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喜东
摘 要: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林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主要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防治林业病虫害提供相关科学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4-0078-02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志码: B
1 林业病虫害的特点
1.1 常发性
当下林业病虫害发生越来越频繁,且林业受害面积日趋扩大,严重时,使林业病虫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1.2 偶发性
人们很难预测大面积暴发的林业病虫害,因此当林业病虫害暴发时,也难以采取有效控制与管理措施来予以解决,从而严重影响了林业建设与生产,造成较大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损失。
1.3 危险性
其扩散与蔓延速度非常快,一旦病虫害出现时,直接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威胁。
1.4 传播广
一般树木种植都比较集中,若发生病虫害时,通常规模较大,若林区中种植较单一物种,那么病虫害传播会更加迅速,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可想象。
1.5 进化快
尽管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所研制的各类杀虫剂,曾经有效地防治了林业病虫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病虫的抵抗力也随之增强,对之前用过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达不到理想效果,那么就需要更加强大的杀虫剂,这样才可对其起到有效的杀伤作用,從而形成恶性循环。
2 林业病虫害发生因素
2.1 林区结构较单一
传统的林业经济还是依靠木材生产,由于对速生、丰产的林木过于重视,大面积的人工林树木品种单一,造成结构单一的生态系统抵抗力较薄弱。所以在林区的生产中,若出现传染性相对较高的病虫害,无疑会导致相当区域的林区发生灾害,防治起来会有更大的困难。
2.2 滥用药剂
为了达到快速杀虫的目的,滥用一些药物制剂,这样就增强了病虫的抗药性,且对一些有益生物也会产生威胁与伤害,破坏了食物链,导致生态环境失衡。森林本身是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具有天然的抵御能力,但人为地破坏其生态结构,使生态环境失衡,后果将无法想象。
2.3 防治体系不够完善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受经济条件等相关因素限制,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相应的体制还不够健全,无疑加大了防治病虫害的难度。基础建设滞后、监测预报环节较薄弱,延长了从发现到采取措施的周期,导致病情蔓延速度加快。
3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营林防治
首先,要重视与加强育苗期防治,做好苗木的施肥管理,尽可能采用有机肥,保持苗圃的清洁,对杂草、林木枯萎落叶等进行定期清除。其次,提倡与强化造林防治,进行混交林建设,适地适树及选择能对抗病虫害的品种,并通过抚育管理来实现病虫害的防治。
3.2 生物防治
首先通过微生物防治法防治病虫害。许多林木昆虫体上携带的真菌、抗生菌等对一些虫害(天牛、马尾松毛虫)都有良好的防治效用,还有就是苏云金杆菌相关变种制剂,也能够防治多种林业病虫害。其次是利用病虫天敌防治病虫害。在生物防治过程中,天敌昆虫防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防治虫害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3.3 化学防治
首先预测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合理采取正确方法,以选用合适农药进行喷洒,即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如常用的灭虫剂爱福丁、锐劲特等[1],另外还有灭菌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其次可采取植物或土壤消毒方式来保护林木。但选用化学防治,会造成一些危害,因化学药剂中含有污染物,会对林木、植被及种植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基于此,应谨慎选择化学药剂,将污染降至最小。
3.4 物理防治
3.4.1 隔离法
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隔离法可防止与限制其传播与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目的。在病虫害发生地与被保护地间,建立一定宽度与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以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2]。
3.4.2 诱杀法
此法可利用害虫的某些趋性特征进行诱集捕杀,简便易行,经济高效。灯诱捕杀是利用大部分昆虫的趋光性特征进行捕杀。
3.4.3 涂白法
此法用石灰水作为涂白剂,均匀地涂抹在树干上,可有效避免害虫在树干上产卵。
3.5 建立完善的防治体制
要把握本地区林业生产特点,抓好对林木的检疫环节,避免各种危险性病虫传入当地,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相应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设,提高治病防病能力。
总之,当下林业病虫害发生频繁且越来越严重,因此要引起足够重视,加强监控与管理,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林木资源,同时满足林业生长需要。相关林业人员要做好平日里的检查工作,结合营林、生物、化学与物理等综合防治技术,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刘广文.关于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法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21)∶60.
[ 2 ] 张慧敏.试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园艺,2012(22)∶150.
(收稿日期:201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