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清廉为政的董必武

2018-09-10 04:53春奇
新长征 2018年8期
关键词:红安礼帽碑帖

春奇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相反,他每时每刻都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显示了一位革命长者儒雅而自我要求极严的道德约束力。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董必武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做党的统战工作。董必武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要找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谈话、做工作,有时还要与外国使者、记者谈话,按理应该穿戴得像样些。当时,比较好的礼帽要10元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吩咐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3元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当然,这也只是装装样子,迎送客人时穿戴一下而已。

工作人员不理解,对董必武说,社会上有名望的绅士穿的是丝绸马褂,一般的中等知识分子也要戴好一点的礼帽,共产党人又不比国民党人低贱,为什么不能买好一点的呢?董必武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没有理由为自己讲阔气讲排场,更没有必要去同国民党比这比那。要比就要比革命,比谁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我们出来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党中央、毛主席和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群众逃荒要饭的情景。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只要扮演一个舞台绅士就行了,应付应付就行了,下台后谁还穿它呀!买好的长袍马褂、礼帽、皮鞋,不是太浪费了吗?”

1937年9月下旬,董必武坐船从武汉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那时,从汉口坐客轮去南京,旅途漫漫,耗时甚长。在船上,董必武只肯坐普通舱,吃饭时从不要炒菜,只吃一人一份的普通饭菜。董必武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这已经很好了,很奢侈了。目前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太艰苦了,党中央领导人还每天吃着黑豆、小米饭。这种黑豆硬得很,要先用小铁锤打碎后才能煮着吃。我们每花一分钱,都要想着党中央,想着根据地的人民群众。

董必武克己奉公,却宽以待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炊事员小陈一天因着凉而感冒发烧,董必武知道后,放下手中的工作,专门到他的宿舍去看望,并关切地问工作人员:“给小陈看病了吗?吃药了吗?要做点挂面辣椒汤发发汗。”

董必武平时不沾酒,但对家乡的茶却情有独钟。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第一次回故乡红安,在招待所休息时,服务员为他泡上了一杯红安雨前浓茶。董必武的保健医生怕茶太浓影响他的休息而欲劝阻,董必武朗声一笑说:“不碍事的。这是家乡红安的家园茶,好多年没有喝到了。甜不甜,家乡水嘛。大家喜欢喝,我也想喝一杯。”进餐时,厨房的周师傅特地给董必武端来了油炸糯米绿豆粑,董必武吃得心满意足。他让同志们多吃一点,自己也想再吃一个。医生连忙示意他不能再吃了。董必武笑笑说:“好,不多吃,不多吃,我再吃半个。”说着,他便将绿豆粑掰成两半,留下一半放进了盘里,并对招待所的同志说:“麻烦你给我把这半块留着,下顿热热再拿出来,可莫要糟蹋了。”

董必武第二次回红安是在1958年3月。一天,他在视察完水库工地后,当地的干部请他用午餐。他看到桌上摆了8个菜,很不高兴地说:“当干部的就是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搞特殊化,要在勤俭节约上带个好头。吃饭绝不能铺张,一定要从简,菜不能搞得很多,否则,我是吃不下去的。”结果,按照董必武的要求,这顿饭换成了简单的四菜一汤。

酷爱书法的董老

宋朝大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有两句诗:“我虽不善书,好书莫如我。”董必武很欣赏这两句诗。1963年,甘肃武山一位喜好书法的医务工作者给他寄来几幅书法作品,为了酬答,董必武就书写了这两句诗回赠这位同志,可能是想说明自己也是个不善书法然而却酷爱书法的人。

其实,这第一句“我虽不善书”,并不符合董必武的实际情况。董必武的书法不仅根底厚、功夫深,而且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应当说,他很“善书”,而且是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第二句“好书莫如我”,则比较符合他的实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主要做两件事:读书和写字。读书、写字是他的两大爱好。他孜孜不倦写字数十年,很少间断。

董必武生活俭朴,吃穿用都随随便便,把节余下来的生活费用于买书和碑帖。他把这些心爱的碑帖装满了两个大书柜,放在卧室里。一部部碑帖经他亲手整理,夹着他亲笔写的名签,井然有序地放在他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到的地方。遇到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不必惊动他人,一起身就可以浏览这些心爱的书法作品。1975年,董必武逝世后,这些碑帖连同他的大量藏书,已遵照董老生前的意愿,全部献给了国家。

在董必武投身革命的漫长岁月里,尽管工作繁忙,任务紧迫,但只要条件允许,他尽可能不荒废写字的功课。就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他的马褡子里也装着笔、墨、砚,每当宿营时,不顾行军的疲劳困顿,在墙壁上大笔书写标语,宣传党的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既进行了宣传,也完成了写字的功课,真是一举两得。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进了北京,担负起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虽然年纪一天天大了,身体一天天差了,但生活却比过去战争时期安定多了,时间也比过去更有保证,所以他写字就越发勤奋。挤时间坚持写字成了他的一条学习和生活准则。即使外出视察、开会或休息都不例外。1957年12月,他从广州写信给子女说:“……这次离京是养病,每天除看报外,写寸楷六十四个,小楷一百四十四个……总不让日子白白过去。”在遗留下来的一摞写满寸楷的纸张中,他在最后一页空白处写道:“1969年2月養病广州,写千字文一遍,日写一百二十字大楷,最后剩四十字,用大楷则一纸不足,改用较小楷书写完余白。特记其始末。今日写楷大小一百六十字。2月11日,八三老人记。”

平时,董必武常把毛笔的铜笔帽装在衣袋里,走路、坐车或休息时,习惯性地把笔帽掏出来,像运笔一样用手握着在空中划来划去,借以加强手指和手腕运笔的力量。他有一张照片,是在海滨的沙滩上拍摄的,照片中的他正在用手杖在沙滩上写字。

董必武写字非常注意节约纸笔。他写字常用旧报纸,本来这已是“废物利用”了,但他还是按照多年的习惯把正反两面都写满,直到一张张旧报纸都被充分利用之后才扔掉。

60年代初期,国家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纸张非常缺乏,董必武找来一块有机玻璃板写字。写满以后,就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重新再写。他为找到这么一个节约的办法感到十分高兴。

猜你喜欢
红安礼帽碑帖
碑帖之美
别去碰它
李金亮 身处闹市,竟收藏了600多件古籍碑帖
小怪兽要礼帽
红安颂
红安脱贫摘帽喜赋
碑帖 亿元时代
礼帽先生
乔本琳
饶惠熙