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芃稹 罗琼
摘要:桑植不仅有绝版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丰富的、分布集中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民族风俗文化旅游资源。了解桑植白族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的条件,揭示两者融合的实践思路,分析两者融合的价值,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全、做优桑植旅游、增强桑植发展实力、提高桑植知名度、打造“张家界西线旅游”高品质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桑植;白族文化;红色旅游;张家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6-0058-02
近年来,全国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明显。对于红色旅游,群众显示出空前高涨热情,红色旅游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品牌、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选择之一。
国际旅游之城张家界的“后花园”——桑植地区绿色生态环境良好,境内多山峰丘陵,喀斯特地貌广布。作为全国第二大的白族聚居地,桑植“杖鼓舞”“三月街”等白族风俗文化丰富。桑植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包括贺龙故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吸引周边游客的关注与前往。鉴于此,桑植旅游资源的运用以及协调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 桑植白族文化與红色旅游融合在时空与文化上的对接
1.1 在战略上的对接
近年来,桑植的旅游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它作为张家界西线旅游发展新高地,白族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正好赶上张家界市“三星拱月、全域旅游”战略布局,具有政策的优越性。近年来,桑植县实施走红色旅游搭台、民族文化唱戏、生态旅游衬托的路子,科学编制了一系列旅游发展规划,其中纳入了“十三五”建设规划的旅游项目有11个。
“西线旅游”的交通格局已经成形,多种类型的交通飞速发展。白族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正好赶上桑植县交通全面发展的阶段。桑植县正在发展的7条公路被纳入张家界市“西线旅游”14条公路建设项目的计划中。2017年,桑植县境内多条公路已经投入使用,还有多条铁路和高速公路正在发展中。桑植旅游业的发展遇见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白族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迫在眉睫,为打造独具桑植特色旅游的新局面。
1.2 在文化上的对接
为推动桑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抓住张家界“西线旅游”发展机遇。融合“文化+”的发展模式,以白族民俗文化搭台、让红色旅游唱戏。以融合红色资源和白族文化的民俗文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将张家界市在红色旅游和白族民俗体验方面的空白进行填补。
桑植民歌中唱出了红色革命精神。在革命时代,许多红色革命的民歌被桑植白族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睡到半夜过,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又不喊百姓……”这是一首著名的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现珍藏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纪念馆内,反映了当年红军长征出发的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支持红军战略转移的故事,抒发了革命时期桑植民拥军、军爱民的淳朴情怀。
最感天动地的守望是红军师长贺锦斋的夫人戴桂香,从1928年起,71年守望丈夫贺锦斋,虽然丈夫再也不能回到他的身旁,但是她与丈夫贺锦斋改编填词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永远陪伴在她的身旁。“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你自个儿移花别处栽……”这首民歌不仅表现贺锦斋与夫人戴桂香真挚的爱情,也抒发了桑植儿女为革命事业奉献生命的炽热之情。
桑植民歌其质朴淳厚的辞风、灵活多变的句式、生动丰富的语言、浓郁的抒情风味、令许多词曲家拍案叫绝。后来桑植民歌成功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宋祖英也曾在维也纳音乐大厅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
1.3 在时空上的对接
桑植白族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需要两者在空间上的联动关系,在保护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和推广具有区域特色的体验式红色旅游产品。另外,注重保护桑植白族的根基,深入挖掘文化的内涵,大力举办特色的节日,奋进唤醒全民的意识,打造都具特色的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桑植白族特色乡镇崛起,红色旅游与白族文化初步融合。以洪家关白族乡和刘家坪白族乡为例。首先,“美丽乡村”是洪家关白族乡的发展目标,描绘并打造了桑植县新式农村的画卷,成为周边百姓休闲旅游的新选择。另外,洪家关红色旅游区开园迎客,为游客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拓展新空间,将成为张家界整个西线旅游、红色旅游新的新景点和亮点。刘家坪白族乡的红二方面军纪念馆正在改建,全面建成一个专业的、设施齐全的红色革命纪念馆,为社会提供了教育平台,方便大家的参观缅怀。
围绕两大红色旅游据点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体验式旅行。一年一度的白族儿女赶庙会的日子,就在每年农历七月初十。当天,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关溪涧村为了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游神、文艺汇演等方式来完成这个神圣的时刻。此活动不仅吸引了十里八乡赶来观看的白族乡民,成为桑植白族大家庭的欢乐聚会,更是一座硕果累累的白族文化宝库,宣传了“游神”“仗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了优秀的白族民俗文化。
桑植的半小时特色红色旅游圈,一日游两园成为可能。从桑植县红色旅游资源中筛选出已被开发利用的旅游景点分布的情况看,桑植县地域内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基本上是连成一片的,主要集中在洪家关白族乡与刘家坪白族乡,两地离城区只有不到30分钟的距离,但是两地位置处于方向相反的问题,两地折返的时间成倍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2017年下半年刘洪公路成功开通,将两地的距离缩短到半个小时。
红色旅游为何不可以这样发展?游客可以穿上红军服、学唱桑植民歌、学跳白族杖鼓舞、尽情体会独特的桑植民族风情。战争时期的文化生活将利用地方资源展示给游客,也可以策划战争场景等参与性项目,游客尽情体会独特的桑植民族风情,亲身感受桑植独特地方文化氛围。相对于走马观花般的旅行,不仅体验式旅行成为旅游开发与发展新的风向标,而且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利用历史的、地方的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的、国际的展示方式,打造真正适合现代行者需求的产品,有脱离旅游开发地的文化基础。
2 价值预估
2.1 经济价值
据《2016年桑植县旅游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约444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旅游收入约21亿元······其旅游接待主要特点是乡村休闲游、红色游、探亲游人气旺盛。
到底桑植红色旅游有多火?请看一条官方数据:2016年10月1日至8日,我县共接待游客约19万人次,其中红色景区共接待游客约12万次,红色旅游人数占70%,红色旅游已成为桑植旅游业最大的经济点,他的前景让人惊叹。
民俗文化旅游有什么新契机?民俗文化体验式旅游成为热门方式,来到桑植县你可以看一看山清水秀的风光,一天的奔波让人乏力,你可以到特色农庄吃一顿原汁原味的农家饭,农庄主人邀请你观赏白族特色舞蹈。人们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中,更加渴望亲近自然,而绿色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的桑植县,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体会,展示了体验式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桑植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2017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约为9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根据数据得出,旅游业成为我国GDP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形成“桑植旅游经济圈”,需要与张家界核心景区错位发展,这是桑植实现经济转型的契机。
2.2 文化价值
继承发展白族文化。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说:“因为桑植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再加上白族的认定较迟,所以丰富多彩的白族缺少系统、规范的发掘和整理。虽然有些研究成果见之于报刊,但是往往停留于叙述的层面,偏重于现象的罗列和资料的介绍。并且这种发掘、整理工作还处于一种分散、个体、自发的状态之中。”目前来说,“民家人”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忘记本民族的文化,桑植白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艰巨的问题。
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桑植的实际情况,桑植白族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具有一定可行性,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1+1>2的原则必有可信度,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绿色生态环境为基础,继承和发展白族优秀民俗文化,融合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为了游客既能赏景听歌又能接受爱国主義教育,特别推出了感悟红色教育缅怀游、生态文化体验游等。
2.3 政治价值
民歌告诉我、故事告诉我、革命遗址告诉我,桑植白族人民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员,体现了白族儿女为中国革命英勇奉献的精神。旅游业的发展间接地影响着在桑植白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大家能够更加地了解到优秀的白族文化。从而证明了桑植白族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有利于加强桑植白族人的自我认知。
桑植为湖南唯一白族聚居地,白族先民于宋末元初从云南大理迁徙而来,远在异乡的白族人发扬勤劳智慧、虚心包容和善于学习的民族特性,与桑植地区的汉、土家、苗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建设家园。在旅游经济良好大形势的发展中,桑植白族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民族大团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随之发生了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项目,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项目的创新和发展迫在眉睫。
将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既保护了白族文化的优秀部分,也实现了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在2020年建成桑植旅游业的新格局,全县产业的占比的变化为社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钟以轩.桑植民歌[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 陈金钟,王子荣.桑植白族民歌选[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
[3] 谷利民.桑植白族博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