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明 施楠 任再萍
摘要:本文从四大自贸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出发,对沪、津、粤、闽四大自贸区的协同互补性及区域溢出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Dendrinos-Sonis模型对四大自贸区之间的溢出效应及竞争互补效应进行了测度。得出结论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并且对天津和福建自贸区的溢出效应明显;自贸区成立产生的沪、津、粤、闽之间的协同互补效应要大于竞争效应。
关键词:自贸区区域协同互补Dendrinos-Sonis模型
作者简介:
陈金明,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施楠,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任再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继我国上海自贸区2013年成立之后,2015年4月21日,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天津、广东和福建三地同时揭牌。2016年8月,商务部披露了党中央、国务院新设立第三批七个自贸区的决定。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我国开启了新一轮以开放促改革的进程(张幼文,2016),一个新颖而又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随之浮出水面。如何发挥以上海自贸区为主导,天津、广东和天津自贸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释放单一自贸区的地理限制,扩大自贸区溢出效应;如何在这一进程中避免区域间的盲目竞争,促进其协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界对于自贸区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协同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互补及空间引力论。认为区域内的参与成员由于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通过贸易实现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经验等要素的互补,在区域内实现自由化贸易(Bela Balasa,1973;Peter Robertson,1989;Tinbergen,1965)。McMallum(1995)和Helliwell(1996)把引力模型运用到贸易流量分析,认为一体化会削弱边界效应。Siriwardana&Yang(2008)利用四种情景假设,分析了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的经济效应,认为中澳自贸区将给两国都带来福利的增加。杨云母(2011)认为,中日韩自贸区尽管各自涵盖的地理范围不尽相同、合作方式各异,但同为东北亚区域局部经济合作,彼此并行不悖,相互补益,可以促进地区整体繁荣。冯宗宪、赵立伟(2013)从经济空间场理论出发,重新定义和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经济边界效应,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第二,平台经济论。科斯(Coase,1937)认为,本着交易费用最小化原则,区域内会形成长期的组织关系,来协调组织内的经济活动。弗里德曼(Friedman,1986)提出的“世界城市假说”认为,这些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起到全球资本空间组织“基点”以及生产和销售“节点”的作用,是国际资本主要汇聚地。Inkyo Cheong(2004)认为,自由贸易区域内不存在贸易壁垒和障碍,并且在该区域内实现契约和组织上的一致性,为实现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周子恒等(2004)、Bouet等(2012)、Fadeyi等(2014)通过对亚洲、拉丁美洲、南非等相关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几乎全部成员从一体化中受益,而且拉美相关国家受益更多,对南非共同体(SACU)成员间农业贸易有促进作用。张幼文(2014)认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试验的核心在于,以改革与开放的协同创新,构建与经济全球化最新发展趋势相兼容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晁钢、王涛(2013)从“全球城市”和“平台经济”理论出发,从上海自贸区对上海建设“平台经济”城市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论述了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意义。
第三,辐射论。大部分国外学者从地缘角度研究提出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20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55)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中心地区通过创新优势和功能优势把周边地区资源吸附进来,产生极化效应。赫希曼(Hirschman,1958)认为,经济发展中心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周边地区梯度转移,即辐射效应,也即“核心—边缘”论,认为在贸易自由化对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都有晕轮效应,形成一点带面的区域优势,即涓滴效应。缪尔达尔(Myrdal,1957)、罗默(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认为,把握“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与“回流效应”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学者近年也对此领域加强了研究,成思危(2003)从贸易便利、物流布局、先进管理与技术对腹地经济发展方面阐述了自贸区对周边的推动作用。陈琪、劉卫(2014)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集聚经济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具有辐射效应、指引效应和示范效应。王家庭、孙哲(2014)认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定然会带来巨大的辐射效应,对母城的辐射效应体现为促进产业发展、社会资本外溢,而对腹地则提供了示范效应、物流便利条件、信息传递及贸易优良环境。
这些理论对自贸区的发展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由于我国自贸区成立较晚,对于沪、津、粤、闽自贸区在差异化中如何发挥协同联动效应鲜有研究。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标,也是七个自贸区设立后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研究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要部分。
二、沪津粤闽四大自贸区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一)自贸区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与制度创新,增进区域协同发展
自贸区建设,改变了以往各特殊监管区之间政策平台的竞争方式,转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政策共享平台的各特殊监管区合作方式。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印发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上海自贸试验区方案,印发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方法。至此,四大自贸区共享一张负面清单,各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也将在其他自贸区得到复制。
自贸区建设,通过方方面面提升了政府服务质量与效率。例如,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推进,构建与之相应的监管体系被提上日程,构建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将成为我国下阶段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自贸区建设将为全国带来新一波改革红利,相关举措的落地将在更大范围推广,可以在全国形成更进一步的开放,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各自贸区差异化发展,实现产业及市场互补
与上海自贸区侧重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的定位不同,津、粤、闽自贸区的产业侧重点各不相同(周汉民,2015),面向的市场也有很大的区别。天津自贸区面向广阔的东北亚地区市场,立足京津冀地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冯怡康等,2016);广东自贸区则面向港澳地区市场,把侧重点放在了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福建自贸区则面向台湾地区市场(伍长南,2015;朱斌,2006),经济意义与政治战略同等重要,侧重于推动两岸经济贸易往来持续稳定地合作发展。沪、津、粤、闽四大自贸区“各司其职”,各有不同的定位及市场侧重,以第一批成立的上海自贸区为中心,带动津、粤、闽三大自贸区协同互补发展,并为第三批自贸区之间协同发展探索经验。自贸区对产业群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上海自贸区及其他三大自贸区区内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在稳步推进(涂文明,2008),在上海自贸区经济辐射作用下,不断提升京津冀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及海西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综合实力。
(三)自贸区建设通过投资、贸易、金融、航运、人员等领域自由往来实现互补
由于沪、津、粤、闽四大自贸区核心港口的地位及定位不同(表1),其对应的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海西城市群的城市发展程度以及各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有差异。正处于港口城市自增长阶段的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拥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及资源共享机制,同时上海正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上海自贸区与津、粤、闽三大自贸区相比,发展更为成熟健全。所以,在沪、津、粤、闽四大自贸区“港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中,上海自贸区处于主导地位,对其他自贸区发展起辐射作用(王珍珍、黄茂兴,2013)。
在自贸区最为瞩目的金融领域产业协同方面,四大自贸区可以以上海自贸区作为先行试验田,协同粤闽自贸区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产业创新业务(刘东方,2015),同时与天津自贸区金融监管业务及交易市场培育业务进行金融产业内的协同合作发展,以此实现继各大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双向资金池等业务运营成熟后,使得各个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都有机会在所有自贸区享受各种金融产业的创新业务。
在自贸区内,就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问题,国家先行先试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这对于四大自贸区如何协同管理外商投资、如何进一步提升进出口总值都是一大进步。从图1及图2可以看出,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四大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及注册登记数都有了急速增长态势,同时四大自贸区进出口总值也有着整体稳增趋势。相较于其他两个地区,上海及广东自贸区拥有着更为丰富的金融市场和外资资本,这是由于早先在区内施行的特殊税收政策及负面清单等措施,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进行投资,设立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借鉴上海及广东自贸区的先试经验,天津及福建自贸区凭借其自身政治战略优势,面向东北亚及台湾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及吸引外资的程度,实现了外商投资大幅增长以及区内进出口总值稳步提升。
三、沪津粤闽竞争互补关系测度模型
(一)Dendrinos-Sonis模型
现存文献中有较多研究区域经济关系及增长的方法(娄文龙,2014;周立群、夏良科,2010)。本文梳理发现,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研究区域间关系及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上,借助了Dendrinos-Sonis(以下简称D-S)模型(Bonet,2003;PostiglioneandHewings,2008;朱列,2008;苏方林、侯晓博,2010;危曼华等,2012)。通过本节的模型介绍与修正,我们认为,运用D-S模型来研究自贸区成立的溢出效应,以及四大自贸区的竞争互补关系,同样较为合适。
首先,模型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份额来代表一地的竞争力,定义Wi(t)是t时刻i地区在全国GDP中的份额。假设研究的地区数为n个,则得到各地区组成的GDP相对份额的分布函数:
Wt=W1t,W2t,…,Wnt1(1)
假设t时刻一地的GDP份额是t-1时刻该地区竞争力的函数,则:
Wit=fiWt-1∑nj=1fjWt-1,其中i,j=1,2,…,n;t=1,2,…,T(2)
根据Dendrinos and Sonis(1988),假定函数f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形式:
fi=Ai∏nk=1Wkt-1γi,k,其中i,k=1,2,…,n;t=1,2,…,T(3)
结合公式(2)和(3),可推得地区i对于参考地区j的相对竞争力为:
WitWjt=AiAj∏nk=1Wkt-1βi,k(4)
最后采用对数—线性形式,得到模型如下:
wit-wjt=αi+∑nk=1βi,kwkt-1(5)
其中,wit是i地区在t时刻GDP在全国GDP中的份额的对数,wjt是指参考地区j在t时刻GDP份额的对数,αi表示i地区区位优势。βi,k为i地区GDP权重对k地区GDP权重一阶滞后项的弹性,称为伪弹性(或拟弹性,pseudo elasticity)。若βi,k符号为正,则表示i地区与k地区为互补关系,同时也说明k地区GDP权重的增加会带动下一期i地区GDP权重的相应增加;而βi,k数值越大,说明i与k两地区间的相互关系越强。综上,一地区的区位优势与地区间的竞争互补关系可以通过D-S模型估计。
(二)D-S模型修正
为了测量上海自贸区成立对沪津粤闽四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与竞争互补关系的影响,本文在传统D-S模型基础上进行修正,加入了上海自贸区成立的虚拟变量以及其与上海GDP权重一阶滞后项的乘积:
wit-wjt=αi+γi·Dt+δi·Dt·wShanghait-1+Σnk=1βi,kwkt-1+uit(6)
由于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26日成立,我们设虚拟变量Dt在2013年第三季度前为0,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为1。根据回归所得的系数γi,我们可以测度两批自贸区对四地区区位优势有正或负影响,并检验这个影响是否显著。即分别检验以下三个零假设:γShanghai≥γTianjin;γShanghai≥γGuangdong;γShanghai≥γFujian。
δi代表i地区与上海GDP权重一阶之后的弹性系数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后的变化,δi大于零表明上海自贸区成立对两地经济的互补关系进行了增强,δi小于零表明两地的竞争关系有所加强。我们将在回归后δi进行联合检验以示其是否显著:δTianjin=δGuangdong=δFujian=0。
在具体的实证模拟中,为了提高最小二乘法的回归效率,我们使用半相依回归(或称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以下简称SUR),SUR的优势在于它并不限制跨方程的残差之间的相关性为零,提高了回归效率。
当系统的各方程拥有同样的自变量时,SUR与OLS的回归效率一致(Wooldridge,2002,pp.150),但仍需要通过SUR回归来获得用于跨方程检验的协方差。在众多的SUR回归方法中,我们选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采用两阶段回归,第一阶段,通过OLS回归获得各方程的残差,使用残差估计协方差矩阵;第二阶段,使用估计所得的协方差矩阵对方程再次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回归。最后,使用Breusch-Pagan检验方程之间是否具有同期相关性,以验证SUR回归的必要性。
(三)D-S模型对本研究适用性的讨论
对于本研究的实证方法,有三个方面的说明:第一,自贸区占其所在省份或城市中相对比较小的一个范围,从目前统计的口径及公布的标准很难获得自贸区季度的GDP数据。因此,本文在研究时使用自贸区所在省或直辖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自贸区所在省或直辖市的GDP数据,囊括了自贸区范围内的产出。本文以自贸区所在省市的GDP数据来分析自贸区对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及区域间竞争互补关系,虽然与用自贸区GDP分析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但考虑到自贸区与其所在省市的溢出效应方向基本一致,因此,使用省市GDP应当与使用自贸区GDP得出的溢出效应和对竞争互补关系的影响趋势应是一致的。
第二,本文在实证中运用GDP数据而不是其他部门或行业的数据。GDP是一个综合性数据,自贸区成立通过贸易、投资等渠道带来的溢出效应,都将最终反映在一地的GDP中。文献中研究区域间综合性竞争互补关系的实证方法基本上都是用GDP,反而用其他数据比如进出口或直接投资等都难以全面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聚焦GDP数据有其合理性。
第三,我们在运用D-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过程中,所有省份GDP都进入了模型运算,但在分析四大自贸区协同互补效应时,为了聚焦四大自贸区所在省市,文章省略了对其他省份与自贸区之间关系的分析。一方面自贸区之间避免盲目竞争,开展协同发展是一个较为紧迫的课题;另一方面各自贸区对其所在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是另一个需要系统性分析的问题。受限于篇幅,本文将重点放在第一个问题。
四、自贸区溢出效应及沪津粤闽竞争互补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各省季度GDP数据均来源于国家及各省市统计公报。针对GDP数据带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本文使用EViews8软件中的x-13ARIMA-SEATS方法对GDP进行了季节性调整,最终使用了经调整后的各省市季度GDP數据。
图3为经季节性调整后四大自贸区2005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四季度GDP占全国GDP的权重。可以看出,广东一直列居四地区之首,在样本区间占全国比例维持在9%左右。上海与福建经济规模相当,约在3%左右,天津约在2%。在上图可以观察到,2013年三季度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上海经济占比有小幅提升。下文将结合更可靠的实证证据分析这四个地区区域优势和竞争互补关系受自贸区成立的影响。
(二)实证结果分析
D-S模型回归结果对于参考地区的选择相当敏感(Nazara et al,2006),本研究通过选取多个参考地区并且比较结果以论证结论的稳定性。首先选取北京市为参考地区,北京与其他四大自贸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相似,GDP差距不大,在全国发展较快的省市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同时,我们从全国范围内人均GDP水平处于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省份中各选出一个地区作为对比组进行补充分析。人均GDP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选取江苏省,江苏同沪津粤闽类似,也位于东部沿海,发展阶段与GDP水平相似,产业结构具有可比性;其次,本文还选取了人均GDP处于中位的新疆以及人均GDP最低的贵州作为对比组,这里参考的人均GDP数据以2014年为标准,因为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2013年9月,选择距离上海自贸区成立最近的年份2014年作为基准更具有可比性。
根据公式(6)并以GDP处于较高水平的北京和江苏作为参考地回归结果,见表2。
上海自贸区成立对沪、津、粤、闽四个地区区位优势的影响由2013年第三季度后的虚拟变量的系数反映,表2以北京为参考地区的模型结果分别为0.092、0.056、0.032和0.065,说明在给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其自身以及其他三地的区位优势均有正向效应。尤其对上海、天津和福建的正效应明显,均在5%的显著水平。
四大自贸区间的协同互补关系,由各方程中作为自变量的各省市GDP的一阶之后的系数反映,系数为正(负)表明一地的GDP对另一地有正(负)影响。根据表2的结果,在以上海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天津、广东与上海呈现出互补关系,但广东的互补性并不显著,另福建与上海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竞争性;在以天津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上海、广东与天津呈现出互补关系,但广东的协同性并不显著,另福建与天津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竞争性;在以广东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上海、天津与广东呈现出互补关系,但天津的协同性并不显著,另福建与广东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竞争性;在以福建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上海、广东与福建呈现出协同互补关系,但均不显著,另天津与福建呈现出竞争关系,同样不显著。
上海自贸区成立是加大四地的互补关系还是带来竞争关系,通过上海GDP的一阶之后,与2013年第三季度后的虚拟变量的交叉项的系数反映,该系数为正(负)代表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上海对其他四地的影响更正(负)向。表2的实证结果显示,四个系数数值均接近于0且不显著,表明上海自贸区成立并没有加剧四大地区间的竞争效应,也没有给其他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综合而言,以北京作为对比组,在地区间竞争互补关系中,有8个结果呈现出互补性,有4个结果表现出竞争性,表明四地互补关系较强。上海自贸区成立提升了上海、天津与福建的区位优势,上海自贸区并不影响四地的互补性。
(三)实证结果的稳定性与模型检验
1.以江苏为参考地区分析
以江苏作为参考地区的实证结果,类似于以北京作为参考地区的结果(见表2),同样表明上海自贸区成立为各地带来区位优势提升,而且并没有加剧四大地区间的竞争。
在以江苏为参考地区的回归中,上海自贸区成立对四地区区位优势的影响分别为0.060、0.024、0.000和0.033,其中上海与福建的区位优势在5%,水平显著。表明自贸区成立强化了各地的禀赋,与以北京为参考地区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针对四大自贸区间的竞争互补关系,在以江苏作为参考的回归中,12个地区间竞争互补关系中有9个地区间关系呈现出互补性,有3个地区间关系表现出竞争性。其中,以上海、天津和广东为应变量的模型反映出较强的互补性,而以福建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表现出的互补性较弱。总体结果与以北京为参考的结果一致。
类似以北京为参考所得的结果,在以江苏为参考地区的回归结果也表明,上海自贸区成立并不会加剧四地竞争关系。上海GDP滞后项与自贸区成立虚拟变量的交叉项的系数分别为0.001、0.005、-0.000和0.005,均不显著,且大部分为正,表明自贸区成立带来的互补效应超过竞争关系。
2.以新疆和贵州为参考地区分析
表3显示以新疆或者贵州为参考地区的模型的回归结果。在以新疆作为参考时,上海自贸区成立对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的区位优势均有显著为正的促进效应;而以贵州作为对比组时,上海自贸区成立除对广东的区位优势影响不显著,对其他三地区位优势影响均为正且显著。四地区间的竞争互补关系,以新疆为参考的结果类似于以北京、江苏为参考的结果,在12个地区间竞争互补关系中,有10个地区间关系呈现出协同互补性,有2个地区间关系表现出竞争性;以贵州为参考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四地之间以竞争关系为主,在12个地区间竞争互补关系中,全部地区间关系均呈现出竞争性。针对上海自贸区成立对四地竞争互补关系的影响,以新疆为参考的结果类似于以北京、江苏为参考的结果,自贸区成立没有加剧竞争关系。而以贵州为参考的结果中,自贸区成立与上海GDP滞后的交叉项的系数均为正,且在上海、天津和福建的模型中较显著,表明自贸区成立增加了这些地区间的互补关系,结论强于以北京、江苏和天津为参考地区的结论。
在以贵州作为参考地区的回归中,四地区的竞争效应远远大于其互补效应,可能是由于贵州地处西部,且并无港口,与这四个地区相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GDP规模差别较大,产业结构差异巨大。以贵州为参考所得的结果与以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作为参考所得的结果差别较大。我们的实证分析也表明,D-S模型在应用中应采用不同的参考地区,比较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并应尽量选取與被解释地区相类似的地区作为参考。
3.模型检验
本节分析模型回归的相关检验。在以北京为参考地区的模型中(见表4),方程的拟合度R2均较高,有三个为0.98,一个为0.96,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较高,与文献中D-S模型在其他国家的应用结果一致(Hewings,2014;Kamarianakis and Kaslis,2005)。chi2检验检测模型整体的显著性,在以北京为分母的回归中,四个方程chi2的统计值均较高,同时四个方程chi2检验的P值均接近0,因此这四个方程均整体显著。总体而言,模型拟合与显著性较好,并符合文献中其他应用结果。
Breusch-Pagan相关性检验chi2统计值为104.71,其P值为0.00,表明Breusch-Pagan检验拒绝了零假设,四地区的GDP权重方程具有同期相关性,需要正确的协方差矩阵∑来进行跨方程检验,所以说使用SUR回归来估计D-S模型是必要的。
在以江苏为分母的模型中,方程的拟合度R2均高于0.97,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高,而且四个方程的chi2统计值均较高,检验P值也均接近于0,说明这四个方程均整体显著。总体而言,以江苏为分母的模型拟合与显著性较好,同时符合文献中其他应用的结果。另外,在以中位数新疆和最低数贵州为对比组的检验也有一致稳定的结果,拟合度R2和chi2统计值以及Breusch-Pagan相关性检验都与以北京和江苏为对比组的结论一致,总体方程显著(见表5)。
4.SWOT分析
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自贸区成立对本地经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我国四大自贸区的协同效应大于竞争效应。那么,通过对自贸区成立后我国四大自贸区的协同发展进行SWOT分析,能够得出针对上述实证结论适宜采用的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发挥四大自贸区的协同互补效应并更好地利用其竞争效应,使我国四大自贸区在协同竞争效应下进一步快速良性地发展。
五、四大自贸区协同发展策略
通过上述理论、实证及SWOT分析可知,四大自贸区在协同互补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较大压力与挑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需要寻求制度创新,从改革要动力。四大自贸区应当避免盲目竞争,促进协同发展;避免产业发展同质化,应寻求产业发展差异化;转变以往产业先行的老路,代之以促进产城融合的新路;改变以往园区发展靠政策要优惠的政策洼地模式,探索以制度创新和环境改善促发展的自贸区建设新模式;变先发优势为后发优势。
首先,要逐步建立与自贸区协同发展相适宜的制度。第一,需建立自贸区金融监管、市场监管协调机构。过去,上海自贸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中央政府应在国家层面上尝试建立自贸区金融监管、市场监管协调机构,从机构设置上促进自贸区协同发展。第二,针对自贸区内部所适用的一些法令存在不完全一致,影响协同发展的现状,在自贸区协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中央政府应逐步稳妥推动相应法令的制定、修改及完善,促进在自贸区内部得到广泛一致地适用。第三,各地方政府应出台各种政策,推动各经济区域由竞争性政策平台转向合作性政策共享平台,鼓励差异化发展,在自贸区增强本地区经济活力以及打造本地区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将对其协同发展有消极影响的因素减至最低,乃至消除。
其次,工作重心要逐步转移。自贸区发展应由贸易便利向投资促进、金融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等硬骨头深入挺进。如果仅沿贸易这一路径继续走下去,难有大的突破,也不符合自贸区构建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的根本宗旨。为此,自贸区的工作重心应向投资促进、金融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新兴业态培育等核心议题上加速转变。第一,投资促进加速向内外资遵循统一、透明、公平、便捷的规则体制转变;第二,金融创新在构建起有效的审慎风险管理体系基础上,加速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对内对外开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逐渐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第三,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最后,积极利用制度创新的便利,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培育互联网+、智能物联网等新型产业与新兴业态上先行先试。
再次,自贸区建设要进一步扩容,推动自贸区与国家重大战略融合。从区域布局上看,重点布局于能够实现对“一带一路”影响与辐射的枢纽城市。“一带一路”建设是新一届政府全球外交的核心,自贸区建设要服从于这一战略部署。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筑巢引凤、环境先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和规律。目前,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推广—倒逼改革”的良性效应已然初步形成。可以预见,未来中央对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改革步伐的时限要求将进一步收紧,很快将有一批系统性的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长远来看,自贸区发展的目标将是在全国推行同一份投资负面清单、同一套金融开放与监管体制、同一类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这些措施将进一步促进投资、贸易、金融、航运、人员等领域的自由往来,建立自由港,使我国企业通过自贸区进一步走出去。通过自贸区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打造创新的制度环境,为产业发展、企业创新提供优良的市场环境;通过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带建设,发挥自贸区溢出效应及区域经济回馈效应,实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幼文:《我国开放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5日。
2.杨云母:《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拟建中日韩自贸区的交织与互补》,《现代日本经济》2011年第2期。
3.冯宗宪、赵立伟:《基于空间场和引力模型的边界效应分析——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第10期。
4.张幼文:《自贸区试验与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理论参考》2014年第1期。
5.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陈琪、刘卫:《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动因及其经济效应分析》,《科学发展》2014年第2期。
7.王家庭、孙哲:《自贸区试验服务内容的辐射效应与区域发展》,《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第1期。
8.周汉民:《我国四大自贸区的共性分析、战略定位和政策建议》,《国际商务研究》2015年第36期。
9.冯怡康、马树强、金浩:《资源优化视角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8期。
10.伍长南:《福建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研究》,《东南学术》2015年第5期。
11.朱斌:《闽台协同发展高科技产业探索》,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12.涂文明:《我国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延伸》,《改革》2008年第4期。
13.王珍珍、黄茂兴:《“產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的理论演进脉络与协调机制》,《管理学刊》2013年第4期。
14.刘东方:《上海自贸区金融法制建设分析——基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理论月刊》2015年第9期。
15.娄文龙:《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量和比较》,《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2期。
16.周立群、夏良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江海学刊》2010年第4期。
17.朱列:《区域GDP份额演变过程中区域竞争与互补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广西五大经济区为例》,《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8期。
18.苏方林、侯晓博:《基于D-S模型的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5期。
19.危曼华、王艳、张莉:《基于D-S模型的江西省地市经济增长的竞争互补研究》,《现代企业文化》2012年第11期。
20.Dendrinos,D.S.andSonis,M.Nonlinear discrete relativ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U.S.regions.Applied Mathematics & Computation,1988,25(4):265-285.
21.Wooldridge,M.J.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2.
22.Bonet,J.Colombian Regions:Competitive or Complementary?.Revista De Economia Del Rosario,2003(8):53-70.
23.Postiglione P,Hewings GJD.Hierarchical spatial interaction among the Italian regions:a nonlinear relative dynamics approach.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2008,10(4):369-382.
24.Hewings,GJD.Spatially blind trade and fiscal impact policies and their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es.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Finance,2014,54(4):590-602.
25.Kamarianakis,Y.andKaslis,V.Geographical competition-complementar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eek regional economies.ERSA conference papers.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5.
责任编辑:谷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