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建超 陈文龙 何应琴 钟明跃 肖德波
摘 要:为探究烟蚜茧蜂自动持续释放法和成蜂释放法对田间烟蚜的控制效果,笔者在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系统研究了两种放蜂方式对烟蚜在油菜田和烟田的种群数量的影响,并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放蜂前油菜田烟蚜量为7267~11573头/10株,烟田为1533~1940头/10株,两者差异显著。放蜂后,成蜂释放法在前期油菜田的相对防效为5312%,烟田为5281%,防治效果均优于自动持续释放法;但后期自动持续释放方式对烟田的烟蚜防治效果高达7676%,且防治的持续性较强。綜上可知,两种释放方式各有其优点,成蜂释放法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烟蚜的种群数量,而自动持续释放法则对烟蚜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因此建议今后在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时,可将两种放蜂方式合理结合以提高其防效。
关键词:烟蚜茧蜂;烟蚜;释放方式;自动持续释放;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57(2018)04-0025-005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sdnyswxb.2018.04.003
Control effect on Myzus persicae by two different release methods of the parasitoid wasp Aphidius gifuensis in the field
SHU Jianchao1,CHEN Wenlong1*,HE Yingqin1,ZHONG Mingyue1,XIAO Debo2
(1.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Guizhou University/The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Agricultural Pest Management of Mountainous Region,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2. Dejiang County Tobacco Company of Guizhou Province, Dejiang, Guizhou 5652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auto-sustained release and adult wasp release of 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 an endoparasitoid, on the populations of the green peach aphid, Myzus persicae (Sulzer), in oilseed rape field and tobacco field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 Jiancha town, Dejia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effect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from the field. Before the release of A. gifuensi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phid populations on the plants between the two fields: the oilseed rape field had 7267 to 11573 aphids per 10 plants and the tobacco field had 1533 to 1940 aphids per 10 plants. After release, the relative control effect of the adult wasp release method was 5312% in oilseed rape field and 5281% in tobacco field; the results of adult wasp release method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auto-sustained release method. However, in the late stage, the control effect of auto-sustained release method reached as high as 7676%, and its persistence was strong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 persicae. In summary, each of the two release methods has its advantages. Adult wasp release method can control the population of aphids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while the auto-sustained release method has good persistence to the control the aphids in the late stage.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both release methods are to be used in the future to improve the control effect of A. gifuensis on M. persicae.
Key words:Aphidius gifuensis; Myzus persicae; release methods; auto-sustained release; relative control effect
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亦名桃蚜,隶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该虫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上的主要害虫。Weber[1]在1985年报道烟蚜寄主有50多个科400余种,其中主要危害的寄主为十字花科、茄科、菊科和豆科等。在国内,烟蚜的年生活史从北到南分为全周期型、兼性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2],贵州省处于中国西南部,一年四季均有烟蚜危害,且在烤烟种植前由于冬季油菜、芥菜等十字花科农作物大量种植为烟蚜提供了越冬场所。长期以来对于烟蚜的防控都是在烤烟种植后,烟蚜大量迁入烟田才开始防治,如崔宇翔等[3-4]在六月以后才利用烟蚜茧蜂进行防治,放蜂后短时间有效果,但随时间推移,侥幸逃脱的烟蚜又开始大量繁殖。考虑到贵州的独特气候条件、农作物的栽培周期以及化学防治的局限性,在烟蚜的防控中寻求适时绿色环保的生物防治技术尤为关键。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 是烟蚜的一种优势内寄生蜂,对烟蚜的控制能力极强,截至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了烟蚜茧蜂推广应用到大田防治蚜虫[3,5-7]。近年来,为使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效果达到最佳,大多数学者开始不断探索烟蚜茧蜂在田间的释放方式,如部分地区尝试利用田间繁蜂小棚的方法连续释放烟蚜茧蜂以提高其对烟蚜的控制[8]。贵州由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及繁蜂小棚安装难度大等因素难以实施,对烟蚜茧蜂的释放方式研究相对较少。
烟蚜茧蜂成蜂释放法具有集中在基地设施大棚内扩繁,栽烟、管理、养蚜、接蚜、接蜂、收蜂等都在基地完成,具有运输便利,在田间一次性投放等优点,因此国内许多地区在放蜂过程中均采用此法。但与此同时,成蜂释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释放过程中烟蚜茧蜂死亡率高,且需多次释放才能达到防治效果[9-10]。鉴于此,部分地区开始探索使用自动持续释放装置来释放烟蚜茧蜂以控制田间蚜虫种群数量。该自动持续释放装置[11-13]具有易安装、不伤蜂、可持续性强等特点。具体步骤为培育烟苗、接蚜、接蜂,待苗盘僵蚜量达到一定数量后,在田间安装装置,将僵蚜苗盘放入装置,蚜茧蜂自行飞出寄生蚜虫。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放蜂方式(自动持续释放装置、成蜂散放)对田间烟蚜的防治效果,以期为贵州烟蚜茧蜂防控烟蚜本地化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所用的烟蚜及烟蚜茧蜂均由德江县烟蚜茧蜂保种基地提供。使用160穴漂浮盘培育烤烟K326,出苗后隔行拔出,按80株/盘的标准育苗200盘。待烟苗生长至4叶时用撕片法接烟蚜,每株接3~5头,待烟苗上烟蚜的繁殖量达30~50头/株时,在同一池中利用80目纱网将200盘漂浮苗隔成A、B室,其中每室100盘,A、B室同时分别按蜂蚜比1∶50和1∶100接蜂,A室所得僵蚜苗盘用于自动持续释放,B室所培养的僵蚜,待出蜂后用于成蜂收集释放。
12 方法
121 试验地选择
试验于2017年3月至6月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进行。选取烟田与油菜田相接壤的试验田 9块地进行试验,其中油菜田和烟田面积均大于667m2,试验地冬油菜品种为油研50,种植行距为08 m,株距04 m,平均每2000株/667m2左右;烤烟品种为K326,种植株数在种植行距为11 m,株距06 m,平均每1000株/667m2左右。试验地烤烟在4月19日种植,在所选择的9块试验地油菜田与烟田接壤处设置一个自动持续释放装置点。按当地常规进行水肥管理,不施用任何杀虫剂。
122 试验方法
将9块试验地设置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以放蜂前最后一次油菜田烟蚜统计量高低分别设置自动持续释放组(处理Ⅰ)、成蜂散放组(处理Ⅱ)、空白处理组(处理Ⅲ)。A室中僵蚜量达到30~50头/株时,选择烟蚜及僵蚜量均一的苗盘放至处理 I试验田的自动持续释放装置内,每个装置两盘,将其出蜂口用收蜂袋套住,于每天中午(10∶00~13∶00)记录收蜂袋中的蜂并将其释放。从B室中收集与装置中烟蚜和僵蚜同等数量的成蜂一次性释放至处理Ⅱ烟田。处理Ⅲ不释放烟蚜茧蜂。
123 调查方法
放蜂前调查:对各处理油菜田和烟田均采用五点调查法进行调查,每个点选取固定的10株植物进行调查,每隔5 d调查1次,记录蚜虫数量。自4月15日开始对油菜田进行调查,直至油菜收获。烤烟种植1 d后,对烟田烟蚜进行调查。
放蜂后调查:5月5日放蜂,调查方法同放蜂前。
烟蚜茧蜂对烟蚜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动持续释放田、成蜂散放田及对照田的蚜量,利用下列公式计算烟蚜茧蜂对烟蚜的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效:
虫口减退率(%)=放蜂前虫口数-放蜂后虫口数放蜂前虫口数×100;
相对防效(%)=防治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值差异显著性运用Tukey s-b(K)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蜂前各处理烟蚜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1可见,各处理烟蚜数量均呈上升趋势。调查初期处理Ⅱ油菜田中烟蚜均高于其它两个处理,但4月25日至30日处理Ⅲ油菜田烟蚜明显低于处理Ⅰ、Ⅱ,5月5日各处理间表现差异显著性,且最高达11573頭/10株。烤烟种植1 d后烟田出现烟蚜,4月20日至25日处理Ⅲ中烟田烟蚜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处理,4月30日3个处理无显著差异,5月5日3个处理又表现差异显著性。通过对于烟田相连接的油菜田烟蚜调查发现,在烤烟种植前烟蚜侨居于油菜上,烤烟种植后,烟蚜迁入烟田危害烤烟。
22 放蜂后各处理烟蚜调查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对处理 Ⅰ和 Ⅱ放蜂后,各处理油菜田烟蚜均处于上升趋势。放蜂后10 d内处理Ⅰ油菜田烟蚜均高于其它油菜田。15 d时,处理Ⅲ油菜田明显高于Ⅰ、Ⅱ。油菜田中的油菜在5月20日之后相继收获。3个处理烟田在放蜂后前10 d无显著差异。15 d时处理 Ⅱ烟田烟蚜有所下降,但在15 d后又呈上升趋势。处理Ⅰ在15 d后烟蚜量一直在减少,而未放蜂的烟田在25 d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达到15627头/10株。
23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分析
231 放蜂后各处理烟蚜减退率
从表3可看出,放蜂后20 d内处理Ⅱ油菜田烟蚜减退率最高,其次为处理Ⅰ油菜田,处理Ⅲ最低,达-43217%。从烟田烟蚜减退率来看,前10 d各处理烟蚜减退率无显著差异,10 d后处理 Ⅲ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处理烟田,在处理 Ⅰ、Ⅱ中,前20 d无显著差异,20 d后表现差异显著性,但从处理 Ⅰ烟田中可看出15 d后烟蚜减退率一直在增加,而处理 Ⅱ烟田却在下降。
232 各处理间相对防治效果
从表4可以得出,前15 d处理 Ⅰ相对处理 Ⅱ防治效果较差,油菜田最差为-2538%,烟田为-2760%;25 d时烟田相对防治效果达到5424%。处理 Ⅰ相对处理 Ⅲ油菜田均为正值,随着时间推移,相对防效达4892%;烟田烟蚜防治效果在前5 d效果较差,5 d后相对效果增强,达7676%。处理 Ⅱ相对于处理 Ⅰ的油菜田和烟田在前15 d相对较好,15 d后效果不如处理 Ⅰ好;处理 Ⅱ相对处理 Ⅲ,15 d油菜田能达到5312%,烟田相对效果在前20 d均为上升趋势,但在25 d时从5286%下降到4921%。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在不利环境下无翅蚜可分化或繁殖产生有翅蚜迁飞至利于烟蚜生长繁殖的寄主植物上进行危害[14-15]。本文对烟蚜茧蜂释放前试验田烟蚜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该地区烤烟上烟蚜主要来源为近距离迁入危害,近距离扩散主要是因为烟蚜在冬季作物上越冬,春季大量繁殖,农作物成熟,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下降,导致有翅蚜形成,烤烟种植后,即有烟蚜迁飞至烟田为害,这与刘邵友等[16]调查研究结果一致。王军等[17]也证实了烟蚜冬季在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上越冬,4月份开始迁飞至烤烟等作物上危害。
本研究对油菜田及烟田放蜂后进行调查发现,由于油菜相继成熟收获,放蜂处理与未放蜂处理的油菜田烟蚜都大量繁殖,未放蜂处理试验田在15 d后达38607头/10株,而烟田在从1940头/10株增至9007头/10株,这说明5月中旬是该地区烟蚜迁入烟田高峰期,这与杨静等[18]在贵州省镇远县调查结果相同,烟蚜在5月中旬开始从油菜等作物上大量迁入烟田危害。由于在5月20日后油菜相继收获,从两种烟蚜茧蜂释放方式来看,一次性收集释放成蜂,在前期烟蚜减退率较好,但后期相对较差。其原因与前期蜂总量大导致烟蚜被寄生几率高,而后期所释放的烟蚜茧虫寿命短,田间烟蚜茧数量急剧减少有关。黄继梅等[10]对烟田散放成蜂研究表明3次以上才能达到控制烟蚜效果。本研究中自动持续释放对烟田烟蚜防治结果与一次性释放相反,可能是自动持续释放装置能较好的为烟蚜茧蜂提供缓冲场所,保证烟蚜茧蜂的成活率。
本文通过比较两种烟蚜茧蜂释放方式防治烟蚜相对效果,自动持续释放25 d相对于对照达到7676%,相对于成蜂散放25 d也能达到5424%。有效的减少了烟蚜对烤烟的危害。同时也说明利用自动持续释放装置释放烟蚜茧蜂,不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还能对烟蚜茧蜂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利用烟蚜茧蜂对田间烟蚜进行防治,短期内防治效果均不明显,研究结果与吴兴富等[19]报道一致,这也是生物防治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原因之一。目前,对于生物防治的评价是以化学防治为参照的,主要是要达到短期控制效果,但生物防治受天气、环境等影响,防治效果在短期内不能达到显著效果。但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还是能降低烟蚜种群密度,如在前期一次性释放,后期再结合自动持续释放降低烟蚜种群密度。因此,要在短期内达到所需的防治效果,还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为保证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有效推广需结合害虫预测预报,选择最佳防治时间和方式,建立适合于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评价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G WEBER Genetic Variability in Host Plant Adaptation of the Green Peach Aphid,Myzus Persicae[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5,38(1):49-56
[2] 仵均祥.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440
[3] 崔宇翔,胡小曼,李佛琳,等.滇西北高原烟蚜茧蜂繁育及田间防治蚜虫效果[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26(S2):123-128
[4] 李秀梅,金 鑫,陆引罡,等.贵州开阳烟区烟蚜茧蜂繁育及田间防治蚜虫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4,347(8):1217-1218,1298
[5] 侯茂林,王福莲,万方浩.栽培措施对烟田前期烟蚜和烟蚜茧蜂种群数量的影响[J].昆虫知识,2004,41(6):563-565
[6] 朱 元,吴 剑,王 燕,等.大棚温室和田间小棚蚜虫及烟蚜茧蜂繁殖方法及效果分析[C]//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54-357
[7] 黄继梅.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研究及推广应用[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8
[8] 邓建华,吴兴富,宋春满,等.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66-69,73
[9] 高福宏,徐 云,詹莜国,等.烟蚜茧蜂放蜂方法研究[C]//“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99-203
[10] 黄继梅,邓建华,龚道新,等.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散放次数及其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437-441
[11] 陈文龙,文 静,张 升,等.蚜茧蜂自动持续释放装置[P].中国:CN103704198A,2014-4-9
[12] 陈文龙,喻会平,郑登峰,等.一种天敌昆虫的收集释放装置及其进出口结构[P].中国:CN205962503U,2017-2-22
[13] 陈文龙,陈乔宇,田必文,等.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P].中国:CN204157469U,2015-2-18
[14] 朱 艰,赵国春,刘龙卫,等.寄主转换对烟蚜种群特征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2012,2(11):32-35
[15] 陶方玲,刘丽葵,李潤森,等.烟蚜种群繁殖参数的估计[J].昆虫天敌,1996,17(S4):16-21
[16] 刘绍友,仵均祥,安英鸽,等.桃蚜体色生物型与寄主关系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3):11-14
[17] 王 军,常权纪,石晓琳,等.陕南烟区烟蚜越冬及迁飞规律调查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2004(2):18-19
[18] 杨 静,陈 杰,杨如松,等.贵州省镇远县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规律[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6):71-74
[19] 吴兴富,赵立恒,魏佳宁,等.烟田烟蚜茧蜂的活动规律及其对烟蚜的防治效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32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