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光:我和黎明的二十年

2018-09-10 13:07许梦醒
中国工人 2018年2期
关键词:洪家滚轮黎明

许梦醒

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洪家光凭借研发《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领奖当天,洪家光一身印有“中国航发”四个红字的工装在会场内格外显眼。一位同来领奖的学者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你是一线工人?”

洪家光自豪地回答:“对,我来自沈阳黎明,是制造飞机发动机的。”

对方惊讶得瞪圆了眼睛,向他竖起大拇指:“我可算是见到‘宝贝了!”

作为今年获得此奖项的两位一线产业工人之一,洪家光内心的骄傲与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我给产业工人争气了,也给公司争气了!”

为见到这位炽手可热的工人之星,1月21日,赶上沈阳最冷的季节,《中国工人》记者走进沈阳黎明。

在这里,记者有了更多发现。

从19岁到39岁,洪家光的芳华与沈阳黎明深深烙印在了一起。他在这片沃土中成长、成才,用一项项技术创新成果诠释着一线产业工人的工匠力量。

高手

洪家光此次获奖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此项技术上对我国进行封锁。突破叶片加工工艺装备——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迫在眉睫。

从1998年入厂开始,洪家光就和金刚石滚轮较上了劲。

当时,金刚石滚轮加工技术在厂里属于“独苗工种”,只有老师傅刘永祥掌握。作为厂里的年轻工人,洪家光根本没有上手的机会,但他用心观察师傅的操作手法,边看边记录,边记录边思考。

2002年公司下达了加工金刚石滚轮的紧急任务。那时刘师傅恰巧生病了,洪家光主动请缨,获得了第一次珍贵的实操机会。

起初,洪家光信心满满,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经过十几个小时奋战出的产品,居然没有一个尺寸是合格的。洪家光的倔脾气。下冒了出来,连续10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尝试不断改善加工方法。就这样,他把别人看来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技术,在短暫的10天内就攻破了。

这项技术创新使金刚石滚轮阴腔精度提升至0.003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为他后来的航空发动机口十片加工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洪家光所在的工装制造厂,每年负责加工的产品多达4000多件,是公司生产产品种类最多、工艺最复杂的分厂之一。

走进车间,记者发现,洪家光不仅有一台与他人相比略新的普通机床,还有一台数控机床。“技术好的人才能用新一点的机床。”他的工友介绍说,“洪家光的数控技术可是自学的呢!”2002年到2007年,洪家光自学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成为厂里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双料高级技师。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动机制造技术也更加趋于高、精、尖。为此,沈阳黎明一直倡导一线工人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逐步消灭“独苗工种”,2017年,公司更是把“一专多能”变为员工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洪家光这样的双料技师带领下,企业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一专多能人才。工人的收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年轻工人更爱学技术了。

成长

2007年是洪家光记忆最深的一年。

那一年,他在“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辽宁省选拔赛中落选了。车工组第四名的成绩让洪家光无缘全国大赛舞台,成为他至今回忆起来最伤心的事儿。

也是那一年,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杨建华凭借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捧回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当年,前来听杨建华事迹报告会的人挤满了沈阳市文化宫,洪家光也是其中一位。“工人也可以获得这么高的奖!”坐在台下,洪家光觉得这个奖离自己好远,但一线工人的技术创新之路却离自己很近。也就是从那时起,洪家光学技术的心更坚定了。

为了备战全国技能大赛,洪家光把每一次零件加工都当成比赛现场,全神贯注地投入,从每一个加工步骤开始,时刻训练自己适应紧张情绪,更在加工操作速度和产品精度上毫不放松。

坚持一天容易,坚持一年很难,而洪家光坚持了四年。

2011年,洪家光在“振兴杯”比赛中获得冠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今,在中国航发黎明公司,技术大赛早已成为一线工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上升通道,在2017年公司技能大赛中,全公司6000多名一线工人,就有3000多人报名参加比赛。

公司每两年举办一届技能比武大赛,至今已经连续开展八届,利用每个人的竞胜心和成就感,充分调动公司员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在技能比赛的激励机制上,连续3届获得同一工种冠军的职工,公司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前几年有“三冠王”曾获得公司奖励的一辆小轿车,去年的“三冠王”获得了6万元奖金。

洪家光不仅是公司2005年技能大赛冠军,2009年,他还被公司授予首席技师称号。为加快技能人才成长,公司建立人才成长阶梯,并享受对等待遇。

当然,享受待遇的同时也要接受公司严格的考核,从学历、生产业绩、创新成果、创新项目等方面考核,其所带徒弟的工作业绩也直接与师傅的考核成绩挂钩,年终公司内同级专家还要进行大排名,排在末尾的人要被降级。

目前,公司有包括洪家光在内的公司首席技师12人,“当了首席技师,工友们都看着我呢,不创新不行啊。”洪家光说。

初心

洪家光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选择上了黎明技校。因为家离得远,每天都要乘火车再转汽车,往返4个小时。和他一起的同学有的在车上睡觉,有的打牌,而他则喜欢在车上看书。3年里,他坚持自学了4本专业技术书,把绿皮火车变成了他的“移动图书馆”。

1998年,洪家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航发黎明公司。当时正值企业的困难时期,不少技术工人都选择了离开。洪家光心里也犹豫过,直到他在厂里的劳模墙上看到了全国劳动模范孟宪新的名字。“一线工人也可以有出彩人生。”洪家光内心的小火苗一下被点燃了。

即使在困难时期,公司仍极其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1999年初,公司实施“双百工程”,选出企业内优秀的100位技能人才、100位技术人才,享受总经理颁发的200元至800元不等的高级技术津贴。孟宪新正是其中一位,因为技术过硬,大家都叫他孟大拿。

为了拜师,洪家光对孟师傅软磨硬泡,连续数天,他都跑到孟师傅那里,当他助手,帮他干活。

孟师傅问他:“学技术要持之以恒,你能坚持吗?”

“师傅,看我行动吧!”洪家光响亮地回答着,向师傅深深鞠了一躬。

十几年来,洪家光共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技术难题。在学技术的路上,洪家光一直执着坚持,他说,“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做,而是坚持了、努力了才能接近梦想,实现梦想。”

传承

如今,走在沈阳街头,不论是地铁还是街道,总能看到身着印有“中国航发”工装的工人,周围人也总会对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现在,沈阳市民都知道黎明的工人工资高、待遇好,这里的工人不得了。

《中国工人》记者了解到,目前沈阳黎明一线工人的基本工资在4000元至5000元,在沈阳算是中等收入水平。但只要肯学技术、搞创新,一线工人收入可在此基础上提高50%以上。过去几年,公司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鼓励职工摘牌技术攻关项目。在这里,只要能踏踏实实搞技术,工人月收入过万不是难事儿

让工人在收入上得实惠,才能让工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几年,公司狠抓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三驾马车”共同发展,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发掘、培养、选树、宣传一线工人中的典型人物,及时挖掘和培养劳模后备人选,为新入场员工制定培育计划。“在黎明,干哪一行都可以成才。”

如今,投身技术创新的一线職工多了,公司内的各项技术评选更加激烈,每年由公司评选出的10位公司劳模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公司已经成立的16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越来越多。

“现在当师傅不仅要懂技术,还要能把技术说出来。”作为省、市级“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洪家光已带徒弟13人,编写《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技能操作书,还录制了视频教材《车工技能操作绝技绝活》。

“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黎明,奉献给航空,让我倍感光荣。”和黎明风雨同舟二十年,洪家光对企业有太多说不出的“情”。从追求产品精度的极致,到追求人生创新的极致,如今,洪家光有了新的极致目标: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创新工作落实到位,把工匠的“接力棒”传递到更年轻的工人手中。

猜你喜欢
洪家滚轮黎明
黎明的沉思
黎明的沉思
风云三号E星——黎明星
洪家光磨削二十年
洪家光
黎明
1+1=150
控制棒驱动机构传动件耐磨性研究
光电传感器的新功能拓展
8分钟滚轮健身锻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