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到2017年底,兰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产值达285.5亿元,比2015年底的234.56亿元增长了50.94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核心区土地产出率达到93 000元/亩①,示范区达到64 500元/亩,兰考平均土地产出率为28 500元/亩。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 922元,比2015年增长11.4%。兰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0 907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所在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6.8%。这是兰考县给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
据记者调研得知,兰考县建设国建农业科技园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建设原则,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引领,以集聚创新与知识产权资源,促进知识产权产出与应用,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强化知识产权创新链,扩大知识产权应用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使园区成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从搭建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资源与知识产权产出资源集聚,做好科研与知识产权产出资金政策保障,加大园区产业集聚知识产权集聚辐射能力建设力度四个方面,走出了一条知识产权助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新路子。
搭建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体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是科技发展的基石。
兰考县为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了由园区搭建平台、企业和科研院校联合研发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体系,为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打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英国洛桑研究所、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林业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等国内外一流科技机构的技术支持下,3年来,园区建设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河南省“星创天地”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涉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拥有省级科技特派员6人、法人特派员2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人才与创造创造基础条件保障。
三年来,园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254项(个),其中新技术89项、新品种136个、新设施29项(个),推广面积60万亩。申请专利169件(发明22件、实用新型89件、外观设计58件),已授权73件(发明7件、实用新型29件、外观设计37件)。通过高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和示范推广,促进了当地农产品品种换代升级,在生态循环种养、设施果蔬、林果等产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机械化装备等方面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充分发挥了科技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引进普薯32、济薯26、浙薯13、烟薯25等新品种,种植销售4万余亩;引进的众云20、玉兰香、西州蜜25等“兰考蜜瓜”,地理性标志已通过农业部认证,发展蜜瓜大棚3 826座,示范推广达到10 000亩。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3家,无公害农产品181种,认定绿色农产品基地36家,绿色产地24个,绿色产品38个,认证面积达到50.5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示范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其中,兰考天民种业有限公司研究培育了超级小麦兰考198等30多个品种。兰考198小麦新品种创下了亩产882公斤①的全国纪录。该产品2017年在江苏省等地区推广1 130多万亩,增产8.2亿公斤,新增社会效益17亿元。
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资源与知识产权产出资源集聚
3年来,为更好地实施人才战略,兰考县根据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资源与知识产权产出资源集聚的举措,强化6个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科技拔尖人才,充实基层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壮大园区科研力量;发挥各级科技特派员作用,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科技指导和服务;抓好园区内农民特别是科技骨干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科技人才队伍。二是推进科技开放合作。在现代种业、木制品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强国际国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市场化。三是搞好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将园区建设纳入地方科技发展计划,并作为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各有关部门与地方科技计划,以支持科技项目的形式向园区倾斜,在项目资金使用上优先予以考虑。四是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企业自身网络资源,建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点,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科技创新、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
同时,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需要,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兰考县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兰考县农业科技园区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兰考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支持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等多个省直厅局委也都结合部门实际,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金融等方面出台了支持兰考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多领域的试点建设,进行先行先试,形成了帮扶兰考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种优惠政策,在招商、土地、财税、投资、人事、研发、资金、法律等各方面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程服务,逐步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科技创新资源与知识产权产出资源集聚,能持续服务于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经过艰苦的努力,兰考农业科技园区从国际国内引进、培养2 000余高層次科技拔尖人才,基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并与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提高科研能力,聚集一大批科技创新资源与知识产权产出资源。
做好科研与知识产权产出资金与政策保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力保障,而资金是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产权产出和运营的血液。
为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兰考县采取财政投入,整合项目投入相结合的方式,3年来兰考县政府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5亿元,整合上级资金1 300万元,推动了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其中,2016年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河南天民种业公司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项目300万元;河南省2016年省产业集聚区科技研发服务平台专项支持河南天民种业公司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研究实验站项目100万元。2015—2106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下拨专项资金128万。这些经费主要用于科技研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与推广、技术研发平台、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建设等。引导园区企业加大投入,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得到了推广。为园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兰考县积极出台科技金融政策,鼓励各种资金向农业科技园投入。首先,县政府搭建投融资平台,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园区投资管理公司,加入省园区投资联盟,增强投融资和担保能力;其次,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县财政支农资金优先向园区倾斜,重点吸引企业、科研单位等各方面向园区投资,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企业、社会、个人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三,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园区建设。建立科技和金融经常性联系制度,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金融租赁等多种金融担保业务,在规定范围内采取灵活的贷款利率,量身打造金融产品,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切实推进银企合作共赢。3年来,园区建设累计实现各种紧紧机构支持金额28.46亿元。有力支持了园区科技与知识产权产出,为园区建设增加了强大的动力。
加大园区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建设力度
园区企业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建设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园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示范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关联企业进入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区现有涉农企业164家,发展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发展日光温室8 047座,增植桑养蚕面积5 000亩,发展食用菌大棚3 958座,发展莲藕17 800万亩,发展苹果及小杂果7.8万亩,瓜果3.2万亩,发展露地菜达到9.7万亩。
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土壤改良技术、“三节”安全生产技术、病虫害预警生态防控技术等。万亩可增产粮食117万公斤,单一技术示范区可增产3.17万公斤,带动了粮食大幅度增产和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快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大幅提高。园区培育的“兰考蜜瓜”“兰考红薯”“兰考花生”“兰考构树”“五好食品”产品销售网络辐射国内和国外市场。园区荣获“河南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国际农产品展览会金奖”“河南省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企业”等荣誉,并在北京设立兰考农业科技展览馆,影响深远。
强化辐射带动能力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促进了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转型升级,园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5家,营业收入5 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
园区各类合作社92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9家,省杰出(优秀)青年合作社6家,市级示范社17家。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50个,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4种、无公害基地认定14家,获省农业厅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2家。
三年来,培育出亩产1 000公斤以上玉米新品种5个,800~1 000公斤小麦新品种5个;建成了20万亩超级小麦、超级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带动了园区8万户,使37万农民人均增收1 000元,培育优质速生泡桐新品种3个,每年生产优质种苗80万株。
建成了标准化农林间作示范基地40万亩和超级小麦、玉米高产示范基地20万亩。建成标准化粮田15万亩,亩产吨半粮的高产高效攻关示范田5处,超级小麦繁育基地20万亩。实施农机深松整地试点作业面积5万亩,创建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进行粮食生产大面积优质高产高效创建、高产科研攻关、生产栽培技术配套组装。年繁育小麦良种1亿公斤,生产优质商品小麦1.3亿公斤,玉米2.58亿公斤。新发展“兰考蜜瓜”面积达到1万亩,瓜菜面积达到10万亩;发展优质红薯4万亩;小麦育种基地达到10万亩;优质花生种植发展到30万亩;新发展小杂果1万亩;莲藕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依托奥吉特公司生产褐菇,投资1.2亿元建成仪封、谷营两个出菇基地,建设标准化菇房120间,在三义寨、小宋、许河、谷营和桐乡街道建设五个工厂化菌棒制作基地,各类袋栽食用菌投料量达1 000万袋以上,食用菌生产投料量5万吨,年产值2.8亿元。
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包括面粉加工、生物制藥、冻干果蔬、食品加工、畜牧养殖等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其中以兰考神人助粉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专用面粉能力20万吨,产值5亿元。以金汇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公司,每年消耗原材料小麦、玉米20万吨,通过发酵工艺提取出的生产粮食贮存专用生物制剂多杀菌素年产200吨及一系列副产品,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菌尚农业和河南华蕈食用菌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产食用菌罐头系列及生产食用菌设备,年产值达5 000万元。以禾丰集团为代表的饲料加工公司,利用粮食加工的辅料生产畜牧饲料,年生产高科技核心预混饲料10万吨和高端教槽饲料20万吨,年产值20亿元。以正大集团、华润集团、花花牛集团、兰考县广春牧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养殖企业,年产值30亿元。
园区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高新技术的示范应用、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提高了园区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科技贡献率远远高于园区所在地的平均水平。超级小麦和高产玉米新品种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每年获增产效益200亿元,同时提高了当地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农林产品加工转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升级,提高了科技含量,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了30%~5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园区的建设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业发展、县域经济提速、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重大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