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佩
王虎臣,号梅岭斋主人,著名书法家,1951年生于陕西省白水县。现居广州番禺,任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理事,仓颉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中华仓颉文化网》副总编。于2013年创立王虎臣书法培训中心。
王虎臣作品相继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书法报》《收藏报》等十几家报刊和杂志,并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多次。2012年,其作品入编《中国书法五大家》;2013年,与欧阳中石等全国19位当代书法名家一起入编《盛世翰墨名家经典》,成为外交部使用的国礼书画家之一。
他,来自中华文字始祖苍颉故里,五十余载临池不缀,博采众长,无师自通,遂成书法大家;
他,笔耕之余,致力于书法传承,躬身亲教,诲人不倦,名师高徒,被陕粤书坛传为佳话。
他,就是德艺双馨的著名书法家王虎臣。
初次与之相见,很难把眼前这位身着蓝色水墨花衬衫、白色休闲裤且步履矫健的陕西同乡与年近古稀的长者联系起来。跟随着王虎臣的脚步,笔者来到他位于番禺的家里,刚进门,两张大桌子映入眼帘,桌上铺着被墨色“浸染”的书画毡。他随即介绍,客厅便是课室,学生们平时会来这里练字。
与这位书法大家的初次交谈便在这间“课室”里开始了……
临池不辍
王虎臣出生于仓颉故里陕西白水县,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书法耳濡目染。小学时,其语文老师喜欢写字,并常为学生出网格(类似于字帖)。“那个时候感觉老师写的字很漂亮,加上那个年代没有字帖买,因此都是临摹老师的字。”王虎臣十分喜欢这些网格,天份加之勤奋,他的网格作业每次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从那时起,他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书法。
“文革”期间,刻蜡版、写大字报及大幅标语为王虎臣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回忆起这段经历,王虎臣坦言,“当时大字小字写了不少,辛苦一点没关系,就当练字了。”
此后,王虎臣虽辗转调动了多份工作,但书法都以各种形式穿插其中。在不以书法为专业的数十年里,他利用工作之余潜心研习,临池不辍,并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交谈中,他一再强调“坚持”这两个字。“所有事情,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坚持,任何爱好也会半途丢掉。”他用半个多世纪的执着,诠释了“坚持”的内涵。
无师自通
“书法并不是单纯地写字,而是需要人生阅历和文学修养来沉淀的。”一幅作品,哪些字需要放大,哪些字需要缩小,这里面都存在着“书”与“法”的关系。欣赏好的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它会给人带来幸福感。在王虎臣眼中,一个字既然被创造了出来,那就必然有它的闪光点,书法家此时需要做的是发现这个字的美,再加以创作,让其雅俗共赏。
王虎臣坦言,他没有拜师任何书法家门下,全靠从小勤练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功底。同样的字,王虎臣喜欢写很多幅,从中不断调整每一笔之间、字与字之间的设计,让其达到最佳效果。其作品,远看是一个整体设计,如诗画在其中;近看每个字都可自成一幅作品,经得起细心品味。
王虎臣擅长多种字体,尤以楷书、行书及行草最著。其行笔时而凝练浑厚,纵横跌宕;时而灵动而隽秀,清芬雅洁;虎虎有生气,飘飘舞仙女。细观他的作品,章法严谨,方圆并致,在大与小、浓与淡、疏与密、干与湿、斜与正、粗与细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书法在意态上的高度抽象与表现上的极为简约、凝练,造就了一片自由无垠的天地,中国人通过书法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与创造力。字形线条的优雅、精微、婉转、迅捷、刚劲、雄浑、激越、粗犷、古拙等各种美感,是书法家对世间物像、情态的感悟,通过书法转化为人格化的审美意象。
王虎臣认为,书法家于寻常的生活中体悟生命之大美,在有形中体验无形的生命感悟,作品是诗一般的画,也是画一般的诗。一笔一画总关情,王虎臣将自然与内心结合得天衣无缝,犹如向字里注入了精气神,让每个线条里有了血液,从而使作品蕴含着美感与灵动。
凭着多年来对书法如醉如癡、孜孜不倦地学习和追求,他的努力与艺术成果得到了书法界和媒体的认可,其作品先后被国内十几家媒体所报道。截至目前,他先后举办了7次个人书法展和书画收藏展,尤其在1997年举办的“迎香港回归”个人书画收藏展,在当地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启功和邵华泽(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为书画展书写贺词,其许多作品被海内外收藏。
德艺双馨
“书法技巧也许可以练得,但对汉字本身的构造掌握还是要从小抓起。”除了对书法的研究之外,王虎臣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1997年到2006年,他在家乡致力于书法的推广与教育事业,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他的十多位青少年学生分批次获得全国书法比赛一等奖,在白水当地传为美谈。
老当益壮,慨然有天下之志。退休后,他跟随女儿来到广州传播书艺,并于2013年9月在番禺创立王虎臣书法培训中心。他表示,如今许多现代人对文字的认知都存在误区,这就是从学字之初埋下的。而年过花甲的王虎臣扎根番禺,便是希望通过系统的教学将古老的书法艺术传承给下一代。
书乃心之画,字如人之格。王虎臣用笔墨书写人生,用心创造生命之美,用责任传承书法艺术,德艺双馨,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