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
摘 要:黑龙江每年进入5月份以来,水稻生产往往会遇到连续多雨寡照及低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增加了秧田管理难度。培育壮秧、适时插秧、全程强化管理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为此提出以下水稻插秧及本田管理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稻;苗床管理;插秧;本田管理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4-0053-02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B
1 苗床后期管理技术
不利天气条件会导致水稻秧苗根系发育不良、秧苗素质下降、抗病性降低等情况。如果棚内湿度过大,要积极预防秧苗青枯病、立枯病的发生,做好苗床管理工作。
1.1 水肥温度管理
为保证床土透气性,尽量少浇水,不干不浇水;在多雨寡照的天气下,白天坚持通风散湿,适宜在8:00 AM~3:00 PM进行通风;如果秧苗长得矮小细弱,补喷叶面肥,促进秧苗发育,3叶期后,若秧苗叶片褪绿发黄时,每100 m2苗床用磷酸二氢钾60~120 g,兑水100倍液叶面喷洒。
1.2 插秧“三带”技术
插秧前1~2 d,做好秧苗“三带”工作,一是带药,即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向苗床喷雾,预防潜叶蝇;二是带肥,即将磷酸二铵均匀撒到苗床上,少量喷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肥效;三是带生根粉,即喷施生根粉,提高秧苗素质,促进快速返青分蘖[1]。
1.3 苗期病害管控
1.3.1 青、立枯病防治
有立枯病发生的苗床,在发病初期用30%恶霉灵·甲霜灵水剂1.5 mL/667 m2,或用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1.5 g,兑水3 L浇灌。在使用恶·甲霜灵水剂喷施后要及时洗苗,防止药剂烧苗。
1.3.2 绵腐病防治
要控制苗床水分,提高地温。如果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药。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硫酸铜1 000倍液均匀喷施。另外,还可以撒施含量为15~25 kg/667 m2的草木灰,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 水稻插秧技术
2.1 插秧时间
当气温稳定通过13 ℃时开始插秧,做到不插6月秧。尽量做到“苗到不等地,时到不等苗”。高产插秧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
2.2 插秧规格
插秧密度因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秧苗素质、插秧时间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品种分蘖能力强、秧苗素质好、土壤肥力高,可适当稀植;反之,应适当密植。插秧规格为30 cm×14 cm,每穴3~4株。
3 本田管理技术
3.1 合理灌水
采取浅湿干间歇灌溉节水技术。插秧时池内保持“花达水”,插秧后保持苗高的2/3水层,当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进行撤水晒田7~10 d;水稻减数分裂期,若遇到17 ℃以下低温,可灌深达15~20 cm护胎水;其余时间要采取干湿交替,以湿为主的间歇灌溉,每次灌水4~5 cm,自然落干后再灌水,黄熟期停水。
3.2 科学施肥
施用优质农家肥需30~50 m3/hm2,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可合理施用化肥。一是施用氮肥,一般底肥用50%左右氮肥,在翻前或耙前施入,余下氮肥作追肥,如哈尔滨地区可于6月上旬追施蘖肥,用量为总肥量的20%~30%,7月中旬追施穗肥10%~20%,8月上旬追施粒肥10%~20%;二是施用磷肥,根据水稻对磷肥的吸收规律,在翻前或耙前作为一次性底肥全部施入,能促进水稻健壮和根系发达,增加水稻有效分蘖;三是施用钾肥,可分2次施入,作为基肥可随氮肥、磷肥施入50%,余下50%结合穗肥一并施入,钾肥能增强水稻抗逆性、增加水稻籽粒数和结实率。
3.3 化学除草
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可在插秧前3~7 d,用60%新马歇特1 000 mL/hm2,或用30%阿罗津600~750 mL/hm2防治。或在插秧后10~15 d,用30%阿罗津600~750 mL/hm2、10%草克星150~225 g/hm2,采取毒土法施药。
3.4 促早熟技术
3.4.1 应用硅肥
硅肥是水稻生长不可缺少的中量元素,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提高抗逆性,加速营养转化,促进成熟。
3.4.2 控制氮肥
在氮肥的使用上,要根据具体的天气状况及水稻长势,科学施用。植株健壮应少施,植株叶片深绿则不施,植株黄瘦要适当施用。同时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氮肥吸收。
3.4.3 提高水温
可通过扩大晒水池来增加灌溉水的光照增温面积,延长灌溉渠流程长度,增加提温时间;避免深井水直接灌溉,可采用长渠道覆膜增温技术来有效提高水温;井水灌溉提倡昼提夜灌,以增加井水温度。
3.5 病虫害防治
防治叶瘟或预防穗颈瘟,可用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4~0.7 kg/hm2兑水喷雾。还可以选用40%稻瘟灵、40%富士一号、25%米鲜胺乳油等药剂。水稻虫害以防治潜叶蝇和二化螟为主。在潜叶蝇发生期,可用10%吡虫啉兑水喷雾;防治二化螟可用18%杀虫双撒滴剂进行防治,田间保持5 cm水层5 d以上,防效可达90%。
参考文献:
[ 1 ] 张春岩.水稻本田管理技术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08):11.
(收稿日期:201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