技术创新合作,深化在智能制造、航天航空、清洁能源、气候变化、核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发挥中欧经济结构互补性的优势,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为切入点,以装备制造项目为主轴,创造条件扎实推进重点对接项目,加快建设新欧亚大陆桥、中欧陆海快线、泛欧交通网络等项目建设。
(三)培育产能合作对接标准
对于欧盟来说,正经历欧债危机后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迫切希望通过向东开放、借助中国力量推动老旧基础设施改造、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对于中国而言,欧盟拥有巨大的市场优势,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想场所。中欧双方应积极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新工业法国”等战略的深度对接,培育利益共享的中欧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2016年9月10日,中国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就《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年中欧工业品与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磋商机制标准化工作组会议等有关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还共同探讨了落实合作协议的行动计划。标准作为扩大产能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进经济贸易往来、构建利益共享价值链的技术基础和技术规则,在中欧合作中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有利于形成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格局。未来,中欧应在标准互认、国际标准化合作、人员与信息交流、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中欧价值链合作迈上新台阶。
(四)打造投融资对接平台
中欧双方应继续推进中欧金融合作,打造投融资对接平台,为“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目前,欧洲主要金融城市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苏黎世都在积极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从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人民币清算行、扩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再到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欧盟成员国纷纷加入亚投行、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员,中欧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亮点频出。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为了推进和深化与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中国频频推出一些新举措,积极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规模、设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丝路基金。这些金融合作的新举措不仅有利于沿线国家的金融货币稳定,还能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资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容克计划”赋予了中国加强对欧投资的制度性渠道,特别是通过该框架下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所赋予第三方参与计划的机制渠道。根据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章程,第三方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战略基金、共同投资项目和投资平台等方式参与。无论哪种形式的参与都会减少欧盟对华疑虑,也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了解欧洲法律、法规,推动中国企业进一步投资欧洲,客观上有利于实现中欧经贸关系朝着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双方利益的进一步交融。2015—2017年,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将向长期性项目投入3150亿欧元(3610亿美元),并为中小企业和中型企业提供融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已延期至2020年,并扩大到5000亿欧元。因此,中欧双方尽快设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增进双方投融资合作。中欧还应增强货币互换机制和在欧人民币清算行的作用,健全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制度,让金融合作成为双方利益融合的牢固纽带。中国可利用欧盟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欧盟也可利用离岸人民币中心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同时,欧盟金融市场凭借其金融深度和服务经验可以在“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中扮演关键的角色,确保“一带一路”不仅能够实现其潜力,还能对中国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金融稳定以及可持续增长做出贡献。欧洲的金融机构擅长从事长期性、高风险项目的投资,且具备相应的风险规避体系,欧洲的私人债权人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结论
“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有利于促进中欧互连互通、畅通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解决欧盟严重的失业问题、推动中欧双方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为中欧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需要解决制度性安排缺乏、投资贸易壁垒、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等一系列挑战。实现“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有效对接需要构建多层次对接机制、确立优先对接领域、培育产业合作对接标准、打造投融资对接平台。目前,“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都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扩展,未来可针对欧盟成员国不同的国情和特点进行分类研究,同时采用更多的企业数据从微观层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帕拉格·康纳[美]:《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2.陈文玲:《中国与世界:以中国视角解析国际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
3.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2015年3月28日。
4.韩立群:《对“一带一路”倡议风险的再思考》,《世界知识》2016年第16期。
5.何立峰:《“一带一路”倡议给各国媒体提出一道考题》,《中国产经》2016年第8期。
6.胡鞍钢:《“一带一路”战略和央企的海外发展》,《军工文化》2015年第7期。
7.李鋒:《“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景展望》,《中国财政》2017年第12期。
8.龙永图:《“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特点》,《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5期。
9.仇华飞:《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性、阶段性与机制性》,人民网,2016年7月25日。
10.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1.《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新华网,2017年5月14日。
12.曾培炎:《“一带一路”:全球共同需要人类共同梦想》,《求是》2015年第5期。
13.郑永年:《丝绸之路与全球经济再平衡》,《联合早报》2015年1月6日。
14.Van der Putten,F-P.,Seaman,J.,Huotari,M.,Ekman,A.and Otero-Iglesias,M.(eds)(2016),‘Europe and Chinas New Silk Roads,European Think-Tank Network of China Report,December 2016,The Hague.https://www.clingendael.nl/publication/europe-and-chinas-new-silk-roads。
15.Summers,T.2016),‘Chinas“New Silk Roads”:sub-national regions and networks of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Third World Quarterly,37(9):pp.1628-1643。
责任编辑:沈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