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萍 马林
摘 要:油松是松科属常绿乔木,在青海省主要分布于西宁、民和、乐都、互助、化隆、循化、贵德、同仁、尖扎及门源等地。常团状分布于阳坡或半阳坡,组成小片纯林,近几年在西宁周边用油松作为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栽植了大面积的混交林。该树种的主要优点是耐旱、固土性能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强,是一个很好的水土保持及绿化树种。本试验主要研究对象为西堡镇、西两旗村当年采集的油松种子,用不同催芽方式处理油松种子,其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不经过催芽处理)种子发芽率最低,发芽周期较长;经过水浸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高、发芽周期较短;经过层积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发芽周期最短。
关键词:油松;催芽;发芽率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6-0107-02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文献标志码: B
1 油松的生长趋势及发展前景
青海省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2 200~4 500 m,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危机在加剧,严重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青海森林植被是江河的生态屏障、生态源和生命源,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维护江河安澜畅流、构建全国生态安全不可缺少的环节。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很难逆转和恢复,即使在人工条件下恢复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人工培育油松迫在眉睫。
油松的主要优点是耐旱、固土性能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强,是一个很好的水土保持及绿化树种。近年来,“天保”工程和重点公益林项目的实施,促使油松成为青海省的主要造林树种,植苗造林已成为青海地区造林的主要造林方式,人工育苗则成为造林提供种苗的唯一途径。
2 试验区基本情况
试验区在湟中县西堡镇东花园村,位于祁连山褶皱系西宁断陷盆地,平均海拔2 550 m,土壤以粟钙土为主,土层平均厚度100 cm。最热(7月)月均温15~20 ℃,最冷(1月)月均温-9 ~ 14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88.3 h,年总辐射量142.14 kcal/cm2,光照可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需求。年平均气温0~5 ℃,年降水量350~650 mm,多集中在5—10月,年蒸发量900~1 000 mm。植物生长季115~225 d,气候变化明显。
3 试验方法
3.1 样种选定
选择人工采集的当年油松种子,将播种的种子先进行筛选,除去空、瘪、有虫眼的种子。
3.2 样地选择
在苗圃地内设定测定样地,每个测定样地为1 m×1 m,样地共15个,每种测定梯度为3个样地,预先对播种样地进行整地、土壤消毒和施肥处理,并做好遮阴、喷灌设施。
3.3 测定器具、处理软件
记录纸笔、Office。
3.4 数据测定
对照组为不经过任何催芽处理的直播种子,水浸催芽是将种子预先在水中浸泡24 h后播种,层积催芽是将种子掺合在沙土中每隔1 h浇水翻动,持续24 h后播种。每个样地播种数为100粒,播种后做好遮阴、喷灌处理。测定7 d内每个测定组样地内油松的发芽率(每组取平均数)。
3.5 数据处理
对1个对照组和2个不同光照强度不同催芽方式处理的油松种子发芽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1个对照组和2个不同光照强度不同催芽方式处理的油松种子发芽周期进行对比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不同催芽方式处理油松种子发芽率不同
不同催芽方式处理油松种子发芽率,见表1。
用不同催芽方式處理油松种子,其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不经过催芽处理)种子发芽率最低;经过水浸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高;经过层积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
4.2 不同催芽方式处理油松种子发芽周期不同
不同催芽方式处理油松种子发芽周期差异明显,待发芽率试验测定技术结束后,对照组(不经过催芽处理)种子一个月内仍有发芽萌动现象;经过水浸处理的种子有3粒发芽萌动现象;经过层积处理的种子则有推迟发芽的现象,已处于生长期。
5 讨论
油松已成为现在西部地区主要的育苗、造林树种,通过本次试验来鉴定不同催芽方式处理油松种子发芽的影响,可对其育苗造林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得出:不同催芽方式处理油松种子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不经过催芽处理)种子发芽率最低、发芽周期较长;经过水浸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高、发芽周期较短;经过层积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发芽周期最短。
在该试验区发芽率最高的是经过层积处理的油松种子,但未能测定其他因子对油松发芽率的影响。未来需继续观察,对油松种子育种作更深入的调查,便于为今后育种作参考。
(收稿日期: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