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法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的主体是农民,他们作为农业先进技术的最终接受者与采用者,看重的是农业技术是否为自身必要的、能否适应市场、能不能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应深入乡村、掌握农民的真实心理,根据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和方法,真正调动广大农民接受并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推广方法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3-0011-01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深入乡村、掌握农民的真实心理,根据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和方法,真正调动广大农民接受并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广大农民提供适合他们的农业新信息、新技术和新品种,真正把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 调查咨询,选择项目
农技推广的目的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是必须选择适合农民的农技项目,绝不能不顾农村和农民实际情况而直接选择农技项目。为此,在选择合适的农技项目时,要坚持传统的实地调查和咨询服务两条腿走路方式。实地调查指的是深入乡村、深入农户,进行座谈走访,了解农民农业生产的真正所需;咨询服务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农技微信群、农技QQ群、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网络调查,及时获取农民意见和建议。
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采取上述两个渠道,集思广益,归纳、总结出农民的真实需要,为农业推广项目的科学实施提供依据,真正使组织推广目标与农民个人要求有机地统一,让大多数农民在推广项目上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激发实施农技项目推广的热情和动力。
2 把握心理,诱导需要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不少地方还都是实行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一家一户,并无规模可言,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小。这也就养成了广大农民自给、守旧、从众、害怕风险的心理特点,他们大多喜欢立竿见影、能直接见到经济效益的农业项目和技术。
为此,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要在调查咨询的基础上,把握农民的心理特征,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诱导群众需要,使他们眼见为实,与农民面对面算好对比账,切切实实让群众体验和感受到农业先进技术带来的增产增收效果,逐步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
3 分清层次,确保推广
农民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较高一级的需求。即便是在同一个县,由于各个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层次。这就要求农技推广要提升思想认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搞好示范区建设,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等规划设计时,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到农民的不同需求层次,做到因乡施策、因村施策。对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镇、村,动员和组织农民进行土地集中流转,建立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模式,发展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实践证明,通过发展生长周期短、见效快、助农增产、增收成效显著的主导产业,使辖区农民接受和采用农技推广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主动参与度非常高;对发展滞后的乡村,农民渴望先对公共道路、生产设施进行改善,农技推广部门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农水等项目的实施,对水利设施、公共道路等进行整治和完善,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当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制定农业推广目标和项目时,产前及时发布农民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信息,产中要适时进行技术指导及配套服务,产后要快速发布农产品供求关系及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
4 转变职能,做好服务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由此也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出现了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涌现出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化依靠的是规模化生产经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就要求农技推广部门引导广大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推广人员要转变工作职能,改进农技推广方法,加強学习,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真正做到急农民之所急,为广大农民做好参谋。
(收稿日期:20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