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亮
一、“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
1.文化是凝聚“一带一路”共同利益的“粘合剂”
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跨越国界、超越族群,同时又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历经2000多年的洗礼,在先人们的艰苦努力下,古丝绸之路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商业贸易,更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绸精神,成为相关国家的共同记忆和永恒财富。
2.文化是化解“一带一路”风险挑战的“润滑剂”
“一带一路”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伟大事业,需要沿线各国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求同存异、相向而行。虽然一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认识不同,行动步骤难以一致,一部分国家还存有疑虑。甚至有些国际舆论出现了质疑声,对“一带一路”的前景缺乏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从文化上找突破口,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创造条件,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3.文化是推进“一带一路”持久建设的“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在这场比马拉松还要唱的“一带一路”建设之路上,我们需要政治上的互信、经济上的互利、还需要文化上的互鉴。
二、高校舞蹈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拓展
1.量的拓展,高校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补充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作为高校舞蹈教师,不能单一的只会一个舞种,要结合所教授专业进行舞蹈专业拓展。
以“一带一路”文化政策为依托,建立好舞蹈专业素养,注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强化舞蹈关键技能所需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多种渠道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组织能力,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入新的舞蹈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2.质的深化,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再到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要将大学舞蹈课程进行创新和拓展。进行校本创新和拓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舞蹈的魅力。
要通过多种渠道带领学生经常参加与社区各类公益演出活动,不仅展示了学生上课所学的的课程成果,也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三、乐舞文化的发展历程
1.周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将“礼”、“乐”相互结合,把乐舞与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让人们通过乐舞的习演,使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行为规范完美的统一起来。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内容有六大舞、六小舞,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对于后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战国时期,民间乐舞的影响力超过日益僵化的旧雅乐,全面兴旺繁盛起来。《诗经》的产生为我们提供了周代乐舞著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诗经》之《风》、《雅》、《颂》三类,《国风》之民间乐舞,形式活泼,质朴清新,舞蹈擅长运用道具(羽、弓、簧等)舞者面容姣好,动作流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舞蹈的审美取向。《雅》、《颂》所反映的舞蹈,主要是歌颂统治阶级,属于正统舞蹈。除此之外,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创作的《楚辞》之《九歌》就是根据民间巫歌加工而成的祭祀歌舞辞。
2.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
乐舞“角抵百戏”广为流传。由于汉代政治宣传、统治阶级娱乐的需要,导致角抵百戲空前发展。其表演丰富多彩,有举援大木者,有曲折肢体者,有跳跃轻巧如猿猴者,有攀高宛如燕龙者,有舞巾舞袖者。同时汉乐舞与“角抵百戏”中其他技艺相结合渗透,使得汉乐舞具有记忆结合、记忆并重的特点,观赏性也有所增强。
3.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唐代乐舞体现了古代艺术的高度发展。首先,唐代首次出现以动作力度和风格特征来进行舞蹈分类,主要有软舞、健舞之分。这表明了唐人对乐舞的分类突破了传统的观念,更加突出了舞蹈动作的风格特点,侧重于舞蹈本体的表现。这种舞蹈分类,对于古代乐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乐舞新作唐代阵舞《破阵乐》是大型群舞,其性质属于武舞类,表现了大唐的国武皇威,体现了文武兼备的帝王思想。它是唐代变化较多,影响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延续周代“功成作乐”传统的乐舞,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唐代乐舞艺术的生命力。第三,唐代乐舞荟萃,其中《霓裳羽衣》是唐代乐舞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兼容并包的唐代宫廷燕乐。唐代燕乐是礼仪与乐舞的结合,主要用于娱乐欣赏,糅合了前代乐舞、民间俗乐和西域胡乐舞,兼有礼乐、娱乐、表演等多重功能。部伎乐舞是唐代燕乐的主要内容,如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汇集了这一时期的中原传统乐舞,西域胡乐舞之精粹。十部伎汇集了多国家、多民族的乐舞,象征开过定邦的丰功伟业。坐部伎和立部伎,主要体现本土乐舞文化,突出技艺水平和风格特点,主要是为帝王歌颂功德。宫廷燕乐是唐代乐舞民族性、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体现,可谓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中外乐舞文化交流频繁及乐舞汉化。自唐至盛唐,外国各地多向唐王朝进献乐舞。如:南诏王进献的《南诏奉圣乐》;古印度传入的《天竺伎》等。民族乐舞“踏歌”传到日本后,与日本的歌垣逐渐融合。古朝鲜吸收了大量的中国乐舞文化,学习流经中国的西域乐器,笛、箫,乐舞有“玄鹤”等。而外来乐舞的汉化表现在如原中亚一代的民间舞《柘枝舞》,唐初为健舞《柘枝》后经汉化成软舞《屈柘枝》,风格温文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