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奇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家风家教方面也堪称一代典范。毛泽东的家风,是其教育家人严于律己、勇于奉献、乐于助人、不搞特殊化、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良好作风,也是为人所称道的平民作风。
一
1950年11月25日,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前线不幸壮烈牺牲。接到志愿军司令部的报告后,周恩来考虑当时毛泽东身体不太好,怕这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会使他的健康雪上加霜,就压下来没有告诉他。直到1951年1月2日,在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毛泽东的身体也已经康复之后,周恩来才将志愿军司令部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电报送给毛泽东。
当时担任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的叶子龙先看到了这封电报,他的心情十分悲痛,也担心毛泽东无法承受这个沉重的打击。他拿着电报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默默地将电报递给正在沙发上看报纸的毛泽东。毛泽东接过电报,办公室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起来,那份简短的电报他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一言不发,脸色也变得非常难看。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抬起头,双手颤抖着从茶几上的烟盒里抽出一支烟点上,眼睛变得湿润了,可他忍着没有哭出来,只是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向叶子龙摆了摆手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唉,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一个多月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回北京汇报朝鲜战局,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内疚地作了检讨。毛泽东听罢,沉默了一会儿,对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戰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你要回去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毛泽东对毛岸英要求十分严格。毛岸英8岁时就跟着母亲杨开慧被关进国民党的牢房。母亲牺牲后,他和两个弟弟在上海饱尝了艰辛磨难。1936年夏天,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他被送到苏联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参加了苏联红军,跟随部队攻到柏林。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这时父子已分别了19年。见面后,毛泽东马上让儿子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后来又让他参加西北农村的土地改革工作队。北平和平解放后,毛岸英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首批进入北平,负责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炸药等,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危险性很大的工作,毛泽东却没有阻止。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艰难繁重,毛泽东又让毛岸英到工厂一线,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这里的工人都很喜欢、很信任这个年轻的书记,却没有人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毛岸英立即提出参加志愿军的要求,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当时,毛泽东身边有工作人员曾劝说,岸英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已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5位亲人。可是却被毛泽东断然拒绝。
多年后,毛泽东向自己青年时代的好友周士钊谈起为什么要送毛岸英上前线,他说:“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毛泽东逝世后,人们在清点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箱子里有几件毛岸英的遗物:一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和一双灰色沙袜。这几件东西,毛泽东整整保存了26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毛泽东对爱子无尽思念的寄托。
二
“人不以规矩则废”。讲规矩,守纪律,是毛泽东在亲情面前的选择。他曾经向要进京的亲友捎过话: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讲他的三条交往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1949年8月10日,正忙于筹备新中国开国事宜的毛泽东抽空给远在长沙的一位亲戚写了这样一封信:“杨开智先生: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毛泽东”。
信中提到的杨开智,是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来回湖南工作。早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曾得到过杨开智一家的掩护和帮助。杨开慧牺牲后,是杨开智的夫人李崇德将毛岸英三兄弟平安地护送到上海,交给了党组织。杨开智的女儿杨展(信中的展儿)也很早就参加革命,1941年在晋察冀边区英勇牺牲。
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杨开智又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到北京工作。这一请求却被毛泽东严词拒绝了。毛泽东在写给杨开智的回信中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同时,毛泽东还给当时的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后来,杨开智也领悟了毛泽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的教诲,根据自己的专长,安心留在了湖南的农业部门工作,直到退休。
湖南毛泽东遗物馆陈列有一封毛泽东回绝外婆家15个人请求照顾的信件,这封请求在入学、工作等方面得到照顾的书信转交到毛泽东手里,他在信的页眉批示了一行字:“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说话的。”简单的一句“人们会说话的”饱含着毛泽东是“人民的主席”的深情,道出了毛泽东不为“少数亲友谋利”的清廉作风。
毛泽东常常批评教育身边的人,不要因为身份原因,就自以为特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祖父老家一些姓文的亲戚和朋友,纷纷到北京看望毛泽东。可有些人回到老家后,就以为和毛主席攀上了关系,在乡亲们面前牛气哄哄,甚至以特殊身份自居,不服从管理。毛泽东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专门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的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